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太阳花》: 张扬一部关于“影像本体”的寓言

2020-12-31 10:28 作者:衔芦雁  | 我要投稿

《太阳花》: 张扬一部关于“影像本体”的寓言
                                                                ——对《我的摄影机不撒谎》的一个注解

       张扬导演的《太阳花》这部电影的最大魅力,在于其看似简单的剧情下,包含着作者对“影像本体”理论的深度思考和亲身实践。这部电影既是在理论层面对“纪实影像”理论的生动阐释,又是在操作层面对“纪实”理念的亲身践行,可谓是高深理论落地的完美示范。
      深刻理解了张扬导演这种“知行合一”的影像创作态度,不由得不为他的活泼积极艺术探索行为动容。这部电影同时对理解“个人影像时代”到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指标和典范作用。

《太阳花》电影宣传海报


                                                           一、影像语言的解读
       既然说电影,那就离不开开电影影像形式层面和内容层面的解读,我们先说形式层面,故事情节本身和叙事手法并不复杂:
       一个摄影器材店里一个热爱数码拍摄的小伙计,在展示器材性能的时候,其实是偷拍街对面的卖花女孩,二人之间存在似有似无、若隐若现的“恋情”,一场银行结案之后,小伙子在回放录像带时,发现买花女孩可能是案犯同伙,但是女孩可能也爱上了小伙子,案发后又回到了现场,小伙子心情十分复杂,他最后决定把拍摄到的录像带交给买花姑娘,一辆车挡住了他的所有表情。忽然,他回过头,对买花姑娘摆了一个OK的姿势,最后这是是要举报她呢,还是包庇她呢?很难说。故事整个才28分钟,就以这样一个余韵悠长的结尾结束了影片。
      从影像语言来看,从故事和节奏来分析,这部电影绝对值得学习借鉴。影片的节奏、情绪等的设定完全是为故事情节服务的。
       故事的母题是个“屌丝暗恋女神”的前现代版,这本来绝对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一个喜闻乐见的爱情故事,影片前中部分有意引导或迎合我们原有的观影经验,但却故意配以缓慢沉闷的节奏来驱动情节发展。

第六代导演张扬


       这个看似矛盾的处理手法绝对是有意的,加上前半部分整个拍摄过程又配以真实、沉闷、粗糙的纪实手法,这种深默内敛似乎在故弄玄虚的小伎俩让人混混欲睡,愤恨难耐。影片这种先抑后扬的情绪处理手法,故意制造前半部分沉闷情绪的积累,是为后部分惊喜的释放做铺垫的。
       电影当然不可能一直这样闷下去,观众的耐心快要被耗光的时候,故事的转择点来了,伴随这个转折点,后部分节奏突然加快,以小伙子在录像带中看到买花姑娘对劫匪做“OK”手势后,他心里肯定百感交集,让人疑窦丛生的是,买花姑娘到底是不是同伙?小伙子发现以后会怎么办?影片以让人恍然大悟出奇制胜的情节转折,想入非非的故事结尾,整个故事让人回味不已,原先压抑的情绪一扫而光,不论结果如何,看了都觉得真是过瘾。

电影女主演李冰冰

                                                 

        二、故事寓意的阐释
      看完电影之后,你觉得这个故事就是这么简单吗?有没有指向什么理论寓意呢?让我们回到现场,回到影响情节回转的载体:摄像机和录像带。在人类能力所不及的范围之外,摄影机充当了一个生活忠实记录者的角色,摄影机既可以记录下萌动爱情的甜蜜与羞涩,也可以记录下犯罪现场的 蛛丝马迹,总之是大千世界,林林总总,忠实记录。
     你如果对巴赞的理论有了解,你就会发现,本部电影中,摄像机和录像带正是发挥了巴赞所说的“记录自然”的功能。摄影的自然属性即是理解整部电影的理论原点,也是电影情节本身本身的转折点,这两点合一,才造就了这部电影的可观。
     我们知道,纪实影像理论核心源头来自法国新浪潮之父安德烈*巴赞,在《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一文中,巴赞提出,电影再现事物原貌的本性是电影美学的基础。因为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唯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所以摄影取得的影像具有自然的属性。
     理论之翼丰满之后,自然会寻找让它高飞的天空。说道这里,不得不说张扬他们赶上一个伟大的时代。这部电影是 2002年,第二届三星数码影像大赛组委会为壮大声势,特别邀请国内知名年轻导演拍摄一部小短片作为示范,张扬的此部影片就是作为此次大赛的优秀参展影片来参展的。
      当时随着数码摄影集的家庭普及率越来越高,从开始打破了以往专业人士操控影视制作的封闭和垄断局面,影像的民主化使得作为普通的个人有条件以个人影像语言述说自己的感受。
      这些作品大概有这如下这样的一些共同点:


      1、证明了个人介入影像创作的可能性,几个朋友,一部摄像机、一个奇思妙想,如此简洁的制作使创作者得以用相对轻松的创作心态,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想像力与创造力,也使创作的自由度得到充分的发挥。数码影像也能够让更多对电影向往的非专业人士,有了实现“影像之梦”的可能。
      2、低成本运作的可行性,小制作低成本并不代表粗制滥造。这部电影,6天的拍摄期、十几个人的微型剧组以及30分钟的故事容量,使张扬迅速快捷地完成了一个自己的小想法。
      3、影像语言本身的运用和探索,学习自新浪潮电影以来的一些特点,故事本身的非戏剧化,故事情节淡化、实景场地,对白稀少,肩扛手提的纪实拍摄手法,多用长镜头,情节沉闷枯燥,结尾呈开放式结局等,都在影片中有迹可循。
     作为张扬导演的的第一个数码作品,从作品操作的本身来看,他显然也是倾注了心血,从效果来看,也无异于是对“个人影像时代”到来的一个宣言和见证。电影人程青松遍有一本书《我的摄影机不撒谎》,是讲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理念的合集,里面采访不少第六代代表人物,值得阅读。本身作为第六代导演的张扬的电影创作理念和实践,虽没有收入在这本书中,但他以这部电影向世人宣告:哥毫无疑问也是第六代,未来看哥的!
    我的摄影机不撒谎,我极爱这个提法,原谅我再次借用了他的书名作为我文章的副标题,作为文献参照,建议大家可对这本书深入阅读。

电影男主演夏雨

                                                 三、尾声:石湖校园DV创作的回响
       到这里,关于这部电影的讲诉进入尾声,但这股个人DV创作大潮却汹涌而来,涌进了我们的石湖校园,校园中的先锋人物顺应时代潮流,勇敢地扛起了个人DV创作的大旗,为校园DV做了积极的探索。
     这里,不由得让我想起我的99级学长、真正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新程剧社创始人之一的谭伟民,领衔创造的不靠谱四片段DV剧(原谅我颠倒众生忘了它的的名字,因为我认为名字不重要,这件事本身才值得回味)。
     我仍然记得老谭在上铺和我们热烈讨论剧本时的情形;
     出外景回来向我们诉说拍摄时的趣事;
    派出学校帅哥向外找投资时的一些绯闻;
    女主演是真纯洁如浑金璞玉还是是懂非懂情窦初开;
    我以一碗藏书羊肉面换得他同意我去教育技术系机房看他剪辑影片的场景;
   公映时,技术处理失误造成声画错位的窘迫,现场来了苏州广播电视报的老总,而那可能将是老谭的新老板;
   公映时,我提前坐在了礼堂的座位里,怀着忐忑的心好像自己就是导演,在迎接的一个新生儿的到来;
    我收藏了那部DV剧的海报和演职人员名单,每次拿出来翻阅时,海报是黑白的。粗颗粒的。模糊不清的。但那些面孔分明又是活生生的。

      我经常做梦,又梦见了过去的那些人,那些事。。。。。。。


《太阳花》: 张扬一部关于“影像本体”的寓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