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写作中不可忽略的重点是什么?
作者/猫子不二 编辑/宇宙剪刀手
「非虚构」,与「虚构」相对,其创作要素最关键的核心——真实性,成为最美妙也最艰难的部分。
相比想象中的美丽哀愁,存在于现实生活里的人物总是更丰满,情感也总是更复杂。
只要你开启了非虚构写作的大门,你便能够感知到其中澎湃涌动的力量,摸索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而在我看来,那些作家们凭借想象所难以企及的部分,便是非虚构写作的迷人之光。
01 非虚构作品是新闻吗?
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出于对新闻的热爱,我在自己本专业国际关系以外,又选修了新闻学的第二学位。研究生阶段,我彻底跨专业来到了新闻学,「深度报道」成为了我的主修方向。
毕业后,我进入电视台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新闻采访与撰稿可以说是我的日常。但写作非虚构作品,与完成一篇新闻稿,其过程和结果都可谓千差万别。
我喜欢用烧菜来进行比喻。一篇新闻稿,需要对公众讲明事实情况,相当于一件件介绍清楚案板上的各类食材。
但非虚构作品,则需要讲述一个故事:这几样食材是如何碰撞、如何影响,在怎样的环境氛围下,被厨师如何操作变成了一道菜肴?你作为一个记录者、观察者,需要了解所有步骤,并品尝个中滋味,这样才能完成非虚构写作的全过程。
简而言之,新闻稿件阐述的是基本事件,但非虚构写作所关注的,则是事件背后所体现出的社会结构。
这些针对社会结构层面的分析,往往需要沉淀与追踪,因此它总要经历一个时间的跨度。尽管它不是即时性的新消息,但其中所蕴含的思考,却可以超越时间的限制。
比如《唐山大地震》,这是一部反映 1976 年唐山大地震的十分有影响力的经典作品。作者钱钢当年曾赴唐山参加抗震救灾,又在此后十年内不懈追踪访谈,从而对人类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时的种种表现,展开了全景式的记录。

多年后再读,不仅能够切实感受到当时堪称极端的状态,更能够引申出更多深层次的人道主义思考。而这份思考和深刻的感悟,不仅存在于当下,更能启迪未来。
02 非虚构作品是含有真实元素的小说吗?
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是非虚构殿堂里不容忽略的一部佳作。
本书围绕一桩发生在美国堪萨斯州的灭门惨案展开:凶手异常残忍,所有被害人均被击中面部,家中电话线被割断,子弹壳也离奇消失不见。
然而更加诡异的是,两名凶手从这起谋杀案当中,得到的仅有几十美元、一副望远镜和一个收音机……他们究竟如何走上了这条冷血之路?
单看介绍,它几乎具备所有吸引人的噱头,说它是一部精彩的犯罪小说也绝不会有人怀疑。但它却是一部纪实作品。
作者卡波特花费了六年时间展开采访调查,不仅访问了死者的亲友、邻居、当地警察,还包括两名罪犯,最终得以还原案件的来龙去脉。

而正是这种真实性,为这个吸引人的故事增添了厚重感与强烈的时代意义,让读者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体会到阅读犯罪小说一般的紧张刺激,更因意识到这样的冷血之人就在身边、同我们一样活在这个现实社会中,从而带来更多思考与自省。
需要指出的是,在欧洲早期的一些纪实文学作品中,曾经出现过「围绕真实线索,进行有限虚构描写」的写法。
作者的取材往往源自现实,但在写作过程中,加入了个人的想象与情感,从而导致整部作品虽然生动鲜活,但却失真。
这并不能算作我们目前所讨论的非虚构范畴。因为一旦经过加工,便成为了虚构小说。非虚构不能掺假,否则就会丧失它最迷人的地方。
03 如何写作非虚构作品?
同小说创作一样,非虚构同样需要灵感的加持。
但这种灵感并不能通过独自在家泡澡或者听音乐时获得。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它往往来源于创作者本身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
你阅读新闻,了解时事,浏览热点话题,与周围的人攀谈……当出现一些你感兴趣的现象,或是出现了一个令你感到好奇的人,你便可以追踪下去,展开调查与采访,探究这些现象的本质。
调查走访的环节跟记者的工作有类似之处,但需要获取的信息则可能更多,不过别着急,你拥有更充裕的时间。
你可以先列出你所感兴趣的这个话题或事件所涉及到的所有人,尝试与他们获得联系,跟他们大胆聊一聊你的想法。
一开始没有拟好特定的问题这很正常,你可以用「我最近对 xxx 很感兴趣,不知道你怎么看?」这一类的话作为开场白。
一旦聊起来,便可以从不同人口中获得不同面向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当中,可能就蕴藏着之后创作的宝藏。
第二步,挖掘。访谈信息再加上通过网络或者书籍检索到的资料,把这些信息汇集到一起,去粗取精,寻找你最感兴趣的元素,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提炼。
要从中找到你想要创作的主题,然后再有的放矢,进行深入资料搜集和有针对性的走访,渐渐的,你的非虚构作品便会悄然成型。
如果你想创作人物主题的非虚构作品,你需要对选取的对象非常了解,不仅需要跟他们交谈,还需要观察他们,在不同的情境之下,他们表现出了怎样的状态?
2017 年,我参加全国首届 Epoch 非虚构写作大赛获得三等奖,当时我的参赛作品《快手人物志·草根网红的魔幻江湖》,就是围绕 5 个网络红人展开。
我与他们进行交流,包括线上聊天,以及面对面交谈,还跟随他们去看他们一天中所经历的种种琐事,尝试走入他们的生活。而这些人发布在社交媒体上的个人作品,也为我提供了一个观察他们的重要窗口。
在那次比赛中,有很多人喜欢我的作品,说从中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也有人并不喜欢我的作品,例如当时大赛当中的一位评委,他认为我所描述的是一种网络时代的人性的「无聊」,而这种「无聊」在他看来,是不值得去讲述的,或者说意义不够远大。
但我始终认为,非虚构写作的力量正是扎根于现实、扎根于普通人的生活,为普通人写作,讲述普通人的故事,远比宏大叙事更有意义。
By the way,现实中,有谁又能说自己是绝对不无聊的呢?
04 新手尝试非虚构该如何练习?
私人的记录非常有意义。如果你对非虚构感兴趣,那么不妨就从你自己的生活、你身边人的生活开始练习吧。
你可以多多记录自己的想法,一些灵感,感兴趣的议题,或是随时想起的几个句子,跟人聊天时听到的新鲜事儿,总之先记下来,每隔一段时间整理一次,找一找可以发展成一篇作品的线索。
你需要更加敏锐,在跟人谈话时,你需要提更多疑问,充分调动好奇心,更加主动、积极地把握谈话主题。把跟朋友的聊天当成一次采访预演,做好随机应变的准备,随时为你的创作积累现实素材。
国内有许多优质的非虚构作品,多多阅读那些篇幅短小、以小见大又文笔坦诚的文章,你就会跟非虚构作品越来越熟悉。
如果喜欢观看影视作品,也可以关注类似于《医院五日》等取材于真实事件的电影或连续剧,你可以在看剧的同时,去了解真实事件的情况,从而去设想,如果要以此为主题写作一篇非虚构作品,你会如何走访?又会如何操作?

不要心急,因为现实生活在很多时候不像小说那样跌宕起伏,你可能会面临许多平淡的素材,但乍看淡而无味的故事,细品之下,或许也暗藏惊喜;也不要沮丧,因为现实有时候又是最好的导演,很多小说家都不曾想过的情节,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发生在身边。
当然,不管是非虚构作品还是虚构小说,练习的关键一步都是「马上动笔」。瞻前顾后只会浪费时间,不要担心初稿不够好,总之先写起来再说。只要写起来之后,你就会渐渐找到自己的节奏,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05 我近期读到的几本非虚构佳作
2021 年出版的《张医生与王医生》可以说是我去年读到的最喜欢的非虚构作品。
作者以两位医生的真实经历作为线索,展现出过去四十年间的民间社会史。既有人物故事,也有家庭浮沉,更有社会转型等一系列元素,交织在一起,描摹出一个真实的东北城市,其中还有不少社会学的思考,非常推荐阅读。
日本记者清水洁的《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和《足利女童连续失踪事件》都是极有社会意义的纪实佳作,记者本人深度参与了案件的调查过程,甚至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读起来就如同侦探小说般环环相扣,非常吸引人。
但也正由于记者本人的「戏份」相对较重,让这两本书多了一些「讲故事」的感觉,客观感略有缺失。
《云没有回答》是我所喜爱的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年轻时创作的非虚构作品。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由于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水俣病成为了日本的时代弊病,1990 年,日本负责调解水俣事件的官员自杀身亡。是枝裕和在拍摄相关专题片时对山内产生了兴趣,随后写作了这部作品。
这是一部跳出非虚构创作框架的作品,不仅真实的讲述令人唏嘘,更传递出一种平静的力量,读起来非常动人。
身为新闻工作者,我深知记录的重要性。
也许人是渺小的,我们终其一生所能留下的印迹,在宇宙的长河中可能不值一提。但如何记录我们所生活的时代,记录下我们的困惑、感动、记录下一些人值得被纪念的故事……我想这就是非虚构作品的意义,也是我们回应这个时代的方式。
期待我们在非虚构写作的世界里相遇!

新春盛宴小说征文正在进行中,欢迎来稿!获奖名额不限,最高奖金万元。详情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