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精】双非大学生做金融销售的5大路径

2023-08-25 18:37 作者:陈思炜  | 我要投稿
原创:陈思炜
编辑:小知(公众号“知己职彼”编辑)
已委托律师对本账号发布的内容维权,从不发律师函,直接传票,侵权必究。

我先说一个前提性的点:不做销售,金融业的高薪多半与你无关!

再补充一个关键点:能不能做金融销售,主要看——

1. 社会资源(与销售工作强相关且能直接带给平台利润的资源),

2. 销售力(软实力相关,尤其是人际沟通方面,其中也包括了性格、企图心、风险偏好、口才等多维度能力),

3. 金融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度,

4. 个人教育背景等硬条件。

其中1234都是做好金融销售的必要条件,但4基本过门槛即可,其余三项中1>2>3,按权重分我倾向于1占50~70%以上,2占20~30%,3占10~20%。

根据不同细分行业销售工作内容的不同,123占比在区间内浮动,2B类1和2占比趋近70+20=90%,3占10%;2C类1和2占比取决于70%~80%,3占20~30%。

第3项在从业者相互间差异上区分度不明显,即多数从业者在技术技能上的差别相对微弱。虽不排除个别从业者在3上能力突出,使得其1和2在有大劣势的情况下也还能长期从业,但比例极低,不具备参考价值。

多数人并不能满足1,其中有小部分可能有潜在的弱关系(比如同学、校友、老师、费直系亲属关系等),能占到1里10%~20%左右的作用。

多数人在不能满足1的情况下,2的匹配度至关重要,即便属于个别的在3上极强的个体,在2极弱的情况下,依然极小概率可以胜任金融销售工作。

综上,1234里:

1占最大主导;

3是多数情况下≈过门槛即可;

4是过门槛即可;

多数人无1或只有小部分1,更多需要依赖2;

极少数可凭借3的优势,在2勉强合格情况下生存;

如果无1又无2,即便3再强,都极难生存,更别说发展。

备注1:极少部分约千分之0.5~1的金融业从业者可以不做销售、通过纯技术中台获得高收入,这当中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你们以为的做量化金融的就都是高收入,量化金融工作从业者占我国金融业从业者总数的0.1~0.2%,也就是千分之10~20,而我上面写的是千分之0.5,也就是说差不多每10个~20个从事量化金融的人里,只有一个是高薪的。

备注2:以上我说的销售,是广义销售概念,不是狭义,比如你去投行做承做,得益于你起点高,薪资看着不错,但今后如果没有开发出直接揽项目的销售能力,职业发展瓶颈很快就会遇到,甚至职场危机也是情理之中,毕竟年龄和身体都走下坡路过程中,纯螺丝钉对企业的性价比一定是持续往下的。又比如你去券商研究所做研究员,表面看是研究员,实际上人人都是销售,只不过研究所常年作为成本部门存在,本身要创收相对难,业绩考核方面近年来趋紧但整体要完成指标难度与揽一个IPO项目相比,要低得多得多。揽项目是非1即0的逻辑,有就有,没有就完全没有,研究员完全不是,没能100%完成,也不至于是0,多少还是能为组织创造直接经济价值的。而且基本每个研究所还有个机构销售岗顶在前面也会分担一部分销售工作,这和服务于一级卖方的机构销售(承销、分销)的逻辑不同。

1. 路径一:任何传统金融业务类销售岗

指的是传统业务,因为后边会介绍大资管业务下的销售类岗位,所以路径一与之后要区分开(但也有一部分会和后边的方向存在交集)。

这些岗位一般来说门槛和次会低一些,比如保险销售、中小银行理财、第三方财富公司的销售、各类金融机构的渠道销售等等,能做好的情况下,别说五年20万,100万乃至数百万都不是不可能。

但按比例看,约千分之一的人能做到5年百万以上,概率很低,不过好消息是,这类百万俱乐部人士,基本也是靠自己努力,不是靠拼爹直接搞定的这么高收入。

2. 路径二:券商销交/承销/机构销售

《华尔街之狼》中莱昂纳多(小李子)饰演的男主角乔丹·贝尔福特,作为华尔街某家投行的股票经纪人在其26岁那年赚到了4900万美元,后曾在为一家鞋业公司提供股权融资业务过程中一夜赚到了2200万美元,31岁时就拥有了亿万美元家产。(八九十年代的亿万美元身家是什么概念。。。)

真有其人,真人真事,但时过境迁,broker高佣金不在。但是…市场上总有这样那样的金融产品销售,不论是券商总部传统投行业务涉及的包括股票承销、债券承销在内的机构类销售,“大投行”概念下券商营业部的大客户/企业客户销售,依然能带给从业者们日进斗金甚至“一夜暴富”的机会。

之前对以上做过一场详细的直播分享,没做准备,直接讲的,所以没有文字内容了,大概列了几个关键点,可以自行找资料了解以下这些:

3. 路径三:信托类业务销售

信托公司分为业务口和财富口:

其中业务口主要是项目+融资,之前一直是以地产、城投、通道平台类的非标融资为主,其实就是影子银行的角色,发信托产品,挣融资差价。资产和信托新规之后,目前尚处振荡期,由非标转标的业务转型过程中,外加资产证券化、证券投资也是转型方向。另一部分的财富口方向,主要就是在发行信托产品后负责销售环节。

以上两类信托工作中后者比前者门槛低一些,难度小一些。而整体来说,如果对信托类销售岗感兴趣的话,建议多实习,通过实习留用很重要,而以上路径二也是同理。但路径一由于门槛低一些,实习经历多少甚至没有,或者垂直度不足都影响不是太大。

就细分行业的发展前景来说,还是不错的,如果朝新业务方向转型逐步明朗,你也能在其中表现尚佳,一方面今后可以朝券商债承、结构化承做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如果人脉积累足够或者运气好的话,朝信托资管、保险资管、银行理财子等二级买方发展也是有机会的。

4. 路径四:期货类销售(券商系下期货子公司)

4.1 先看性价比上?期货VS证券如何?

每周工作90~100小时的投行起薪30万?那也不是每家投行都行的!

很多人压根看不上的期货销售,每周975(实质很多券商系期货是8点上班,国企嘛)最多45~50小时工作,首年收入也有机会30万!(具体可以去听直播回放,嘉宾有做分享)

性价比呢?退一万步说,就算你在最顶级最头部投行,遇到行情再好的时候,你能拿60~70万,哪怕70~80万,这工作强度对比之下,性价比(投入产出比)上,谁更香?至少也是见仁见智的吧!

而且我肉眼可见的是,现在年轻人应当更在意家业平衡(WLB),如果有的选的情况下,选更“佛”的工作,选更具“性价比”的工作的人应该是更多的才对!


4.2 再看期货业市场小于证券业基金业,有足够的钱分吗?

请问,行业大一定就分得多吗?是不是也得看看分母?有多少人分多少钱?

2022年1月,全国期货业从业人员2.96万,证券业37.95 万人;

2021年证券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024.10亿元,同比增长12.03%;实现净利润1911.19亿元,同比增长21.32%

2021年期货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94.64亿元,净利润137.05亿元。

2021年证券业和期货的利润比是13.949,从业人员比是12.821

这个比例告诉我们,期货业虽然整体规模不如证券业,但论分钱,还是足够的!

更别忘记了,发展趋势上,证券业在前景和空间上是远不如期货业的,近三年期货业一直保持着的吗,可不是普普通通的增长,而是——“爆发式”的增长!

据多位业内人士分享,头部期货公司综合薪资可对标小部分腰部券商和大部分尾部券商,全部为核心业务部门比核心业务部门。(在越来越多优秀大学生够不着头部券商核心部门的情况下,在考虑到期货行业更具潜力的发展前景和已至爆发的现状之下,你会怎么选?)


4.3 期货行业头部化程度与大学生就业选择建议

对于较好教育背景的大学生来说,建议考虑头部期货公司为佳,判断标准大约参考全国TOP5~10或更靠前为佳。我个人的建议是,可以参考机构规模、保证金规模、成交量等数据,取都在头部的交集部分即可。

更进一步,如果可以的话,建议在头部期货公司里优先考虑券商系的期货公司。

本质上诸如国泰君安、东方证券下的期货都属于国企,金融国企、金融央企代表着什么,你懂的。(P.S. 这些位列头部且为券商系的期货公司总部的前台岗,以目前大部分的情况来看,薪资对标的是券商总部,比如券商年终奖发12个月,期货公司总部也一样发12个月。)

5. 路径五:财管/私行/家办

5.1 人们对财富管理职业的“误解”

上图中财富管理(财管)、私人银行(私行)、家族办公室(家办)均属于资产管理行业之下的财富管理细分,但我相信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理财”了...但很多人可能“闻理财色变”,觉得卖“理财”是低端工作,卖“理财”就得求家人求亲戚,甚至还觉得这就是“坑人”...

但实则之前二十年来常见的“理财”并不是完全是“财富管理”的全部,而只是其在市场相对混乱、专业人士和投资者素质均不太足够的情况下的较为低端的展业体现。

“财富管理”之所以是“资产管理”旗下的细分,相较于基金、资管等机构类的资产配置与管理,其本身也应当是为较高素质、家庭净资产规模较高的客户做“财富配置与管理”

既然涉及“配置与管理”,其功能性上就绝不该只是“哪个利率高推荐哪个”、“客户问什么就卖什么”、“公司什么产品提成更高就卖什么”,而是要基于客户及家庭的实际情况和综合需求来组合配置,将包括保险、信托计划、证券、基金、不动产、外汇、定期存款、紧急备用金甚至外币资产、期货、期权等衍生品等组合起来,在健康、养老、教育、资产保值、投资增益、合理避税、创业避险、家族传承等多方面实现功能性、体系化配置。

从业者需要了解的金融资产大类类别繁多,市场又千变万化波动巨大,负责配置的资产又对客户的家庭家族来说影响深远、意义重大,这都对“财富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传统的财富管理领域,过去二十多年里的“理财”类工作更多依赖的是销售能力,而如今,随着全国人均GDP、可支配收入持续提高,中产及以上群体数量快速增长,光靠销售能力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下的市场了,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名校大学生,凭借更扎实的学习能力和财富管理专业能力,也越来越多开始在该领域发光发热。

5.2 财富管理销售岗薪资与稳定性情况

至于薪资方面,财富管理类整个细分领域的从业者中,平均薪资和中位数都并不那么出彩,但极值上以高薪来看的话,并不比其他金融业前台职业来得低。

平均薪资和中位数较低,主要还是因为该职业业绩压力往往较高,最终淘汰率自然也比传统的高端金融前台职业(如投行、行研等)高不少,但其中也有更细的划分和差异:

比如,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三方)是其中人员流动性最大的领域,即对从业者来说“稳定性最低”,可以说三方是整个财管行业“最拖后腿”的一部分。

相比之下,从业稳定性最高的要数以下3类:1.银行(含总行、分行和支行),2.信托(总公司),3. 券商(总公司和分公司财富管理部)。而信托地方分支、券商分营业部的稳定性则介于中间档。

与薪资平均值、中位数较低相对应的还有“稳定性”,其背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由平台的客源基础、市场口碑、指标高低等综合决定的业绩压力。

比如说银行,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公信力和口碑为例几乎所有金融机构之首。钱存放在哪最放心?当然是银行!而大几十年来存钱的稳定性带给了老百姓足够的安全感,也带来了足够扎实的潜在客户基础。

再比如证券公司,大部分证券公司属于国企或国资间接控股,公信力上仅次于银行,客户基础上自然排在第二。

而如最拖后腿的三方来说,大部分三方都是民营资本控股,市场公信力最低的劣势下,迫使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展业上不得不采取“相对激进”的策略,不少都会大力引导销售人员推荐高收益高风险的“双高产品”。

高薪数据方面,但凡从事金融业销售类工作的优秀从业者都无一例外属于高薪序列。我直接认识的年收入千万以上的有5位,其中一位84年的从业者的年收入更是高达8000多万之多,而年收入百万以上的我直接认识的就多达好几十万,他们的从业年限在10~15年区间。

【精】双非大学生做金融销售的5大路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