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稿写作语言运用三要诀
讲话稿一直是公文材料的重头戏,也是初学者最头疼的部分。与写文章不同的是,讲话稿往往被领导多次修改,如果说不厌烦,那肯定是假话。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写文章是主动行为,经过多次修改才能展现水平。但修改讲话稿则是被动行为,只有活动安排好了,就必须马上写,撰写者仅仅是代表领导发言,好坏与否完全取决于领导的口味。所以,一句话决定了讲话稿是否需要回去再修改。
抛开主观因素不谈,要想写好讲话稿,自然需要一些方法。方法有很多,今天我和大家分享讲话稿写作语言运用时需要注意的三个方面:
一、易懂,易懂,更易懂
如果能像使用人脸识别系统一样,扫描领导的脸,立刻了解领导的想法,那将是太棒了。但是听众众多,不可能一个一个了解他们的喜好和风格。因此,无论领导对讲话稿的语言要求如何高,易懂都是必须的。如果稿子只有领导能懂,而听众一个也听不懂,那么讲话稿就无法真正落实和付诸实践。要做到易懂,首先内容不能过于深奥和晦涩,要通俗易懂。其次,语言表达也要通俗易懂,不能为了结构和形式美观而生搬硬套。
多使用干部群众熟悉的词语,避免使用生僻字词,以免领导自己都不会读出来。多使用口语词汇,少用过于正式的文言文。多使用日常用语,少使用学术术语(当然在学术交流中另当别论)。多举一些具体的实例,尤其是在遇到难以表达的抽象概念或事情时。
二、简洁,简洁,更简洁
讲话稿的写作要“以简法为美”,要多使用短句,做到意思明确,尽量避免冗长的句子。如果一句话能够表达清楚,就不要使用两句话。如果可以直截了当地阐述,就不要拐弯抹角,过于含蓄。不要过度使用暗示和曲折的表达方式。大家可以通过积累相关知识,加强自己的词汇量,例如使用百度百科、互动百科等工具。这样在写材料时就不会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样困难了。
三、生动,生动,更生动
有些领导能够不用讲稿,不打草稿,但听众却非常喜欢。这并不是因为这些领导的工作安排更科学、方法更得当,而是因为他们对语言的运用较好,能够迎合听众的口味,使语言生动起来,引起听众的共鸣。领导在讲话时,要做到语言生动,需要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
比喻和类比可以增加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反语和反问可以增加语言的情感色彩;排比、对偶和反复等手法可以增加语言的韵律感。引用和警句的运用也能够达到简洁明了、鲜明有力的表达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各种修辞手法一定要把握好度,使用过度反而会产生负面效果。
以上,语言运用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大家一定要在社会这所大学中专心学习、实践提高,在学习中不断提升,在提升中持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