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00536自考古代汉语文选原文注释持续更新11-15课

2023-03-24 09:50 作者:有money可存  | 我要投稿

第十一課

晉獻公欲假道於虞以伐虢[1]

昔者晉獻公欲假道於虞以伐虢,荀息曰[2]:“君其以垂棘之璧與屈産之乘賂虞公[3],求假道焉,必假我道[4]。”君曰:“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寳也;屈産之乘,寡人之駿馬也。若受吾幣不假之道[5],将奈何?”荀息曰:“彼不假我道,必不敢受我幣。若受我幣而假我道,則是寳猶取之內府而藏之外府也,馬猶取之內厩而著之外厩也[6],君勿憂。”君曰:“諾。”乃使荀息以垂棘之璧與屈産之乘賂虞公而求假道焉。虞公貪利其璧與馬而欲許之。宫之奇諫曰[7]:“不可許。夫虞之有虢也[8],如車之有輔[9]。輔依車,車亦依輔。虞虢之勢正是也[10]。若假之道,則虢朝亡而虞夕從之矣。不可,願勿許。”虞公弗聽,遂假之道。荀息伐虢而還,反處三年[11],興兵伐虞,又剋之[12]。荀息牽馬操璧而報獻公。獻公説[13],曰:“璧則猶是也。雖然[14],馬齒亦益長矣[15]。”故虞公之兵殆而地削者何也[16]?愛小利而不慮其害。故曰:顧小利則大利之殘也[17]。

[1]本篇選自《韓非子·十過》。題目爲後加。《韓非子》由戰國末年韓國公子韓非所作,後人編纂而成。《韓非子》集中體現了韓非的思想理念和政治主張。反對禮治,提倡法治;反對貴族階級的等級制度,提倡貴族與平民平等;反對用人唯親,提倡用人唯賢。全書共五十五篇。清人王先慎的《韓非子集解》、近人陳奇猷的《韓非子集釋》是較通行的注本。韓非(約前280—前233)是先秦時期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本篇記述了晉國向虞國借道進攻虢國,虞君貪圖晉國的財物,不顧虞、虢兩國相互依存的地理形勢,借道給晉國,最終因貪圖小利導致了國家滅亡。晉獻公:名詭諸,晉武公之子,公元前676年即位。假:借。虞:國名,姬姓,故址在今山西省平陽縣東北。虢:國名,姬姓,故址在今河南省陝縣東南。虞國地處晉國南面,虢國又在虞國南面,晉攻虢國需經過虞國。

[2]荀息:又稱荀叔,晉國大夫。

[3]其:語氣詞,表示祈使語氣,可譯作“請”。垂棘:地名。璧:寶玉。屈産:地名。乘:馬。

[4]假我道:雙賓語,“道”是直接賓語,“我”是間接賓語。

[5]幣:禮物。之:代詞,我,我們。

[6]厩:馬圈。

[7]宫之奇:虞國賢大夫。

[8]之:連詞,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9]車:牙牀骨。輔:面頰。

[10]是:代詞,作謂語,如此,這樣。

[11]反:回來,後作“返”。

[12]剋:戰勝,這裏指滅亡。

[13]説(yuè):高興,後作“悦”。

[14]雖:連詞,雖然。然:代詞,這樣。

[15]齒:年齡。益:更加。

[16]殆:敗。

[17]殘:傷害。

彌子瑕有寵於衛君[18]

昔者彌子瑕有寵於衛君。衛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刖[19]。彌子瑕母病,人間往夜告彌子[20]。彌子矯駕君車以出[21]。君聞而賢之[22],曰:“孝哉!爲母之故,忘其刖罪。”異日,與君遊於果園。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啗君[23]。君曰:“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啗寡人。”及彌子色衰愛弛[24],得罪於君。君曰:“是固嘗矯駕吾車[25],又嘗啗我以餘桃。”故彌子之行未變於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見賢而後獲罪者[26],愛憎之變也。

[18]本篇選自《韓非子·説難》。題目爲後加。衛靈公寵臣彌子瑕曾假稱國君的命令駕君車看望生病的母親,還把吃了一口的蜜桃給衛君吃。當他受寵時,這些行爲都受到衛君贊美;而當他失寵時,又都成爲他獲罪的原因。彌子瑕:衛靈公寵幸的小臣。衛君:指衛靈公,名元,衛襄公之子,公元前534年即位。

[19]竊:私自。刖(yuè):砍去受刑者脚的一種酷刑。

[20]間(jiàn):副詞,秘密地,悄悄地。

[21]矯:假傳。這裏指假傳君命。以: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詞,可譯作“而”。

[22]賢: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爲賢。下“賢”字同。

[23]啗:“啖”的異體字,給……吃。下兩處“啗”字同。

[24]弛(chí):疏,消失。

[25]是:代詞,作主語,這個人。嘗:副詞,作狀語,曾經。

[26]見:助動詞,可譯作“被”。

和氏之璧[27]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28],奉而獻之厲王[29]。厲王使玉人相之[30],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爲誑而刖其左足[31]。及厲王薨[32],武王即位[33]。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爲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34]。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35]?”和曰:“吾非悲刖也[36],悲夫寳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37],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寳焉[38],遂命曰“和氏之璧”。

[27]本篇選自《韓非子·和氏》。題目爲後加。和氏兩次獻玉璞給楚王,但因玉人不識寶、被認爲是欺君而砍去了雙脚。文王即位後,和氏爲寶玉被埋没,君子受侮辱而痛哭,終于使文王讓玉人加工玉璞,發現了無價之寶——和氏璧。和氏:一作卞和。璧:扁平而圓,中心有孔的玉。

[28]璞:包着玉的石頭。

[29]奉(pěng):後作“捧”,下“奉”字同。獻之厲王:雙賓語。厲王,指楚厲王。

[30]玉人:加工玉的工匠。相(xiàng):《説文·目部》“相,省視也,从目,从木。”此處用本義,義爲仔細察看。

[31]誑(kuáng):欺騙。[32]薨:諸侯死稱薨。

[33]武王:指楚武王,名熊通,公元前741年即位。

[34]文王:指楚文王,名熊貲,楚武王之子,公元前689年即位。

[35]奚:疑問代詞,作狀語,爲什麽。之:指示代詞,作定語,這樣。

[36]悲:爲……而悲傷。

[37]貞士:指正直誠懇的人。

[38]理:《説文·玉部》:“理,治玉也。从玉,里聲。”此處用本義,義爲治玉、加工玉石。

宋人有酤酒者[39]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40],遇客甚謹[41],爲酒甚美,縣幟甚髙[42],著然不售[43],酒酸[44]。怪其故[45],問其所知閭長者楊倩[46]。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則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47]。或令孺子懷錢挈壺罋而往酤[48],而狗迓而齕之[49],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夫國亦有狗,有道之士懷其術而欲以明萬乘之主[50],大臣爲猛狗迎而齕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脅[51],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故桓公問管仲曰:“治國最奚患[52]?”對曰:“最患社鼠矣[53]。”公曰:“何患社鼠哉[54]?”對曰:“君亦見夫爲社者乎?樹木而塗之[55],鼠穿其間,掘穴託其中。燻之則恐焚木[56],灌之則恐塗阤[57],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58]。今人君之左右,出則爲勢重[59]而收利於民,入則比周而蔽惡於君[60],內間主之情以告外[61],外內爲重[62],諸臣百吏以爲富[63]。吏不誅則亂法,誅之則君不安。據而有之[64]。此亦國之社鼠也。”故人臣執柄而擅禁[65],明爲己者必利[66],而不爲己者必害,此亦猛狗也。夫大臣爲猛狗而齕有道之士矣,左右又爲社鼠而間主之情,人主不覺,如此,主焉得無壅[67]?國焉得無亡乎?

[39]本篇選自《韓非子·外儲説右上》。題目爲後加。宋人酒美,價格公道,服務態度好,招牌挂得高,但猛狗在旁邊,所以酒酸了也賣不出去。樹木爲社,老鼠藏裏邊,既不能火燻,也不能水灌,老鼠除不掉。一個國家,如果大臣像猛狗,國君左右的人像社鼠,有道之士就不能靠近,國君就會受蒙蔽,國家就要滅亡。酤(gǔ):賣。買酒也稱酤。

[40]升概:升是酒的量器,概是量穀物時刮平斗斛等量器的木板。這裏指“升”,“概”是連文。

[41]遇:接待。謹:恭敬有禮。

[42]縣(xuán):懸挂,後作“懸”。幟:酒幌,酒旗。

[43]售:賣出去。

[44]酸:壞。

[45]怪: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爲……奇怪。故:原因。

[46]知:熟悉,瞭解。閭(lǚ):一種居民組織單位,鄉。長者:老者,上年紀的人。

[47]焉:指示代詞,之。

[48]或:無定代詞,作主語,可譯作“有人”。孺子:小孩子。挈(qiè):提。罋(wèng):“瓮”的異體字,一種陶製容器。

[49]迓(yà):迎接。齕(hé):咬。

[50]有道之士:有知識學問的人。明:形容詞使動用法,使……聖明。萬乘(shèng):乘,兵車。古代以兵車數量表示國家的大小,大國稱“萬乘”,中等國家稱“千乘”,小國稱“百乘”。主:君王。

[51]蔽:受蒙蔽。脅:受脅迫。

[52]奚患:賓語前置,疑問代詞“奚”作賓語,置於動詞“患”前,可譯作“擔心什麽”。

[53]社:土地神。

[54]何:疑問代詞,作狀語,可譯作“爲什麽”。

[55]樹:竪立。塗:指用泥塗抹。

[56]燻:燻烤。木:指用木做的神主。

[57]阤(zhì):崩裂脱落。

[58]得:指被得到,被除去。

[59]勢重:權勢。

[60]比周:相互勾結。蔽:掩蓋。

[61]間:刺探,打聽。

[62]重:這裏指勢重。

[63]以爲富:即“以之爲富”,意思是利用他們來致富。

[64]據:依靠,這裏指依靠國君。有之:指保有權勢。

[65]執:掌握。柄:權力。擅:專有。禁:政令。

[66]明:顯明。

[67]焉:疑問代詞,作狀語,可譯作“怎麽”“哪裏”。得:能够。壅:受蒙蔽。

上古之世[68]

上古之世[69],人民少而禽獸衆,人民不勝禽獸蟲蛇[70]。有聖人作[71],搆木爲巢以避群害[72],而民説之,使王天下[73],號曰有巢氏[74]。民食果蓏蜯蛤[75],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76],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77],而民説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78]。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79]。近古之世,桀紂暴亂[80],而湯武征伐[81]。今有搆木鑽燧於夏后氏之世者,必爲鯀禹笑矣[82]。有決瀆於殷周之世者,必爲湯武笑矣。然則今有美堯、舜、湯、武、禹之道於當今之世者[83],必爲新聖笑矣[84]。是以聖人不期脩古[85],不法常可[86],論世之事[87],因爲之備[88]。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89],兔走觸株[90],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91],冀復得兔[92]。兔不可復得,而身爲宋國笑[93]。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古者丈夫不耕[94],草木之實足食也;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95]。不事力而養足[96],人民少而財有餘,故民不爭。是以厚賞不行[97],重罰不用,而民自治[98]。今人有五子,不爲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99],是以人民衆而貨財寡[100],事力勞而供養薄[101],故民爭。雖倍賞累罰而不免於亂[102]。

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103],采椽不斲[104];糲粢之食[105],藜藿之羹[106],冬日麑裘[107],夏日葛衣[108];雖監門之服養,不虧於此矣[109]。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以爲民先[110],股無胈[111],脛不生毛[112];雖臣虜之勞[113],不苦於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讓天子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114],古傳天下而不足多也[115]。今之縣令[116],一日身死,子孫累世絜駕[117],故人重之[118]。是以人之於讓也[119],輕辭古之天子,難去今之縣令者,薄厚之實異也。夫山居而谷汲者[120],膢臘而相遺以水[121];澤居苦水者[122],買庸而決竇[123]。故饑歲之春[124],幼弟不饟[125];穰歲之秋[126],疏客必食[127]。非疏骨肉,愛過客也,多少之實異也。是以古之易財[128],非仁也,財多也;今之爭奪,非鄙也[129],財寡也。輕辭天子,非高也,勢薄也;爭士橐[130],非下也[131],權重也。故聖人議多少、論薄厚爲之政[132],故罰薄不爲慈,誅嚴不爲戾[133],稱俗而行也[134]。故事因於世[135],而備適於事[136]。

[68]本篇選自《韓非子·五蠹》。題目爲後加。文中明確反對儒家的復古和守舊,主張政治措施要“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要“論世之事,因爲之備”,以便適應社會的發展。

[69]上古:遠古。本文把傳説中的有巢氏、燧人氏爲代表的原始社會時期稱爲上古,把指堯、舜、夏禹時期稱爲中古,把商周時期稱爲近古。

[70]勝(shēng):承受得起,禁得住。

[71]作:出現,興起。

[72]搆:交錯架起。

[73]王(wàng):名詞用作動詞,統治。

[74]號:稱。有巢氏:傳説中的遠古聖人,巢居的發明者。

[75]果:木本植物結的果實。蓏(luǒ):草本植物結的果實。這裏泛指野生果實。蜯(bàng):“蚌”的異體字。蛤(gé):蛤蜊。

[76]惡臭(xiù):難聞的氣味。臭,氣味。

[77]燧:取火的木頭。鑽燧,指鑽木取火。

[78]燧人氏:傳説中的遠古聖人,人工取火的發明者。

[79]鯀(gǔn):古代傳説中禹的父親。據説他治水無成效,被舜殺於羽山。禹:夏代第一個帝王,相傳曾率衆治水。決:疏通水道。瀆:河道。

[80]桀:名履癸,夏代最後一個帝王。紂:名辛,商代最後一個帝王。暴亂:暴虐、昏亂。

[81]湯:名天乙,又名履,商代開國之君。武:周武王,姓姬名發,周文王之子,周代第一位帝王。

[82]夏后氏之世:即夏朝。后,《説文·后部》:“[],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此處用本義,義爲君主。爲(wéi):介詞,引進動作行爲的主動者,可譯作“被”。

[83]美: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爲美,讚美,稱道。道:方法,措施。

[84]新聖:新興的聖人,指韓非時代的代表人物。

[85]期:期望,要求。脩:“修”的借字,學習。一説爲“循”字之誤。

[86]法:效法。常可:指永久適用的辦法。

[87]論:考慮,研究。[88]備:措施。爲(wéi)之備:雙賓語,“之”指代“世之事”。

[89]株:樹樁子。

[90]走:《説文·走部》:“[],趨也,从夭、止。”此處用本義,義爲跑。

[91]釋:放下。耒(lěi):古代一種翻土的農具。

[92]冀:希望。復:再,又。[93]身:自身,自己。爲:介詞,引進動作行爲主動者,可譯作“被”。

[94]丈夫:成年男子的敬稱。

[95]衣(yì):名詞用作動詞,穿。

[96]事:使用。養:給養,生活資料。

[97]厚:重。行:施行。

[98]治:安定,跟“亂”相對。

[99]大父:祖父。

[100]貨財:同義詞連用,都指財物,財産。

[101]勞:辛勞,辛苦。

[102]雖:即使。倍:加倍。累(lěi):成倍增加。

[103]茅茨(cí):用茅草蓋的屋頂。翦:“剪”的異體字,修剪。

[104]采椽(chuán):櫟木做的椽子。采,櫟木,後作“棌”。斲(zhuó):砍削。這裏指加工修整。

[105]糲(lì):粗米。粢 (cí):與黍相比較差的糧食。

[106]藜:野菜。藿(huò):豆葉。羹:菜湯。

[107]麑裘:麑皮衣。麑,小鹿。

[108]葛衣:葛布做的衣服。

[109]監門:看門的人。虧:減損,少。

[110]臿(chā):鍬,鏟。先:動詞,帶頭,做出表率。

[111]股:大腿。胈(bá):腿上的肥肉。

[112]脛(jìng):小腿。

[113]臣虜:同義詞連用,都指奴隸。古代常以俘虜作爲奴隸。

[114]去:離開。

[115]傳天下:把天下傳給别人。足:值得。多:稱讚。

[116]縣令:縣長。

[117]累世:世世代代。絜(xié):圍束,這裏指套車。駕:駕馬拉車。累世絜駕:指世代有車馬可乘,表示仍居富貴之位。

[118]重: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爲重,看重。

[119]讓:指辭讓官位。

[120]山居:住在山上。谷汲:到溪谷去打水。“山”和“谷”都是名詞作狀語,表示處所。

[121]膢(lóu):楚人在二月祭祀飲食神的節日。臘:古代冬季(秦以前爲十月,秦始皇改爲十二月)舉行的對百神的祭祀。遺(wèi):贈送。

[122]澤居:在沼澤地區居住,結構同“山居”。苦: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爲苦。水:水患。

[123]買:雇。庸:工,後作“傭”。決:挖渠。竇:“瀆”的借字,改讀dú,水溝。

[124]饑:五穀不收。

[125]饟(xiǎng):“餉”的異體字,供給食物。

[126]穰(ráng)歲:豐年。

[127]疏:指關係疏遠。食(sì):動詞使動用法,使……吃。

[128]易:輕視。

[129]鄙:貪吝,小氣。

[130]重: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爲……重。士:同“仕”,做官。橐:“託”的借字,投靠,依附。

[131]下:卑下。

[132]議:研究,考慮。與下面的“論”意義相同。多少:指財物的多少。薄厚:指權勢的小大。爲之政:雙賓語,“之”代社會,可譯作“制定社會的政治措施”。

[133]誅:懲罰。戾(lì):暴虐。

[134]稱(chèn):適應。

[135]因:依承,隨着。

[136]備:方法,措施。

 

 

 

 

第十二課

繞梁三日[1]

薛譚學謳於秦青[2],未窮青之技[3],自謂盡之[4],遂辭歸[5]。秦青弗止[6]。餞於郊衢[7],撫節悲歌[8],聲振林木[9],響遏行雲[10]。薛譚乃謝求反[11],終身不敢言歸[12]。秦青顧謂其友曰[13]:“昔韓娥東之齊[14],匱糧[15],過雍門[16],鬻歌假食[17]。既去[18],而餘音繞梁欐[19],三日不絶[20],左右以其人弗去[21]。過逆旅[22],逆旅人辱之[23]。韓娥因曼聲哀哭[24],一里老幼悲愁[25],垂涕相對[26],三日不食。遽而追之[27]。娥還,復爲曼聲長歌,一里老幼喜躍抃舞[28],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29]。乃厚賂發之[30]。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遺聲。[31]”

[1]本篇選自《列子·湯問》。題目爲後加。《列子》是道家的重要經典之一,後世尊稱爲“清虚經”。全書分八卷,闡釋了道家清虚無爲、任化自守的思想。《列子》相傳爲戰國時人列御寇所作,根據歷代學者的考據,今本《列子》並非先秦古籍,而是魏晉時人根據《管子》《晏子》《莊子》《吕氏春秋》等古籍編纂出的偽託之作。《列子》最早的注本是晉人張湛的注本,今人楊伯峻著有《列子集釋》一書。本篇通過秦青的講述,展現出韓娥高超的歌唱技藝,她的歌聲能夠深深地打動人心,左右聽衆的心理和情緒,這是音樂至爲動人的力量。

[2]薛譚、秦青:秦國善於唱歌的人。謳(ōu):不用樂器伴奏的歌唱。於:介詞,可譯爲“向”。

[3]窮:窮盡、窮究。

[4]自謂盡之:自己以爲窮盡了秦青歌唱的技藝。之,代詞,指代秦青歌唱的技藝。

[5]辭:告别,辭别。[6]止:留住,留下。

[7]餞:以酒食送行。衢(qú):四通八達的道路。

[8]撫節:輕輕地敲打節拍。撫,“拊”的借字,輕輕地敲擊。

[9]振:“震”的借字,震撼,震動。

[10]遏:遏止。

[11]乃:副詞,於是。謝:道歉。反:返回,後作“返”。

[12]終身:一輩子,終盡此身。

[13]顧:《説文·頁部》:“顧,還視也。”此處用本義,義爲回頭看。

[14]韓娥:戰國時韓國擅長歌唱的女子。東: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之:動詞,到……去。

[15]匱(kuì):竭盡,缺乏。

[16]雍門:齊國的城門。

[17]鬻(yù)歌假(jiǎ)食:通過賣唱來求得糧食。鬻,賣。假,借,這裏指求食。

[18]去:離開。

[19]欐(lì):屋梁。

[20]絶:停止。

[21]左右:附近的人。以:動詞,認爲。

[22]逆旅:客舍,旅店。

[23]之:代詞,指代韓娥。

[24]因:於是。曼聲:拉長的聲音。曼,長。

[25]里:古代居民組織單位。《周禮·地官·遂人》:“五家爲鄰,五鄰爲里。”

[26]涕:眼淚。

[27]遽(jù):迅速,急忙。

[28]躍:跳。抃(biàn):鼓掌表示歡欣。

[29]向:之前,從前。

[30]賂:贈送財物。發:派遣,遣送,這裏指讓韓娥回鄉。

[31]放:“仿”的借字,仿效。

紀昌學射[32]

甘蠅[33],古之善射者,彀弓而獸伏鳥下[34]。弟子名飛衛,學射于甘蠅,而巧過其師[35]。紀昌者,又學射于飛衛。飛衛曰:“爾先學不瞬[36],而後可言射矣[37]。”紀昌歸,偃卧其妻之機下[38],以目承牽挺[39]。二年之後,雖錐末倒眥而不瞬也[40]。以告飛衛[41]。飛衛曰:“未也[42],必學視而後可。視小如大,視微如著[43],而後告我。”昌以氂懸虱于牖[44],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間[45],浸大也[46];三年之後,如車輪焉。以睹餘物,皆丘山也[47]。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48],貫虱之心[49],而懸不絶[50]。以告飛衛。飛衛高蹈拊膺曰[51]:“汝得之矣!”紀昌既盡衛之術[52],計天下之敵己者一人而已[53],乃謀殺飛衛[54]。相遇于野,二人交射[55];中路矢鋒相觸[56],而墜于地[57],而塵不揚。飛衛之矢先窮[58]。紀昌遺一矢[59],既發,飛衛以棘刺之端扞之[60],而無差焉[61]。于是二子泣而投弓[62],相拜于塗[63],請爲父子[64]。尅臂以誓[65],不得告術于人。

[32]本篇選自《列子·湯問》。題目爲後加。本篇描述了紀昌向神箭手飛衛學習射箭的故事。紀昌經過艱苦的訓練,終於箭術大成。之後,他嫉妒飛衛的成就,謀殺飛衛,最終被飛衛的箭術所折服,二人拜爲父子。

[33]甘蠅:古代著名的神箭手,他的事跡又見於《吕氏春秋》。

[34]彀(gòu)弓而獸伏鳥下:衹要張滿弓(還没發射),鳥獸就被嚇得紛紛伏下。彀,張滿弓。

[35]巧:(射箭的)技巧,技能。過:超過,超出。

[36]爾:你。瞬:眨眼。

[37]而後可以言射矣:然後纔可以(和你)談論射箭之道。言,談論,討論。

[38]偃:仰面卧倒。機:這裏指織布機。

[39]承:承受,接受,這裏指向上看。牽挺:織布機的腳踏板。

[40]雖錐末倒眥(zì)而不瞬也:即使是用錐子的尖端碰到眼眶也不眨眼。末,末端,末梢,這裏指錐尖。倒,“到”的借字。眥,眼眶。

[41]以:介詞,省略代詞賓語“之”,指代“錐末倒眥而不瞬”。

[42]未:否定副詞,表示事情還没有實現,這裏指還没(達到)。

[43]視小如大,視微如著:(由於眼力好)能把小的東西看成大的東西,把細微的東西看成顯著的東西。著,明顯,顯著。

[44]以氂(máo)懸虱于牖(yǒu):用長毛把虱子懸掛在窗户上。氂,動物身上的長毛。牖,窗户。

[45]旬:十天。

[46]浸:程度副詞,表示逐步進行,漸漸。大:形容詞用作動詞,變大。

[47]以睹餘物,皆丘山也:再看其他的事物,都像丘陵、山峰一樣高大。

[48]燕角之弧、朔蓬之簳(gǎn):燕國出産的獸角製成的弓,北方出産的蓬草製成的箭杆。弧,《説文·弓部》:“弧,木弓也。”此處用本義,義爲木弓。朔,北方。簳,箭杆。

[49]貫:貫穿。

[50]懸:懸掛,吊掛。這裏指懸掛虱子的長毛。絶:斷絶。

[51]高蹈拊膺(yīng):高高跳起,用手敲擊胸膛,形容激動的樣子。蹈,跳。拊,敲擊,拍打。膺,胸。

[52]既:副詞,已經。盡:窮盡,這裏指全部學到。術:技藝,這裏指的是射箭的技藝。

[53]計:估計。敵己:和自己匹敵。

[54]謀:考慮,謀划。殺:殺害。

[55]交射:對射。

[56]中路矢鋒相觸:兩支箭射到一半,箭頭相碰擊。觸,碰撞。

[57]墜(zhuì):落下。

[58]窮:用盡。

[59]遺:剩下。

[60]以棘刺之端扞(hàn)之:用荆棘的尖刺把射來的箭擋下來。扞,抵禦,抵擋。

[61]差:誤差,偏差。

[62]子:古代對男子的敬稱。投弓:把弓扔掉。

[63]塗:道路,後作“途”。

[64]請爲父子:請求結爲父子關係。

[65]尅:“刻”的借字。

九方皋相馬[66]

秦穆公謂伯樂曰[67]:“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68]”伯樂對曰:“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69]。天下之馬者[70],若滅若没,若亡若失[71],若此者絶塵弭[][72]。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73],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與共擔纆薪菜者[74],有九方皋,此其于馬非臣之下也[75]。請見之[76]。”穆公見之,使行求馬[77]。三月而反[78],報曰[79]:“已得之矣,在沙丘[80]。”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牝而黄[81]。”使人往取之,牡而驪[82]。穆公不説[83],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84],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85],又何馬之能知也[86]?”伯樂喟然太息曰[87]:“一至于此乎[88]!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89]。若皋之所觀,天機也[90],得其精而忘其麤[91],在其內而忘其外[92];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93]。若皋之相者,乃有貴乎馬者也。[94]”馬至,果天下之馬也。

[66]本篇選自《列子·説符》。題目爲後加。本篇通過講敘伯樂推薦九方皋爲秦穆公尋找千里馬的故事,説明看事物不能局限於外在的現象,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九方皋(Gāo):九方是複姓,皋是名。相(xiàng):省察,考察。

[67]秦穆公:春秋時秦國國君,嬴姓,名任好,春秋五霸之一。伯樂:相傳爲秦穆公時的人,姓孫名陽,善於相馬。

[68]子姓:子孫。

[69]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尋找)一般的駿馬,可以根據它的形體、外貌以及筋肉、骨骼的生長狀態來考察。

[70]天下之馬:這裏指天下罕有的千里馬,和“良馬”相對而言。

[71]若滅若没,若亡若失:千里馬的形態特徵若明若暗,若有若無,恍惚迷離,很不容易識别。意思是千里馬是不能夠通過形態特徵來相的。

[72]絶塵:腳不沾塵土,形容奔行迅速。絶,斷絶。弭(mǐ):消除。[]:“轍”的異體字,車輪輾過的痕跡,這裏指蹄跡。

[73]告以良馬:把如何考察良馬的知識告訴他。告,告訴,教誨。

[74]臣有所與共擔纆(mò)薪菜者:我有一個曾經和他一起肩扛繩索、采集木柴的老朋友。擔,肩挑,肩扛。纆,繩索。薪菜,即“薪采”,也就是采薪,采集木柴。菜,“采”的借字。

[75]此其于馬非臣之下也:他對於相馬的本領不在於我之下。

[76]見:召見。之:代詞,指代九方皋。

[77]行:外出,出行。求:尋找。

[78]反:返回,後作“返”。

[79]報:答覆,報告。

[80]沙丘:地名。

[81]牝(pìn):鳥獸的雌性。

[82]牡:鳥獸的雄性。驪(lí):深黑色的馬。

[83]説:高興,喜悦,後作“悦”。

[84]敗:糟糕,失敗。

[85]色物:(馬的)毛色。

[86]何馬之能知:賓語前置,“何馬”作爲“知”的前置賓語,用代詞“之”複指。

[87]喟(kuì)然:嘆息的樣子。

[88]一:專心,專一。

[89]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這正是九方皋(相馬的本領)超過我千萬倍甚至無數倍的地方。是,指示代詞,指代上文穆公所説的情況。乃,情態副詞,正是。其,指示代詞,指代九方皋。千萬,數詞用作動詞,超過……千萬倍。

[90]天機:天地之間的玄機,指事物精微的、內在的方面。

[91]忘:忽視,遺忘。麤:“粗”的異體字。

[92]在:省察,注重。

[93]遺:遺留,剩下。

[94]若皋之相者,乃有貴乎馬者也:像九方臯這樣善於相馬的人,實在是有比千里馬更可貴的地方啊。

 

第十三課

吴起治西河[1]

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錯譖之於魏武侯[2]。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於岸門[3],止車而望西河,泣數行而下[4]。其僕謂吴起曰:“竊觀公之意,視釋天下若釋躧[5],今去西河而泣[6],何也?”吴起抿泣而應之曰[7]:“子不識。君知我而使我畢能西河[8],可以王[9]。今君聽讒人之議而不知我[10],西河之爲秦取不久矣[11]。魏從此削矣。”吴起果去魏入楚。有間[12],西河畢入秦。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先見而泣也[13]。

[1]本篇選自《吕氏春秋·長見》。題目爲後加。《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韋授意他的門客們集體編寫的。《吕氏春秋》分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一百六十篇。書中以儒、道思想爲主,兼採百家學説,所以世稱“雜家”。因書中有“八覽”,故又稱《吕覽》。東漢高誘最早爲《吕氏春秋》作注,近人許維遹著有《吕氏春秋集釋》,陳奇猷著有《吕氏春秋校釋》。吕不韋(?—前235)本爲陽翟(今河南省禹縣)的大商人,後任秦莊襄王丞相,封文信侯。秦王政時被尊爲相國。本篇記述了魏武侯聽信讒言,將守衛西河的名將吴起召回。吴起意識到隨着自己不再被魏君信任,西河將爲秦國所有,于是棄魏入楚。不久,西河果爲秦攻占,秦日益强大。吴起:衛國人,善用兵,魏文侯用爲將,攻取秦國五城,奉文侯命率軍駐守西河以拒秦國。西河:地名,地處黄河與北洛河之間,在黄河西部,故稱西河。

[2]王錯:魏國大夫。譖(zèn):進讒言,説壞話。魏武侯:名擊,魏文侯之子,公元前396年即位。

[3]岸門:地名,在今山西省河津縣南。

[4]泣:眼泪。

[5]釋:放棄。躧(xǐ):草鞋。

[6]去:《説文·去部》:“[],人相違也。从人,凵(qù)聲。”此處用本義,義爲離開。

[7]抿(mǐn):拭,抹。[8]畢:全部施展。能:才能。

[9]王(wàng):名詞用作動詞,稱王。

[10]君:指魏武侯。讒人:喜歡説别人壞話的小人。知:了解,這裏指信任。

[11]之:連詞,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爲秦取,被動句式,介詞“爲”表示被動,可譯作“被”。取:攻占。

[12]有間(jiàn):不久。

[13]所以:表示……的原因。先見:事先預見。

奇鬼[14]

梁北有黎丘部[15],有奇鬼焉。喜効人之子姪昆弟之狀[16]。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17],黎丘之鬼効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18]。丈人歸,酒醒而誚其子曰[19]:“吾爲汝父也,豈謂不慈哉[20]?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觸地曰:“孽矣[21],無此事也。昔也往責於東邑[22],人可問也。”其父信之,曰:“譆!是必夫奇鬼也[23],我固嘗聞之矣[24]。”明日,端復飲於市[25],欲遇而刺殺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26],遂逝迎之[27]。丈人望其真子,拔劍而刺之。丈人智惑於似其子者而殺於真子[28]。夫惑於似士者而失於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14]本篇選自《吕氏春秋·疑似》。題目爲後加。黎丘丈人被模仿成他的兒子的奇鬼所迷惑,結果殺死了自己的親生兒子。

[15]梁:即魏國,因魏國以大梁爲首都,所以也稱梁國。部:鄉。

[16]効:“效”的異體字,模仿。姪:“侄”的異體字。昆:兄。

[17]丈人:老人。之:動詞,前往。市:市場。

[18]道:名詞作狀語,在路上。苦: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受苦。

[19]誚(qiào):責備。[20]豈:副詞,作狀語,難道。慈:上輩對晚輩的愛。

[21]孽:動詞,作孽,制造灾禍。

[22]責(zhài):討債,後作“債”。[23]是:代詞,這。夫:指示代詞,那個。

[24]固:副詞,本來。嘗:副詞,曾經。聞:聽説。

[25]端:專門。

[26]反:回來,後作“返”。

[27]逝:前往。

[28]惑於似其子者:被動句式,介詞“於”引進動作行爲的主動者。

荆人欲襲宋[29]

荆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30]。澭水暴益[31],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32],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33]。嚮其先表之時可導也[34],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荆人尚猶循表而導之[35],此其所以敗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36],有似於此。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37],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爲治[38],豈不悲哉!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39],悖亂不可以持國[40]。世易時移[41],變法宜矣[42]。譬之若良醫,病萬變,藥亦萬變。病變而藥不變,嚮之夀民[43],今爲殤子矣[44]。

[29]本篇選自《吕氏春秋·察今》。題目爲後加。楚軍夜襲宋國,途中要渡過澭河。澭河水暴漲,楚人仍沿着事先標好的路標涉水渡河,結果千餘人被淹死。文章借此説明,時代發展了,條件變化了,變法是必需的。荆:楚國的别稱。

[30]表:名詞用作動詞,做標記。澭水:水名,黄河的支流。

[31]暴:突然。益:上漲,後作“溢”。

[32]循:《説文·彳部》:“循,行順也。”此處用本義,義爲順着、沿着。

[33]而:“如”的借字,好像。壞:倒塌。都(dū):大。舍:房屋。

[34]嚮:從前。導:引導,指順着標記過河。

[35]尚猶:同義連用,還,仍然。

[36]法:效法。

[37]虧:“詭”的借字,改讀guǐ,異,不同。

[38]治:指治理國家的標準。

[39]悖:逆,違背事理。

[40]持:保有,守護。

[41]易:變化。移:推移。

[42]宜:合適,應該。

[43]夀民:長壽的人。

[44]殤子:未成年而死的人。

魏文侯燕飲[45]

魏文侯燕飲,皆令諸大夫論己。或言[46]:“君之智也。”至於任座[47],任座曰:“君,不肖君也[48]。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49],是以知君之不肖也。”文侯不説,知於顔色[50]。任座趨而出[51]。次及翟黄[52],翟黄曰:“君,賢君也。臣聞,其主賢者,其臣之言直[53]。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賢也。”文侯喜曰:“可反歟[54]?”翟黄對曰:“奚爲不可[55]?臣聞,忠臣畢其忠[56],而不敢遠其死[57]。座殆尚在於門[58]。”翟黄往視之。任座在於門,以君令召之。任座入,文侯下階而迎之,終座以爲上客[59]。文侯微翟黄則幾失忠臣矣[60]。上順乎主心以顯賢者[61],其唯翟黄乎[62]!

[45]本篇選自《吕氏春秋·自知》。題目爲後加。大臣任座直言,魏文侯不悦。翟黄用“君賢臣直”贊美文侯,終于化解危機,使任座被召回,並成爲上客。魏文侯: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公元前445年即位。他禮賢下士,實行變法,使魏成爲戰國初期的强國之一。燕:“宴”的借字。

[46]或:無定代詞,作主語,有的人。

[47]任座:魏國大夫。

[48]不肖(xiào):不賢,不成材。

[49]中山:國名,在今河北省平山縣一帶。君之子:指太子擊。魏文侯四十年(公元前406),魏軍攻破了中山國,魏文侯派太子擊(後來的魏武侯)治理中山。

[50]知:顯露。顔色:面色。

[51]趨:快步走。

[52]次:按照順序。及:輪到。翟黄:魏國大夫。

[53]直:坦率,直接。

[54]反:後作“返”,動詞使動用法,使……返回。歟:語氣詞,表示詢問。

[55]奚:疑問代詞,作介詞“爲”的前置賓語。“奚爲”可譯作“爲什麽”。

[56]畢:竭盡。其忠:他的忠心。

[57]遠:形容詞用作動詞,遠離。

[58]殆:大約。尚:還。

[59]上客:指最受尊重的人。

[60]微:如果没有。幾:幾乎。

[61]顯: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尊顯。

[62]其:語氣詞,表示測度語氣,可譯作“大概”。唯:副詞,衹有。

 

 

 

 

第十四課

蘇秦以連横説秦[1]

蘇秦始將連横,説秦惠王曰[2]:“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3],北有胡貉、代馬之用[4]。南有巫山、黔中之限[5],東有肴、函之固[6]。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7],奮擊百萬[8],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9],此所謂天府[10],天下之雄國也。以大王之賢[11],士民之衆,車騎之用[12],兵法之教[13],可以并諸侯[14],吞天下,稱帝而治。願大王少留意[15],臣請奏其效[16]。”

秦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17],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18],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19]。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20],願以異日[21]。”

蘇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22]。昔者神農伐補遂[23],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24],堯伐驩兜[25],舜伐三苗[26],禹伐共工[27],湯伐有夏[28],文王伐崇[29],武王伐紂[30],齊桓任戰而伯天下[31]。由此觀之,惡有不戰者乎[32]?古者使車轂擊馳[33],言語相結[34],天下爲一[35]。約縱連横,兵革不藏[36];文士並餝,諸侯亂惑[37];萬端俱起[38],不可勝理[39];科條既備[40],民多偽態;書策稠濁[41],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無所聊[42]。明言章理,兵甲愈起[43];辯言偉服,戰攻不息[44];繁稱文辭,天下不治[45];舌弊耳聾,不見成功[46];行義約信[47],天下不親。於是乃廢文任武[48],厚養死士[49],綴甲厲兵[50],效勝於戰場[51]。夫徒處而致利[52],安坐而廣地[53],雖古五帝、三王、五伯[54],明主賢君,常欲坐而致之[55],其勢不能[56],故以戰續之。寬則兩軍相攻[57],迫則杖戟相橦[58],然後可建大功。是故兵勝於外,義强於內;威立於上,民服於下[59]。今欲并天下,淩萬乘[60],詘敵國[61],制海內[62],子元元[63],臣諸侯[64],非兵不可!今之嗣主[65],忽於至道[66],皆惛於教,亂於治[67],迷於言,惑於語[68],沈於辯,溺於辭[69]。以此論之,王固不能行也[70]。”

[1]本篇選自《戰國策·秦策》。題目爲後加。《戰國策》是戰國時期的史料彙編,主要記載了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的謀議和活動。《戰國策》作者不可考,相傳由戰國各國的史官和策士集録而成。西漢劉向考訂整理後,按東周、西周等十二國依次編寫,共三十三篇,定名爲《戰國策》。爲《戰國策》作注的有東漢高誘,後宋代鮑彪改變原書次序,爲《戰國策》作新注。此外還有元代吴師道著《戰國策校注》以及近人金正煒《戰國策補釋》、繆文遠《戰國策新校注》。本篇講述了蘇秦用連横之策遊説秦王却未被採納的故事。

[2]蘇秦:字季子,洛陽人,戰國時期縱横家代表人物之一。連横:戰國時期縱横家的一種主張,即秦國與六國中的個别國家建立聯盟,採取各個擊破的方法實現對六國的統一。横,東西爲横,秦國在西,六國在東,故以秦爲中心的聯盟叫連横。説(shuì):動詞,遊説。秦惠王:即秦惠文君,姓嬴名駟,秦孝公之子。

[3]巴:古國名,戰國時被秦所滅,改爲巴郡,在今四川省東部地區。蜀:古國名,戰國時被秦所滅,改爲蜀郡,在今四川省西部地區。漢中:郡名,在今陝西省南部和湖北省西北部。利:物産豐富。

[4]胡:古代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這裏指北方匈奴地區。貉(hé):獸名,毛皮可制裘。代:古地名,以産良馬著名。戰國時被趙消滅,改爲代郡,在今山西省北部和河北西北部。

[5]巫山:山名,在今重慶市巫山縣東。黔中:古地名,戰國時屬楚國,後屬秦,在今湖南省西部和貴州省東北部。限:《説文·阜部》:“限,阻也。”此處用本義,義爲阻隔、界限。

[6]肴:也作“崤”“殽”。山名,在今河南省洛寧縣西北。函:函谷關,在今河南省靈寶縣。

[7]乘(shèng):古代四馬一車爲一乘。

[8]奮擊:奮力攻擊,這裏指奮勇作戰的士兵。

[9]地勢形便:地理形勢有利,便於攻守。

[10]天府:物産豐富的地方。府,儲存財物的地方。

[11]以:介詞,引進動作行爲憑藉的對象,可譯作“憑藉”。之:連詞,連接定語與中心語。

[12]騎(jì):名詞,騎兵。用:作用。

[13]教:教習。

[14]并:吞併、統一。

[15]少:副詞,稍微、略微。

[16]請:謙敬副詞。奏其效:説明這件事情的效應。奏,陳述、説明。其,代詞,代指秦統一天下。

[17]文章:法令制度。誅罰:懲罰。

[18]厚:厚重,這裏指對百姓施恩。使民:役使百姓,這裏指役使百姓作戰。

[19]不順:不順從,這裏指違背人心。煩大臣:煩勞大臣,這裏指讓大臣帶兵出戰。

[20]儼然:鄭重的樣子。不遠千里:不以千里爲遠。遠,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爲……遠。庭:“廷”的借字,名詞作狀語,在朝廷上。

[21]願以異日:希望在他日(接受指教),這裏指秦惠王不愿意採納蘇秦的意見。以,介詞,可譯作“在”。異日,他日。

[22]固:情態副詞,本來。大王之不能用:大王不能採用(連横之策)。之,連詞,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23]神農:古代部落首領,傳説他教民務農,因而被稱爲“神農氏”。補遂:古代部落名,又作“蒲遂”“輔遂”。

[24]黄帝:即軒轅氏,姬姓,傳説爲華夏始祖。涿鹿:山名,在今河北省涿鹿縣。禽:擒獲,後作“擒”。蚩尤:黄帝時部落首領。

[25]堯:傳説中的上古帝王,即陶唐氏,名放勳,傳位給舜。驩(huān)兜:堯臣,爲當時四凶之一。

[26]舜:傳説中的上古帝王,即有虞氏,名重華,傳位給禹。三苗:古代少數民族部落名,也稱“有苗”。

[27]禹:即夏禹、大禹,姒姓,名文命,因治水有功,被推舉爲舜的繼承人。共工:傳説爲堯的大臣。

[28]湯:即商湯,子姓,名履,商朝的開國之君。有夏:即夏朝,夏朝的最後一個國君桀殘暴無道,最後被湯擊敗。

[29]文王:即周文王,姬姓,名昌,殷末周部族的首領,又稱“西伯”。崇:古國名,在今河北省崇縣東北。它的首領崇侯助紂爲虐,最後被周文王誅滅。

[30]武王:周文王的兒子,名發,西周開國之君。紂:即商紂王,名辛,商代最後的國君,非常殘暴,最後被周武王擊敗。

[31]齊桓:即齊桓公,春秋時齊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任戰:採用戰爭手段。伯:“霸”的借字,改讀bà,稱霸。

[32]惡(wū):疑問代詞,哪裏。

[33]車轂(gǔ)擊馳:車輪相撞擊而奔馳,形容古代諸侯國之間的使臣來往頻繁。轂,車輪中間中空的圓木。

[34]言語相結:用言辭説動對方締結聯盟。結,締結,這裏指締結、建立某種關係。

[35]天下爲一:天下合爲一體,這裏指統一天下。

[36]約縱連横,兵革不藏:有約縱連横的情況,就會戰爭不斷。兵革,兵器鎧甲。藏,收存。

[37]文人並餝(shì):文人爭相用巧飾的言辭(遊説諸侯)。並,一起,此處可理解爲爭相。餝,“飾”的異體字,修飾,這裏指修飾(言辭)。亂惑:迷惑,無所適從。

[38]萬端:各種各樣的情況。

[39]勝(shēng):盡、全部。

[40]科條:法律條文。既:副詞,已經。備:完備。

[41]書策:文書、政令。稠濁:繁多而混亂。

[42]上下:指君臣。聊:依靠。

[43]明言章理:話説得明白清楚,道理講得冠冕堂皇。明,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明白。章,明顯,後作“彰”,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彰顯。兵甲:指戰爭。

[44]辯言偉服:説着雄辯的言辭,穿着莊重的禮服。辯,形容詞使動用法,使……雄辯。偉,形容詞使動用法,使……莊重。息:停止。

[45]繁稱文辭:旁徵博引,講華麗的言辭。稱,徵引。文,華麗。不治:没有治理好。

[46]舌弊耳聾:舌頭磨破,耳朵震聾。成功:成就功業。

[47]約信:用誠信相約束。

[48]廢文任武:放棄華麗的言辭而使用武力。

[49]厚養:以優厚的待遇供養。死士:敢於獻出生命的人。

[50]綴甲厲兵:縫製鎧甲,磨礪兵器,這裏指做好出戰準備。綴,縫合、連接。厲,磨礪,後作“礪”。

[51]效:取得。

[52]夫:語氣詞,放在句首,用來引發議論。徒處:這裏指什麽都不做。致:取得,得到。[53]廣地:擴充土地。廣,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擴充。

[54]雖:連詞,即使。五帝:傳説中的上古帝王,説法不一。《史記·五帝本紀》中以黄帝、顓頊、帝嚳、堯、舜爲五帝。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開國國君,即禹、湯、周武王。也有人認爲是指禹、湯、周文王和周武王。五伯:春秋時期諸侯的五個霸主,通常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

[55]致:使……到來。之:代詞,代指上文的“徒處而致利,安坐而廣地”。

[56]其勢不能:他們當時所處的形勢使他們做不到“徒處而致利,安坐而廣地”。

[57]寬:距離遠,這裏指兩軍相距較遠。

[58]迫:距離近,這裏指兩軍相距較近。杖戟(jǐ):泛指武器。戟,古代兵器的一種,合戈、矛於一體,可刺可砍。橦(chōng):“衝”的借字,撞擊。

[59]威:權威。立:建立。

[60]淩:淩駕。萬乘:這裏指擁有上萬輛兵車的大國。

[61]詘(qū):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屈服。

[62]海內:指天下。

[63]子:名詞使動用法,使……成爲(自己的)子女。元元:平民,百姓。

[64]臣:名詞使動用法,使……成爲(自己的)臣子。

[65]嗣主:繼位的君主。

[66]忽:忽略,忽視。至道:最重要的道理,這裏指上文所講的用兵之道。

[67]惛(hūn)於教:在教化民衆上糊塗。惛,糊塗,混亂。亂於治:在治理國家上混亂。

[68]迷於言,惑於語:被各種言論迷惑。於,介詞,引進動作行爲的主動者。

[69]沈於辯,溺於辭:沉溺在巧辯的言辭中。沈,沉溺,後作“沉”。

[70]固:情態副詞,一定。

觸龍説趙太后[71]

趙太后新用事[72],秦急攻之[73]。趙氏求救於齊[74]。齊曰:“必以長安君爲質[75],兵乃出[76]。”太后不肯,大臣强諫[77]。太后明謂左右[78]:“有復言令長安君爲質者[79],老婦必唾其面[80]。”

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后。太后盛氣而胥之[81]。入而徐趨,至而自謝[82],曰:“老臣病足[83],曾不能疾走[84],不得見久矣,竊自恕[85],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故願望見太后[86]。”太后曰:“老婦恃輦而行[87]。”曰:“日食飲得無衰乎[88]?”曰:“恃鬻耳[89]。”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90],乃自强步[91],日三四里,少益耆食[92],和於身也[93]。”太后曰:“老婦不能。”太后之色少解[94]。

左師公曰[95]:“老臣賤息舒祺[96],最少,不肖[97]。而臣衰,竊愛憐之[98]。願令得補黑衣之數[99],以衛王宫。没死以聞[100]。”太后曰:“敬諾[101]。年幾何矣[102]?”對曰:“十五歲矣。雖少,願及未填溝壑而託之[103]。”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104]?”對曰:“甚於婦人[105]。”太后笑曰:“婦人異甚[106]。”對曰:“老臣竊以爲媼之愛燕后賢於長安君[107]。”曰:“君過矣[108],不若長安君之甚[109]。”

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110]。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爲之泣[111],念悲其遠也[112],亦哀之矣[113]。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114],祝曰:‘必勿使反[115]!’豈非計久長[116],有子孫相繼爲王也哉[117]?”太后曰:“然。”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118],至於趙之爲趙[119],趙主之子孫侯者[120],其繼有在者乎[121]?”曰:“無有。”曰:“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122]?”曰:“老婦不聞也[123]。”“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124]。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125],而挾重器多也[126]。今媼尊長安君之位[127],而封之以膏腴之地[128],多予之重器[129],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130]。一旦山陵崩[131],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132]?老臣以媼爲長安君計短也[133],故以爲其愛不若燕后。”太后曰:“諾。恣君之所使之[134]。”

於是爲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135],齊兵乃出。

[71]本篇選自《戰國策·趙策》。題目爲後加。秦國圍攻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答應出兵的條件是趙國長安君要到齊國做人質,趙太后拒絶了齊國的要求。觸龍針對趙太后的心理特點,採用委婉迂回的方式進行了勸告。觸龍:趙國大臣,《戰國策》原作“觸讋”,《史記·趙世家》和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帛書均作“觸龍”。説(shuì):勸説。趙太后:趙惠文王的妻子。

[72]新:新近。用事:指掌握政權。

[73]秦急攻之:秦國加緊攻打趙國。這裏指趙孝成王元年,秦國對趙國加緊攻勢,佔領趙國三座城邑。急,副詞,加緊。

[74]趙氏:指趙國。

[75]長安君:趙太后最小兒子的封號。質:人質。

[76]乃:副詞,纔。[77]强(qiǎng):副詞,竭力。

[78]明謂:明確地告訴。左右:身邊的人。

[79]復:副詞,再。[80]老婦必唾其面:我一定把口水吐在他臉上。

[81]盛氣:怒氣衝衝。胥:“須”的借字,等待。

[82]趨:小步快走,古代拜見尊貴者的一種禮節。謝:道歉。臣子拜見君主,按照禮節應小步快走,但由於觸龍腳有毛病,而且年齡較大,衹能“徐趨”,因此他向太后道歉。

[83]病足:腳有了毛病。

[84]曾(zēng):副詞,起强調作用。疾走:快跑。

[85]竊:謙敬副詞,私下。恕:原諒。

[86]玉體:貴體,這裏指太后的身體。有郄(xì):這裏指身體不舒服。郄,“隙”的異體字。望見:遠遠地看,自謙之辭,表示自己地位低下,不敢走近對方。

[87]恃:依靠。

[88]日:時間名詞作狀語,每天。得無衰乎:該不會減少吧?得無……乎,古代漢語習慣句式,表示反問,可譯作“該不會……吧”。衰,減少。

[89]恃鬻耳:靠喝粥罷了。鬻,“粥”的異體字。耳,語氣詞,表示限止,相當於“罷了”。

[90]今者:近來。殊:程度副詞,特别。

[91]强步:勉强走一走。

[92]少:程度副詞,略微。益:程度副詞,漸漸地。耆:“嗜”的借字,改讀shì,喜愛。

[93]和:安適,舒適。

[94]色:《説文·色部》:“色,顔氣也。”此處用本義,義爲臉色。少解:略微和緩。

[95]左師:春秋戰國時宋、趙等國的官制有左師、右師。公:古時對人的尊稱。

[96]賤息:對别人謙稱自己的子女。息,子女。舒祺:觸龍的兒子。

[97]不肖(xiào):原指不像自己的父親,後泛指不成材。

[98]憐:愛。

[99]願令得補黑衣之數:希望讓他能補充王宫衛士的數目。意思是希望他在王宫中當一名侍衛。黑衣,趙國王宫衛士的代稱,因當時趙國衛士穿黑色衣服,故稱“黑衣”。

[100]没死:冒着死罪。没,“冒”的借字,改讀mào。以:介詞,後面省略賓語。聞:動詞使動用法,使……聽見,這裏指禀告。

[101]敬:謙敬副詞。

[102]年幾何:年齡多大。

[103]及:到。填溝壑:謙稱自己的死亡,意思是死後没有資格墓葬,屍首衹能被填塞在山溝裏。託:託付。

[104]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稱。

[105]甚於婦人:比婦人(愛孩子)還厲害。於,介詞,表示比較,可譯作“比”。

[106]異甚:特别嚴重。

[107]以爲:認爲。媼(ǎo):對老年婦女的稱呼。燕后:燕國的王后,這裏指趙太后嫁給燕王的女兒。賢:超過。

[108]過:錯。

[109]不若長安君之甚:比不上愛長安君那樣厲害。

[110]爲(wèi):介詞,表示動作行爲爲誰而發,可譯作“替”。計:計算,考慮。深遠:長遠。

[111]持其踵爲之泣:握着她的腳後跟,爲她(遠嫁)而落淚。踵,腳後跟。泣,無聲地哭。

[112]念悲其遠:惦念感傷她的遠嫁。

[113]亦:副詞,表示强調。哀:哀憐。

[114]祝:禱告。

[115]必勿使反:一定别讓她回來。古代諸侯之女出嫁,衹有被廢棄或亡國後,纔會返回母家,因此趙太后纔這樣爲她禱告。反,返回,後作“返”。

[116]豈:情態副詞,表反詰,可譯作“難道”。

[117]子孫相繼爲王:子子孫孫世代爲王。

[118]今三世以前:從這一輩上推到三世以前。三世以前,指趙武靈王之時,孝成王之父爲惠文王,惠文王之父爲武靈王。世,父子相繼爲一世。

[119]趙之爲趙:趙氏成爲趙國,這裏指趙氏建立趙國的時候。前一個“趙”指“趙氏”,周穆王賜造父以趙城,始有趙氏。後一個“趙”指趙國,公元前376年,魏、韓、趙三家分晉,始有趙國,趙國經趙武靈王到趙惠文王的發展,疆域有所擴大。

[120]侯者:被封侯的人。侯,名詞用作動詞,封侯。

[121]繼:後人。

[122]微獨:不僅。

[123]不聞:没有聽説。

[124]及:到,這裏指(災禍)降臨。

[125]奉:俸禄,後作“俸”。勞:功勞。

[126]挾:擁有。重器:指象徵國家權力的貴重器物。

[127]尊: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尊貴。

[128]膏腴:肥沃。

[129]予之重器:雙賓語。之,代詞,代指長安君。

[130]不及:比不上。

[131]山陵崩:對國君之死的委婉説法。

[132]何以:賓語前置,疑問代詞“何”作賓語,置於介詞“以”前。自託於趙:在趙國託身,即在趙國立住腳。

[133]以:認爲。短:短淺。

[134]恣:聽任。所使之:指派遣長安君的做法。

[135]約車:套車。質:作爲人質。

馮諼客孟嘗君[136]

齊人有馮諼者[137],貧乏不能自存[138],使人屬孟嘗君[139],願寄食門下[140]。孟嘗君曰:“客何好[141]?”曰:“客無好也[142]。”曰:“客何能[143]?”曰:“客無能也。”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

左右以君賤之也[144],食以草具[145]。居有頃[146],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147]!食無魚。”左右以告[148]。孟嘗君曰:“食之,比門下之客[149]。”居有頃,復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嘗君曰:“爲之駕[150],比門下之車客[151]。”於是乘其車,揭其劍[152],過其友曰[153]:“孟嘗君客我[154]。”後有頃,復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爲家[155]。”左右皆惡之[156],以爲貪而不知足。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乎[157]?”對曰:“有老母。”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158],無使乏[159]。於是馮諼不復歌。

後孟嘗君出記[160],問門下諸客:“誰習計會[161]?能爲文收責於薛者乎[162]?”馮諼署曰[163]:“能。”孟嘗君怪之[164],曰:“此誰也?”左右曰:“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165]。”孟嘗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負之[166],未嘗見也[167]。”請而見之,謝曰[168]:“文倦於事[169],憒於憂[170],而性懧愚[171],沈於國家之事[172],開罪於先生[173]。先生不羞[174],乃有意欲爲收責於薛乎[175]?”馮諼曰:“願之。”於是約車治裝[176],載券契而行[177],辭曰:“責畢收[178],以何市而反[179]?”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180]。”

驅而之薛[181],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182]。券徧合[183],起矯命以責賜諸民[184],因燒其券[185],民稱萬歲。

長驅到齊[186],晨而求見[187]。孟嘗君怪其疾也[188],衣冠而見之[189],曰:“責畢收乎?來何疾也![190]”曰:“收畢矣。”“以何市而反?”馮諼曰:“君云‘視吾家所寡有者’。臣竊計[191],君宫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192],美人充下陳[193]。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194]!竊以爲君市義[195]。”孟嘗君曰:“市義奈何[196]?”曰:“今君有區區之薛[197],不拊愛子其民[198],因而賈利之[199]。臣竊矯君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乃臣所以爲君市義也[200]。”孟嘗君不説[201],曰:“諾,先生休矣!”

後期年[202],齊王謂孟嘗君曰[203]:“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爲臣[204]。”孟嘗君就國於薛[205],未至百里[206],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207]。孟嘗君顧謂馮諼[208]:“先生所爲文市義者[209],乃今日見之。”

[136]本篇選自《戰國策·齊策》。題目爲後加。本篇通過對齊國策士馮諼爲孟嘗君謀取政治地位和利益的描述,展現了馮諼高明的政治才能。馮諼(Xuān):齊國遊説之士。孟嘗君:齊國的貴族,姓田,名文,孟嘗君是他的封號。他是戰國四公子之一(另外三個是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門下有食客數千人。

[137]有馮諼者:有馮諼這樣一個人。

[138]貧乏:貧窮。自存:自己養活自己。

[139]属(zhǔ):嘱托,後作“嘱”。

[140]寄食:依附别人生活,這裏指做食客。

[141]何好(hào):愛好什麽?賓語前置,疑問代詞“何”作賓語,置於動詞“好”前。

[142]好:名詞,愛好。

[143]何能:能做什麽?賓語前置,疑問代詞“何”作賓語,置於動詞“能”前。

[144]左右:指在孟嘗君身邊爲他辦事的人。以:連詞,因爲。賤之:認爲馮諼很卑賤,看不起他。賤,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爲……卑賤。

[145]食(sì):動詞使動用法,給……吃。以:介詞,用。草具:粗劣的飯菜。

[146]居有頃:過了不久。

[147]鋏(jiá):劍柄,這裏指劍。

[148]以告:以(之)告,把(馮諼唱歌的事)告訴(孟嘗君)。以,介詞,省略了賓語“之”,代指馮諼唱歌的事。

[149]比門下之客:比照一般門客。比,比照。

[150]爲之駕:雙賓語,給他車馬。爲,動詞,給、賜予。之,代詞,代指馮諼。駕,這裏指車馬。

[151]車客:出門可以乘車的門客。

[152]揭:高舉。

[153]過:拜訪。

[154]客我:把我當客看待。客,名詞意動用法,認爲……是客。

[155]無以爲(wéi)家:没有用來養家的東西。無以,凝固用法,相當於“没有東西用來……”。爲,動詞,養活。

[156]惡(wù):厭惡。

[157]親:父母。

[158]給:供給。其:指示代詞,代指馮諼的老母。

[159]無:與“毋”通用,否定副詞,不要。

[160]記:文告。

[161]習:熟習。計會(kuài):即會計。

[162]爲(wèi):介詞,表示動作行爲爲誰而發,可譯作“替”。責(zhài):債款,後作“債”。薛:孟嘗君的封邑,在今山東微山縣東。

[163]署:簽名。

[164]怪: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爲……奇怪。

[165]乃:情態副詞,就是。夫:指示代詞,可譯作“那”。

[166]負:對不起。

[167]未嘗:從來没有。

[168]謝:道歉。

[169]倦於事:被瑣事弄得很疲倦。於,介詞,引進動作行爲的主動者。

[170]憒於憂:被憂慮的事情弄得很心亂。憒,心亂。

[171]懧(nuò)愚:軟弱無能。懧,“懦”的異體字,軟弱。

[172]沈:沉溺,後作沉。

[173]開罪:得罪。

[174]羞: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爲……羞耻,後省略賓語。

[175]乃:情態副詞,竟然。

[176]約車:套車。約,捆紥。治裝:整理行裝。

[177]券(quàn)契:借債的契約。古代的券契由竹木做成,分兩半,旁邊刻齒,雙方各執一半。對證時,合齒驗看。

[178]畢:全部。

[179]以何市而反:用收回的債款買什麽東西回來?以,介詞,可譯作“用”,後省略賓語“債款”。何市,賓語前置,疑問代詞“何”作賓語,置於動詞“市”前。反,返回,後作“返”。

[180]所寡有者:缺少的東西。

[181]驅:趕車。之:動詞,到……去。

[182]諸民:衆百姓。當償者:應當還債的人。悉:範圍副詞,全部。合券:合齒驗證。

[183]徧:“遍”的異體字,全部。

[184]起:起身。矯命:假託(孟嘗君)的命令。以責賜諸民:把債券賜給衆百姓,這裏指不用百姓還債。

[185]因:副詞,於是。其:代詞,那些。

[186]長驅:向前奔馳不止。齊:這裏指齊國的都城臨淄。

[187]晨而求見:清晨就求見孟嘗君。而,連詞,連接狀語和謂語中心詞。

[188]怪其疾也:認爲馮諼回來這麽快很奇怪。怪,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爲……奇怪。疾,快。

[189]衣冠:名詞用作動詞,穿好衣服,戴好帽子。

[190]何:疑問代詞作狀語,可譯作“怎麽”。

[191]竊:謙敬副詞,可譯作“私自”。計:考慮。

[192]實:充實。廄(jiù):馬房。

[193]充:充滿。下陳:堂下陳放財物、站立婢妾的地方,因在堂下,故稱下陳。

[194]以義耳:不過是義罷了。以,衍文,即古文在傳抄過程中誤增的字。

[195]以爲(wèi)君市義:用(債券)替您買回了義。以,介詞,用,後省略賓語。爲,介詞,替。

[196]奈何:怎麽樣。

[197]區區:小小的。

[198]拊(fǔ):安撫。子其民:把薛地的百姓當作自己的孩子。子,名詞意動用法,把……當作(自己的)子女。

[199]因:介詞,引進動作行爲的憑藉,後面省略賓語,可譯作“憑藉(佔有薛地)”。賈(gǔ)利之:用商人的方法向百姓取利。賈,名詞作狀語,用商人的方法。利,名詞用作動詞,取利。

[200]乃臣所以爲君市義也:(這)就是我用來爲您買義的方式。此句爲判斷句,省略主語,主語指冯諼廢除百姓債務,百姓感激萬分的情況。所以,凝固用法,表示“……的方式”。

[201]説(yùe):高興,後作“悦”。

[202]期(jī)年:一周年。

[203]齊王:這裏指齊湣王。

[204]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爲臣:我不敢把先王的臣子作爲我的臣子。這是委婉的説法,實際上是剥奪了孟嘗君的權利。

[205]就:前往。國:這裏指孟嘗君的封地。

[206]未至百里:距離薛地還有百里。

[207]道中:半路上。

[208]顧:《説文·頁部》:“還視也。”此處用本義,義爲回頭看。

[209]先生所爲文市義者:先生替我買義的道理。者,特殊代詞,指代“……的道理”。

 

第十五課

唐雎不辱使命[1]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3],安陵君其許寡人[4]!”安陵君曰:“大王加惠[5],以大易小,甚善;雖然[6],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説[7]。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8]。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9],以君爲長者[10],故不錯意也[11]。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12],而君逆寡人者[13],輕寡人與[14]?”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15]。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16],豈直五百里哉[17]?”

秦王怫然怒[18],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19]?”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20],以頭搶地爾[21]。”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22],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23],彗星襲月[24];聶政之刺韓傀也[25],白虹貫日[26];要離之刺慶忌也[27],蒼鷹擊於殿上[28]。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29],與臣而將四矣[30]。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31],今日是也[32]。”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33],長跪而謝之曰[34]:“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35]: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36]。”

[1]本篇選自《戰國策·魏策》。題目爲後加。本篇通過唐雎(jū)和秦王的對話,展现了唐雎不畏强暴、敢於維護國家利益的英勇形象。

[2]秦王:即秦始皇嬴政。當時還未稱帝,故稱秦王。安陵君:魏襄王的弟弟。戰國時,安陵爲魏的附屬國,魏襄王將他的弟弟封爲安陵君。

[3]以:介詞,引進動作行爲的條件,可譯作“用”。易:交换。安陵:魏國的附庸國。魏國滅亡後曾保持過獨立的地位。在今河南鄢陵西北。

[4]其:語氣詞,表示委婉語氣。許:答應。

[5]加惠:施與恩惠。加,施與。

[6]雖然:即便如此。雖,連詞,表示轉折。然,代詞,這樣。

[7]説(yuè):高興,後作“悦”。

[8]因:副詞,於是。使於秦:出使到秦國。

[9]“且秦滅”句:況且秦消滅了韓國和魏國,而安陵君憑藉五十里的地方存留下來的原因。者,特殊代詞,表示“……的原因”。

[10]以……爲:把……當作。

[11]故:因此。不錯意:没有打(安陵)的主意。錯意,在意。錯,放置,後作“措”。

[12]廣:擴充,這裏指擴充土地。君:指安陵君。

[13]逆:違背。者:特殊代詞,表示“……的原因”。

[14]輕:輕視。與:語氣詞,表示疑問。

[15]是:代詞,代指前面秦王所説的內容。

[16]雖:連詞,表示讓步關係,可譯作“即使”。

[17]直:範圍副詞,僅僅。[18]怫然:憤怒的樣子。

[19]布衣:指平民。

[20]免冠:摘掉帽子。徒跣(xiǎn):光着腳。

[21]搶:撞。爾:語氣詞,可譯作“罷了”。

[22]庸夫:平庸的人。

[23]之:連詞,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專諸刺王僚”,指吴國公子光(後來的吴王闔閭)爲了爭奪王位,派專諸將短劍藏在魚腹內,向王僚獻食,并借機刺死王僚。事見《左傳·昭公二十七年》和《史記·刺客列傳》。

[24]彗星襲月: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古人認爲天變和人事相應,將“彗星襲月”看作是專諸刺殺王僚的徵兆。後文中的“聶政刺韓傀”“要離刺慶忌”均如此。

[25]聶政刺韓傀:韓國大夫嚴遂同韓傀爭權,派聶政把韓傀刺殺了。事見《戰國策·韓策》和《史記·刺客列傳》。

[26]貫:穿過。[27]要離刺慶忌:公子光派專諸殺死吴王僚後,吴王僚的兒子慶忌逃到衛國,公子光又派要離到衛國假裝依附慶忌,最後刺殺了慶忌。事見《吴越春秋》。

[28]擊:撲擊。

[29]休祲(jìn):吉凶的徵兆。休,吉祥。祲,災禍之氣。

[30]與臣而將四矣:(上邊的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將是四個人,這裏的意思是説唐雎要效法他們三個刺殺秦王。

[31]縞(gǎo)素:未經染色的絲織品,借指喪服。名詞用作動詞,穿喪服。

[32]是:代詞,代指唐雎上文所説的情況。

[33]色:臉色。撓(náo):屈服。

[34]長跪:挺直身子跪着,用來表示敬意。古人席地而坐,坐時兩膝着地,臀部坐在腳後跟上,當挺直身子時,身體要伸長些,因此叫長跪。謝:道歉。

[35]諭:明白,理解。

[36]徒:範圍副詞,衹,僅僅。以:連詞,因爲。

鄒忌諷齊王納諫[37]

鄒忌脩八尺有餘[38],形貌昳麗[39]。朝服衣冠[40],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41]?”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42]!”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43],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44],客從外來,與坐談[45],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46]!”明日,徐公來,孰視之[47],自以爲不如[48];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49],私我也[50];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51]。今齊地方千里[52],百二十城。宫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53]!”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54],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55],聞寡人之耳者[56],受下賞。”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57]。期年之後[58],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59]。

[37]本篇選自《戰國策·齊策》。題目爲後加。鄒忌利用生活中的道理做比喻來勸説齊威王要廣開言路,齊威王採納了他的建議,勵精圖治,使齊國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鄒忌:齊國人,齊威王時爲相,封於下邳,號成侯。諷:婉言規勸。

[38]脩:“修”的借字,長,這裏指身高。尺:古代尺比現在短,因此八尺相當於今六尺左右。有:和“又”通用,用來連接大數和小數。

[39]昳(yì)麗:美麗。

[40]朝:早晨,時間名詞作狀語。服:穿戴。

[41]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比起來誰更美?孰與,凝固用法,表示比較。

[42]何:疑問代詞作狀語,怎麽。及:比得上。

[43]不自信:自己不相信(比徐公美)。

[44]旦日:第二天。

[45]與:介詞,後面省略賓語“之”,指代“客人”。

[46]不若:不如。

[47]孰視:仔細地看。孰,仔細,後作“熟”。

[48]自以爲:自己認爲。不如:比不上(徐公)。

[49]美我:認爲我美。美,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爲……美。

[50]私:偏愛。

[51]於:介詞,引進比較的對象,可譯作“比”。

[52]地方:土地方圓。

[53]蔽:蒙蔽。

[54]面刺:當面指出。面,名詞作狀語。

[55]謗:指出别人的過失。市朝:指公共場所。

[56]聞:動詞使動用法,使……聽見。

[57]時時:隔了一些時候。間進:間或有人進諫。

[58]期(jī)年:一周年。

[59]戰勝於朝廷:在朝廷上就能戰勝(其他的國家)。意思是國內政治清明,不必用兵就能制服其他國家。

展禽使乙喜以膏沐犒師[60]

齊孝公來伐魯[61],臧文仲欲以辭告[62],病焉[63],問於展禽。對曰:“獲聞之,處大教小,處小事大,所以禦亂也[64],不聞以辭。若爲小而崇,以怒大國[65],使加己亂[66],亂在前矣,辭其何益?”文仲曰:“國急矣!百物唯其可者,將無不趨也[67]。願以子之辭行賂焉,其可賂乎?”

展禽使乙喜以膏沐犒師[68],曰:“寡君不佞[69],不能事疆埸之司[70],使君盛怒,以暴露於敝邑之野,敢犒輿師[71]。”齊侯見使者曰:“魯國恐乎?”對曰:“小人恐矣,君子則否。”公曰:“室如懸磬,野無青草[72],何恃而不恐[73]?”對曰:“恃二先君之所職業[74]。昔者成王命我先君周公及齊先君太公曰:‘女股肱周室[75],以夾輔先王[76]。賜女土地,質之以犧牲[77],世世子孫無相害也。’君今來討敝邑之罪,其亦使聽從而釋之[78],必不泯其社稷[79],豈其貪壤地而棄先王之命?其何以鎮撫諸侯?恃此以不恐。”齊侯乃許爲平而還[80]。

[60]本篇選自《國語·魯語》。題目爲後加。《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别體史書,全書按周、魯、齊、晉、鄭、楚、吴、越八國編次,記載了從周穆王到周貞定王前後五百餘年的史事。《國語》最早的注本是三國時代吴國人韋昭的注本,比較著名的有清人董增齡的《國語正義》和近人徐元浩的《國語集解》。《國語》相傳爲左丘明所作,但尚無定論。魯國大夫乙喜憑藉自己的機智,對齊國曉之以理,實現了退齊兵的目的。展禽:即柳下惠,魯國大夫,姓展,名獲,字子禽。乙喜:即展喜,魯國大夫。犒:犒勞。

[61]齊孝公:齊桓公之子,名昭,謚號孝公。

[62]告:請求,這裏指向對方請罪。

[63]病:擔心,擔憂。焉:兼詞,相當於“於是”,其中“是”指代向齊國請罪這件事。

[64]禦:阻止。

[65]崇:高,這裏指不考慮小國家的地位而自視甚高,得罪大國。

[66]加:增加。亂:禍亂。

[67]百物唯其可者,將無不趨也:各種貴重的物品,衹要能用以送禮,没有捨不得給的。無,否定性無定代詞,没有什麽。

[68]膏沐不是貴重的禮物,用此送禮,以明主要在於用道理説服對方,而非賄賂。

[69]不佞(nìng):謙辭,不才。

[70]埸(yì):邊界,邊境。司:官吏。

[71]敢:副詞,表示自謙。輿:衆,衆人。

[72]懸磬:懸掛起來的磬,用“懸空”的特點形容魯國國庫空虚。野無青草:説明魯國旱災,寸草不生。

[73]何恃:賓語前置,疑問代詞“何”作賓語,置於動詞“恃”前。恃,倚仗。

[74]職業:主管的事。職,動詞,主管。業,名詞,事務。

[75]股肱(gōng):大腿和胳膊,比喻左右輔佐之臣。這裏是名詞用作動詞,輔佐。

[76]先王:指周武王。

[77]質:以財物或人作保證,這裏指要通過祭祀進奉犧牲來回報所賜土地之恩。

[78]釋:放下,這裏指寬恕(對方的過失)。

[79]泯:泯滅。

[80]平:和解,講和。

臧文仲如齊告糴[81]

魯饑[82],臧文仲言於莊公曰:“夫爲四鄰之援,結諸侯之信[83],重之以婚姻[84],申之以盟誓[85],固國之艱急是爲[86]。鑄名器[87],藏寶財,固民之殄病是待[88]。今國病矣,君盍以名器請糴於齊[89]!”公曰:“誰使?”對曰:“國有饑饉[90],卿出告糴,古之制也。辰也備卿[91],辰請如齊。”公使往。

從者曰:“君不命吾子,吾子請之,其爲選事乎[92]?”文仲曰:“賢者急病而讓夷[93],居官者當事不避難,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國家無違[94]。今我不如齊,非急病也[95]。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

文仲以鬯圭與玉磬如齊告糴[96],曰:“天災流行,戾於敝邑[97],饑饉荐降[98],民羸幾卒[99],大懼乏周公、太公之命祀,職貢業事之不共而獲戾[100]。不腆先君之敝器[101],敢告滯積[102],以紓執事[103],以救敝邑,使能共職。豈唯寡君與二三臣實受君賜,其周公、太公及百辟神祇實永饗而賴之[104]!”齊人歸其玉而予之糴[105]。

[81]本篇選自《國語·魯語》。題目爲後加。本篇講述了魯國卿士臧文仲憑藉自己的口才和機智反應,實現了向齊請糴的目的,展現了優秀的外交才能。臧文仲:魯國的卿士,名辰。如:到……去。告:請求。糴(dí):買進糧食。

[82]饑:饑荒。

[83]夫爲四鄰之援,結諸侯之信:此句中的四鄰、諸侯互文。援,援助。

[84]重(chóng):進一步,加深。之:代詞,指代四鄰諸侯。

[85]申:重複。

[86]固國之艱急是爲:賓語前置,“國之艱急”作“爲”的前置賓語,用代詞“是”複指。可理解爲:本來就是爲了應付國家的艱難危急。固,情態副詞,表示肯定,本來。

[87]名器:名貴的器物,這裏指鍾鼎。

[88]固民之殄(tiǎn)病是待:賓語前置,“民之殄病”作“待”的前置賓語,用代詞“是”複指。可理解爲:本來就是爲了救助百姓的疲敝困苦。殄,消滅,滅絶。病,飢餓。殄病,這裏主要指的是疲敝、饑荒。

[89]病:疲惫。盍:何不。

[90]饑饉(jǐn):穀物或菜類歉收,泛指災荒。

[91]備:湊數,充數,這裏指位列卿位。

[92]吾子:古時對人的尊稱。其爲選事乎:難道這不是自己挑選差事嗎?其,語氣詞,表示委婉的語氣,可譯作“難道”。

[93]急病:以危難爲可着急的事。急,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爲急。夷:平和,安定。

[94]是以國家無違:因此國家纔能安定。

[95]非:否定副詞,不是。

[96]鬯(chàng)圭:古代一種玉制的禮器,用於祭祀時酌鬯酒(用於祭祀的香酒)。玉磬(qìng):古代的一種石製樂器,用於宫廷演奏雅樂。

[97]戾:至,到達。

[98]荐:再,又。

[99]羸(léi):瘦弱。幾(jī):將近,幾乎。卒:盡,完畢。

[100]這句話的句法結構是:謂語“大懼”,賓語“乏周公、太公之命祀,職貢業事之不共而獲戾”。乏:缺少。周公:魯國始祖。太公:齊國始祖。共:供職,奉職,後作“供”。戾:罪。

[101]不腆(tiǎn):謙辭,不豐厚。

[102]敢:副詞,表示自謙。告:請求。滯積:這裏指齊國積餘在糧倉裏的糧食。

[103]以紓(shū)執事:來減輕齊國管糧人的負擔。紓,緩解。執事,有職守的人。糧食積久也會腐敗,所以臧文仲説把穀子賣給魯國,這也是緩減齊國管糧食的人的負擔。

[104]其:語氣詞,表示推測,可譯作“大概”。辟(bì):君主。神:天神。祇(qí):地神。饗(xiǎng):鬼神享用祭品。

[105]歸:歸還。予之糴:雙賓語,“之”是間接賓語,“糴”是直接賓語。

 


00536自考古代汉语文选原文注释持续更新11-15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