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音乐剧入坑指南

(该版本为简略版,完整版请移步gzh:亚文化观察室)

俗话说得好,德奥有三宝:Schatten,僵尸舞,高糊画质少不了。那么这个德究竟是什么德,奥又是什么奥?答案是:德是德国的德,奥是奥地利的奥,这片德语区的音乐剧又被大家简称为“德奥”。以奥地利为中心的这片广泛区域是欧洲大陆继英国、法国之后,又一片受美国音乐剧的影响,继而发展出独具特色的音乐剧的地区。
提起奥地利,相信很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维也纳金色大厅,这座全世界最负盛名的音乐厅是古典乐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地。曾在维也纳生活过的大师不计其数: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维瓦尔第……这里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城。但奥地利人民的心态也相当包容,并不那么排斥来自大洋彼岸的流行文化。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包括《猫》、《剧院魅影》、《歌舞线上》在内的众多英语音乐剧被搬上德奥舞台,而在它们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人的身影:Michael Kunze(米歇尔·昆策)。这位在布拉格出生的德国词作者早年活跃于流行乐坛,用Stephan Prager的笔名创作了无数歌曲。他和搭档Sylvester Levay创作的《Fly,Robin,Fly》这首歌还曾荣获格莱美奖。
八十年代后,昆策投身于音乐剧行业,由他译配的音乐剧《猫》在维也纳连演七年,是有史以来在该城表现最好的音乐剧之一。到了九十年代,昆策开始以自己的风格创作原创音乐剧,而他跟Levay的合作也从流行音乐领域延续到了音乐剧领域。两人合作的第一部音乐剧《伊丽莎白》(实际上应该是第二部,但关于他们创作的第一部音乐剧《Hexen Hexen》的现存资料实在是太少了)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奇迹般的成绩,德奥音乐剧三十年的辉煌历史就此拉开帷幕。

“悲剧的诞生”
奥匈帝国的伊丽莎白皇后,小名“sisi”,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电影《茜茜公主》三部曲让她成为了或许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公主之一。但跟罗密·施耐德饰演的那个天真无邪的美丽公主比起来,可能演员本人坎坷的人生经历才更接近真实的茜茜。
生在巴伐利亚的贵族家庭,十六岁嫁给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生育三女一子,大女儿夭折,儿子在三十岁时自杀。生性敏感又向往自由的茜茜一直都很难适应宫廷生活。儿子死后,原本精神状态就不稳定的她更是陷入了深深的抑郁,她像逃避一般辗转于欧洲和北非各地,直到1898年9月10日在日内瓦被刺杀。
德国人昆策和匈牙利人李维决定将这位奥地利皇后真实的人生搬上舞台,没有美化,没有粉饰,直面最惨淡的现实。但戏剧终究是戏剧,不是BBC的历史纪录片。他们最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处理手法,给这个写实的故事增添了一个超现实角色:der Tod(死神)。一个关于爱上死神、也被死神所爱的女人的故事就这样诞生了。

“一边是德国式的冷淡矜持,一边是匈牙利式的热情似火。”曾在《伊丽莎白》中扮演死神这一角色的Uwe Kröger这样形容昆策和李维的合作。两人花了整整五年时间创作这部剧,里面的每一首歌曲、每一段旋律都经过了极为精细的打磨。而除了两位曾获格莱美奖的大咖之外,这部剧的导演也是一位“跨界大拿”:著名的德国歌剧导演Harry Kupfer,这为它赋予了瓦格纳歌剧般的庄严恢宏。
1992年9月3日,这部由维也纳的VBW公司操盘、顶级创作团队打造的音乐剧在维也纳河畔剧院上演。首演之后好评如潮,尽管也遭到了一些评论家的非议,但这没有让观众们的热情减损一丝一毫。作为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奥地利原创音乐剧,《伊丽莎白》可谓“出道即巅峰”。在全世界超过1200万观众的见证下,它走过了整整三十年光辉岁月,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最著名德语音乐剧。
如果你问我,《伊丽莎白》讲的究竟是什么,我大概很难回答。它是一部情节和内涵如此复杂的作品,无愧于其“戏剧音乐剧”之名。如果你非要我介绍,我大概会说:它讲的是一个女人和她的挣扎、她的坚持,以及她和她身后的那个王朝一起走向毁灭的故事。用更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说,它讲的无非是人与命运,就像古希腊悲剧和莎翁笔下的悲剧那样。
直至今日,我仍然在一遍又一遍翻看那些(清晰度不甚高)的录像,始终觉得还有太多的东西可以挖掘。每一个版本、每一次改动、每一个音符,甚至于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去咀嚼。也难怪世界范围内有那样多的观众哪怕隔着语言的藩篱,都为之深深着迷。
去年,剧组和维也纳交响乐团在茜茜曾居住过的美泉宫举办了一场露天音乐会,庆祝这部伟大音乐剧的三十周年诞辰。在她生活的时代,这位皇后就是公众关注和讨论的对象,即便是在她死后一百多年,人们对她的兴趣依旧未减,“茜茜神话”仍在延续。
“我不要唯唯诺诺,
言听计从,俯首帖耳。
我不要矫揉造作,
曲意逢迎,讨人欢心。”
茜茜或许算不上一个完美的皇后和母亲,她只是一个像你我一样矛盾、怯懦、自私,同时又无比渴望自由的存在。正因如此,每个人都可以在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但同时又没有人可以真正理解她。
“当我想跳舞,我会随心所欲地跳,
自己决定时间,自己选择音乐。
当我想跳舞,我会按照自己的方式,
沿着悬崖边,或仅在你的注视下。”
人人都与死神共舞,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贫穷抑或富有,丑陋抑或美貌。地位尊贵如皇后、貌美如茜茜,也终有老去死去的一天,这注定了这部剧有一个悲剧的内核。但悲剧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将美好的东西掰碎了以示人”,它同样会传达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Memento Mori"——面纱飘落,阴霾散去,尽头是自由与虚无。在伊丽莎白皇后和《伊丽莎白》面前,人们永远会思考。


“四大台柱”

跟“冷启动期”长达二十多年的法剧比起来,诞生于九十年代奥地利的德语音乐剧就要顺风顺水得多了。有靠百老汇音乐剧打下的市场,也有顶级制作公司和创作者的“珠联璧合”,原创音乐剧很快便发展了起来。唯一的不足之处在于缺乏专业的音乐剧演员,所以很多早期的德奥演员都来自包括荷兰在内的音乐剧起步更早的国家。
在《伊丽莎白》首演五年之后,维也纳莱蒙特剧院迎来了另一部原创音乐剧,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吸血鬼之舞》。它改编自罗曼·波兰斯基自导自演的电影:《天师捉妖》(这个翻译太港台了),而音乐剧同样由波兰斯基指导,这也是他本人的音乐剧首秀。
该剧的词作者仍然是米歇尔·昆策,曲作者则邀请到了著名的美国作曲家:Jim Steinman,这位才华横溢的创作者刚刚完成了和韦伯合作的音乐剧《微风轻哨》。如此国际化的阵容,似乎注定了这部剧有朝一日会蜚声国际。事实证明果真如此:在结束了长达三年(1997-2000)的驻演后,《吸血鬼之舞》开始了它漫长的巡演之旅,并先后被改编为十三种语言,在总计十五个国家内吸引了超过1000万观众。来自奥地利的吸血鬼们在全世界翩翩起舞。
《吸血鬼之舞》并不是昆策这段时间在忙的唯一一个项目。《伊丽莎白》之后,他和老搭档李维又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位奥地利名人,决定将音乐天才莫扎特的故事搬上舞台。莫扎特某种程度上跟伊丽莎白类似,知名度极高,但也经常被误解。在大众媒体中,他要么被描绘成一个倍受迫害、生不逢时的绝世天才,要么就是一个放浪形骸、道德败坏的浪子。昆策和李维并不想迎合大众的种种期待,他们仍然采用了对待伊丽莎白的方式,力求在舞台上还原一个真实而复杂的历史人物。
1999年,在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打磨之后音乐剧《莫扎特!》在维也纳河畔剧院上演,导演仍然是Harry Kupfer。但跟故事发生年代更近的“一粒沙”相比,《莫扎特!》的舞美和服装反倒没有那么强的历史感,或许是因为它讲述的不是某个特定的时期,而是关于一个跨越时代的天才的故事。
跟充斥着“爱与死”元素的《伊丽莎白》相较,讲述天才的《莫扎特!》某种程度上就像天才本人一样令人难以理解,或许也更难引起观众的共鸣。但昆策和李维就是选择了这样一个“不讨巧”的题材,并赋予了它一如既往的人文关怀——在昆策笔下,莫扎特的形象前所未有的鲜活。“在死之前,我想活”,如此直白又如此震撼的一句话,仿佛是对这位旷世奇才一生的概括。
《伊丽莎白》中有一个“阴魂不散”的死神,《莫扎特!》里也有这样一个“阿玛德”,“他”永远是孩童模样,永远在写作,不知疲倦。“他”是莫扎特与生俱来的才华,也是他身上的“寄生虫”,是他一直想要摆脱的阴影。人的挣扎、人的尊严、人的自由——本质上来说,《莫扎特!》仍然是一部关于人与命运的作品,这也是它最能打动观众的地方。相信看过这部剧的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时刻回想起这两句歌词,像纠缠的幽灵,又像荒原之上的呐喊:
人要如何摆脱自己的影子?
人要如何对自己的命运说不?

传奇仍在延续。在合作完成了两部“传记音乐剧”之后,昆策和李维将目光投向了文学作品。向来偏爱女性题材的他俩,这次看中了英国作家杜穆里埃的悬疑小说:《蝴蝶梦/瑞贝卡》。这个故事有着哥特文学的标配:偏僻荒凉的庄园、身怀秘密的主人以及阴魂不散的死者,处处隐喻和象征的写作手法又让惊悚中带有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诡谲。(跟原著相比,或许中国观众更熟悉的是希区柯克的电影《蝴蝶梦》,音乐剧的台词也大量借鉴了电影版。)
昆策和李维并不是当时唯一想改编《蝴蝶梦》的创作者,但杜穆里埃的儿子在看完《伊丽莎白》之后,决定将改编权交给两位。首演原本计划在伦敦,但到了05年初还是决定留在维也纳。继2006年9月在莱蒙特剧院首演之后,2011年,这部剧又来到了德国斯图加特,这就是目前最广为流传的两个版本。今年,在历经无数波折之后,英文版《蝴蝶梦》终于在伦敦上演。(关于此事甚至还有一部专门的纪录片,风格非常drama,大家感兴趣可以去b站看。)
作为一部少见的惊悚/悬疑类音乐剧,《蝴蝶梦》通过音乐和舞台很好地还原了原著和电影版中那种阴森的氛围。黑影幢幢的房间、举止诡异的管家,从未出现却又无所不在的已故女主人瑞贝卡,舞台上发生的一切不断令人屏住呼吸。结尾处着火的曼德雷庄园一幕更是给观众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1992-2006年对于德语音乐剧来说是具有“开天辟地”意义的十四年, 凭借着《伊丽莎白》、《吸血鬼之舞》、《莫扎特!》和《蝴蝶梦》等作品,(这四部音乐剧也是VBW最卖座的作品,常被粉丝们戏称为“四大台柱”)德语音乐剧在国际上的声名日渐显著。德奥地区的创作者们站在百老汇这个巨人的肩膀上,逐渐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奥地利带着属于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令世界人民为之瞩目。

来了一个美国人

2005年,一部名为《德古拉》的德语音乐剧在瑞士圣加仑剧院上演,两年后又来到了奥地利。这部剧在德语区受到了欢迎,但究其根源,这并不是一部“根正苗红”的德奥剧,而是自大洋彼岸漂洋过海而来。在它的背后,有一位美国人的身影:Frank Wildhorn,以“野角”一名为国内观众所熟知。
前面提到,德语音乐剧从一开始就跟百老汇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不少来自美国的工作人员参与到了德奥剧的制作当中。野角叔并不是来的第一位美国人,却有可能是第一位让自己的名字跟德奥剧紧紧捆绑在一起的美国人。《德古拉》、《梅耶林韵事》、《基督山伯爵》、《亚瑟-王者之剑》……很多你耳熟能详的德语音乐剧,都出自这位美国作曲家之手。
然而一个美国人为什么放着百老汇不要,却大老远跑到一个语言不通的欧洲国家呢?这就要先从野角叔的职业生涯讲起了。像昆策和李维一样,野角在进入音乐剧行业之前就是一位成功的音乐人了。他给一众流行歌手写过曲子,其中最著名的是写给惠特尼·休斯顿的《Where Do Broken Hearts Go》。
当野角叔对音乐剧产生兴趣之后,他跟Steve Cuden一起开始写作他们的第一部音乐剧:《变身怪医》,这部剧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打磨完成,又历经波折才终于上演。1997年,这部剧来到了百老汇。到了20世纪末,包括《变身怪医》在内野角一共有三部剧同时在百老汇上演,然而不幸的是,这三部剧最后均未能盈利,百老汇评论界也不怎么待见这位后起之秀。
跟野角在美国本土受到的评价相比,“缺乏音乐剧传统”的欧洲和日韩市场反响就要热烈得多了。韩语版《变身怪医》在韩国引起了轰动,票价一度被炒到翻了将近三倍,之后更是一口气连演十几年。在日本,野角成为了第一个为宝冢歌剧团作曲的非日本人,他为当时的宙组Top男役和央祐嘉创作了她的退团演出:《Never Say Goodbye》。
热爱挑战自我的野角不断涉足新的题材,比如近年的漫改音乐剧《死亡笔记》、《北斗神拳》和《四月是你的谎言》。2021年,野角还曾受邀参与中文原创音乐剧《人间失格》的创作,而由他作曲的俄语音乐剧《彼得一世》去年刚刚在圣彼得堡上演。这些年一直在美欧亚三地飞来飞去的野角,可以说是一位真正的“无国界创作者”。(野角叔,一个贯穿这个系列的男人)
现在让我们回到原本的话题,继续来介绍野角创作的德奥剧。
野角本人对于百老汇版的《德古拉》其实不太满意,部分是因为制作人删除了几首他很喜欢的曲子。而在制作德语版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些改动,增加了六首曲子,正是其中的一首《Nosferatu》提高了这部剧在德语区的知名度。(很有意思的一点是,《诺斯费拉图》这部默片时代的德国恐怖电影灵感正是来源于小说《德古拉》,虽然电影剧情跟小说大相径庭。)

德语版《德古拉》推出后不久,由VBW、布达佩斯轻歌剧院和塞格德露天音乐节联合制作的音乐剧《鲁道夫,梅耶林韵事》在布达佩斯首演。剧本以英语写作,但首演版本是匈牙利语,09年又推出了奥地利版,这也是目前最为大家所熟知的版本。后来的《基督山伯爵》如法炮制,率先以德语版的形式跟观众见面。在推出了一系列“德奥剧”之后,野角于2011年同一众演员一起,在维也纳举办了一场全英语音乐会:《Frank Wildhorn与他的朋友们》(上剧的《巡演零号站》系列曾版权引进)。
野角作曲的最后一部德语音乐剧是2014年在圣加仑剧院首演的《亚瑟-王者之剑》,其后他的工作重心便转向了日韩。“德亚瑟”的概念专辑在德亚和iTunes上取得过第一名的好成绩,首演之后的评价也相当正面,虽然剧情的薄弱还是一如既往遭到诟病。(所以野角叔不搞法剧是不是因为同行竞争太激烈了)。
在接近十年的“德奥”创作生涯里,野角叔和他的朋友们一起,为大家献上了一部又一部精彩的作品。(野角剧官摄比大多数正宗德奥剧要强多了,这点你们德奥人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下。)尽管叔的工作重心目前在亚洲,但跟德奥的缘分并没有就此断绝,希望我们未来还会看到更多由野角作曲的“德奥剧”。

从维也纳走向世界
在《伊丽莎白》于本土大获成功之后,从1996年开始,VBW开始向全世界输出他们的“成功经验”。在VBW官网上,“先进”、“一流”这样的字眼不断出现,足以显示这家奥地利制作公司的自豪。事实上他们的确有这样的底气:继“四大台柱”之后,VBW继续保持着几年一部甚至一年一部的产出速度,无论是和匈牙利合作的《梅耶林韵事》,还是讲述《魔笛》幕后故事的《席卡内德》,抑或是根据经典德语戏剧改编的《老妇还乡》,这些音乐剧在保持一贯的精良制作的同时,不断挑战各种不同的主题和风格(所以不要再说我们德奥只有悲剧了)。



2017年的《我来自奥地利》是VBW目前最新的原创音乐剧。这部剧的名字和灵感都来源于奥地利传奇音乐人Rainhard Fendrich创作的歌曲《I Am from Austria》。这首90年代的金曲在奥地利至今传唱不休,有着近乎于国歌般的地位。《我来自奥地利》讲了一个发生在老牌奢华酒店里的爱情故事。这部jukebox musical的官摄版曾由吴氏策划版权引进,在国内各地院线上映。
今年10月,VBW的全新原创音乐剧《Rock Me Amadeus》即将在维也纳Ronacher剧院首演。继《我来自奥地利》之后,VBW再次为我们奉上一部灵感来源于流行音乐和歌星的音乐剧。最终呈现在舞台上究竟是什么样的效果,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我可能会陆续在b站搬运一些新剧视频,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走出国门的不仅仅是音乐剧,还有奥地利的创作者。继合作完成《伊丽莎白》和《莫扎特!》后,昆策和李维参与了日本东宝音乐剧《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制作。该剧改编自日本作家远藤周作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两位女性在乱世当中的不同命运。剧本先由英语写作,之后翻译为日语,2006年在东京帝国剧场首演,而后陆续推出德语、韩语等各版本。2014年,二人再次接受东宝的委托,创作了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生平为灵感的音乐剧《贝丝小姐》。除此之外,李维还曾为2016年的漫改音乐剧《王家的纹章》作曲。
这二位的最新作品,是由韩国音乐剧巨头EMK打造、于今年年初首演的音乐剧《贝多芬》,这是EMK继《玛塔·哈丽》、《笑面人》等剧之后的又一部砸钱大制作。而两位老爷子在近八十岁高龄仍能保持这样旺盛的创作力,也着实令人敬佩。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奥地利以外的德语及泛德语地区音乐剧。首先是德国(讲了半天德奥只有奥没有德),喜欢看剧的朋友们都知道德国戏剧相当有名,柏林戏剧节更是被称为世界三大戏剧节之一。跟“走群众路线”的阿维尼翁戏剧节和狂欢节般的爱丁堡艺术节相比,柏林戏剧节时常给人以冷峻、怪诞的感觉。但这并不意味着德国人不喜欢“甜腻”、通俗化的音乐剧,事实上相当多的德语音乐剧创作者和演员都来自于德国。“搞戏剧的去柏林,搞音乐的去维也纳”,整个德奥地区容易给人留下这样一种印象。
近水楼台先得月,在维也纳结束驻演的音乐剧,巡演往往会先选择临近的德国和瑞士,有时情况也会反过来,像前面提到的《德古拉》就是先在瑞士演,之后才来到奥地利。联合制作也十分常见,像VBW几乎所有的剧都有自己的德国版,比如埃森版的《伊丽莎白》、斯图加特版的《蝴蝶梦》等等,而且都讲德语的好处是演员可以在维也纳演完再接着在德国演,国界完全不是问题。

也有不少音乐剧是在德国本土制作的,像是德奥观众非常熟悉的《路二》,这部剧就是在新天鹅堡剧院制作并演出的。从2016年开始,这部剧每年都会在当地驻演一段时间,已然成为了这个著名景点的一部分。再比如近年在国内也有一定知名度的《女教皇》、《腓特烈大帝》以及另一部“一粒沙”——《伊丽莎白-圣女传奇》,这些音乐剧都是“made in Germany"。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提到的剧首演都是在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德国小城,往往以当地著名历史人物为题材,算得上是一种“地方文化特色展现”了。(这种模式总是让我联想到国内的“xx千古情”,至于它们对当地旅游业有没有拉动作用,这我就不太清楚了。)
另一个周边国家瑞士也有相当丰富的资源。像前面曾多次提到的圣加仑剧院,凭借着比邻德奥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长期跟德奥方面保持着密切合作,《基督山伯爵》、《唐·卡米洛和佩波尼》、《马特洪峰》等音乐剧都是在这里首演。(瑞士西部可以看法剧,东部可以看德奥,未免也太幸福了吧。)
再有就是一些“泛德语区”,比如荷兰、匈牙利、捷克等,这些国家的官方语言虽然不是德语,但因为历史和地理原因总是跟德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像大家熟悉的Pia、Maya是荷兰人,“麻袋”Máté Kamarás则是匈牙利人。德语版的《三个火枪手》最初是荷兰语,《梅耶林韵事》则最早是匈牙利语,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而关于这些国家的本土音乐剧我们在后面欧洲大陆汇总篇还会提到。
在结束这一部分之前,让我们来看看德奥在中国。跟向全世界输出“百老汇文化”的美国人和近年越来越看重中国市场的法国人比起来,奥地利人显然更为“保守”和谨慎。虽然早在八九年前,《伊丽莎白》和《莫扎特》就来过上海文广,但这么多年过去,仅仅举办过一次德gala,原本有传言的《蝴蝶梦》也因为疫情而变得遥遥无期。更不走运的是,像中奥建交五十年、中德建交五十年这样的重要文化交流窗口都正好赶上疫情,于是大家只好望明年的法剧而兴叹。
今年是引进剧全面回归的一年,继法剧和百老汇之后,maya也宣布了9月底在上海开音乐会,未来我们或许可以期待一下在国内看到更多的“原版德语音乐剧”。另一件令人惊喜的事情是,前一段时间上海文广购买了《金银岛》的版权在b站限时播出。这是继吴氏策划引进《我来自奥地利》之后,又一部德语音乐剧得以被正版引进。在国内德奥粉们吐槽了这么多年“德奥画质”、“上辈子做错了什么这辈子入德奥坑”之后,或许属于德奥的春天真的要来临了。

值得一看的纪录片、花絮和节目











附:部分德语音乐剧资源
(点击跳转播放页)

VBW
Spotlight Musical
伊丽莎白-圣女传奇(无字幕)
野角
其它
(其实除了VBW的剧以外大部分都有高清官摄的,所以这是谁的问题不用我多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