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人
穿井得人
穿井得一人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传》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今译】
相传春秋时,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因家里没有水井,而每天都要出外到很远的地方去担水,做为生活用水和浇地生产之用,经常要派一个人专门担水,因此总有一个人在外面奔波取水,常占用一个劳动力在外边干这个活。
后来,他们家自己打了一口井,再也用不着派人出去担水了,便告诉别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我们家挖了一口井,得到一人,打了井以后家里多出一个人来)。
有人听见了这句话,立即就把它传了出去,向另外的人传话说:“丁家打井,从井中挖出了一个活人来。”
于是国内的人都争相传播这样一条奇闻,全国各地都在谈论着这件事。
很快,国都里的人也都这样传来传去,消息一直传到了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宋君听说了,觉得很奇怪,便派人到丁家去查问怎么回事,丁氏回答说:“我们是说我家挖了水井之后,节省了一个人的人力,多得到一个人力可供使用,并不是说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象这样来听传闻,不如不听为好。
【赏析】
“穿井”凿地面打井。
“穿井得人”打井时从井中挖得一个活人,显然不合物理;宋国国君向当事人询问,是说打井后省出了一个人劳动力的使用,便澄清了传言的缪误。
这个故事说明,传言易讹,传言往往歪曲事实真相,是非颠倒,黑白混淆,因此对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思索,进行亲自调查,实地考察,“考察”的方法是调查研究。
本篇选自《吕氏春秋》中的《慎行论·察传》,“察传”即慎重审查考察传言,以确定是非。
它告诉我们,对传言,不可以不仔细考察,根据人情物理进行推断考察,才能了解真相,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会闹出笑话来。
“丁公凿井”丁氏打井,省出了一个劳动力。
后用“穿井得人”、“丁公凿井”比喻有些话辗转相传,被误传而发生错诈失真,形容消息相传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