寻访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通过参观家乡附近的红色革命遗址或红色革命博物馆,让大学生感受革命先辈们坚守理想,践行初心、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四史”,传承先辈经验,践行初心和使命,争当时代青年。这就是我们此行要做的,也是每一个中国青年必须做的。 位于大别山南麓的中国第一将军县﹣﹣红安,为新中国的成立牺牲了14万英雄儿女,她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造就了董必武、李先念等众多国家领导人和223位将军。 缅怀革命先辈的不朽功勋,继承先烈遗志,进行革命优良传统和忘我精神的再熏陶再教育,红安,是再合适不过了。 走进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由林荫大道前行约百米,烈士纪念碑巍然屹立,庄严肃穆。碑身正面为"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17个大字,一种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我们向革命斗争中英勇献身的先烈们默默致敬! 绕过其后,园内设有四个展览馆,分别是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董必武纪念馆和李先念纪念馆。 革命纪念馆主要展示1927年黄麻起义爆发后和鄂豫皖苏区创建10年后的党史、军史和革命斗争史。以大量丰富的珍贵文物、图片、资料、场景,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再现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心灵无不经受着巨大的震憾。让人过目不忘的就是那首红安民谣﹣-"小小红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当兵,女将送饭",朴素真实地歌颂了黄安人民为了革命,为了共产主义理想而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高尚品德。 在董必武纪念馆,我们看到了董老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展览内容以董老的生平和业绩为依据,通过众多珍贵文物、照片、字画等,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董老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他的崇高思想品德。 在李先念纪念馆,我们见识了他从木匠到将军、从农民的儿子到国家主席的传奇人生和光辉战斗历程。馆内丰富的文物史料、生动活泼的陈列形式,展现了李先念革命家的风采和政治家的胸怀。 纪念馆外,苍松翠柏环绕,环境清新优雅,但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在黑暗统治的腥风血雨里,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先烈们舍身为国,顽强不屈,他们忘我的牺牲精神不能忘,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的献身精神和不屈意志不能忘。诚然,现如今和谐稳定的和平年代,用不着大家"抛头颅,洒热血",但继承革命遗志,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对新形势下的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思想道德建设意凡。我们应时刻警醒自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之",坚持不懈地加强党性教育,自觉实行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 我最喜欢董必武纪念馆内董老写的《见窗外竹感赋》: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这首诗把竹子笑迎风霜雪雨的坚强品格和清峻不阿、虚心进取的精神品质写得淋漓尽致。我想,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应该象竹一样:坚忍不拔、蓬勃向上、不求索取、乐于奉献。 作为当代中国青年,这次暑期的“红色之旅”的圆满成功,也是让我们的心性得到了锻炼,无数的革命先烈在不断的教育着我们,告诉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当下生活,更要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将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先烈们虽然已经逝去,但他们的精神永世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