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畜
每当看到这个词,心里都很抵触,莫名的有种焦虑,总是想着我何时才能逃出这个角色。想每天多付出点努力,争取早日“逃出升天”,过着不再为生计担心的日子,不用再当“社畜”。
电视里的名人说,“我愿用我所有,去换取年轻的身体和阶段”。莫名有种被“强暴富”的感觉,奋斗的目标不就是有车、房、家庭、名誉、负担起吗?拿这些来换,一下不就跳过“社畜”阶段了吗?明知不可能,但就扪心自问,你愿意吗?
我很焦虑,我为自己的未来担心,夜在熬着,头发在掉着,身体在走形着,不知道出路在哪。没车、没房、没家、哭过、苦过、被骗过、被撵过,笑着是为了乐观。漂着就是为了工作,拉着公司的业务向前。工作中,自己服务于需求,保证业务的顺利与推展,为公司贡献自己的力量。工作后,其实并不知道要干嘛?只知道的有一技之长,只有这样,自己才不用去地和工地干活。
无聊时也看看书,书上说活的要有意义。意义是什么呢?他们说,你的存在就有价值,给别人带来期望与希望,他人能感觉到。可我感觉不到!
他们说要练技术,让自己变得无可替代。可做技术,是为了简单、方便、快捷、解耦等,追求的是一致化,不能因为某人请个假,业务就不能推进了。他人一时不会,你想让他一直不会吗?不可能的。人的智商又相差不多,计算的问题都靠机器了,只要知道解题的方法即可,人不用算的。长江后浪推前浪,除非社会不进步!
工作与付出总是有回报的,他们会付薪水的。没有不公平的交易!可生活不是这样的。我生活在农村,从小接触的习惯是储蓄,我看着爸妈攒5元、100元、500元的攒钱,六七岁时我爸每天几块钱、过几年一天十几元钱、过几年100元、再过几年300元。一晃我长大了。我的童年是聚少离多,六年级时父母开始出去打工,自己开始独自生活。那时他们对我说,攒钱供你上学,给你娶媳妇。那时他们一月挣个几百块钱,把钱都存银行了,但现在我从银行取出几百元给他们,告诉他们小时候应该多陪陪我的,有意思吗?
挣钱的多少,不是你的能力上升了而挣得多,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社会发展了。我爸妈的青春,不如他们年长的时候值钱?钱,我该如何看待呢?看到 社畜 两字会哭,那是因为我不想像父辈那样。中国是要成为发达国家的。现在人均收入1万美金,将近6万吧,若一个家庭3人挣钱,也就是18万。父辈他们干了一辈子,攒多少呢?现在年轻小伙一年的收入是他们之前多少年的收入呢?努力着生存,没有在家人身边,聚少离多,干了一辈子,发现攒了几十年的钱,年轻小伙几年的收入就超过他们的积蓄。哭,因为我不想这样。也许这是个悖论,但从结果看,大致情况如此。
自己就尝试着回老家发展,最起码有个家,能在家人身边。回家才发现,家里人想很好的生存,不想为生活愁苦,你不去工作,他们就要出去了。生存是需要物质基础,要么拿时间换物质,要么用钱去换。我北漂七年了,想着回去陪伴家里人,结果家人与邻居觉得你这人挺怪。自己不是不工作,只是不知道该干什么,创业熬不过消耗,进厂熬不住。陪伴孩子,熬不住家人的絮叨与担忧。好似,有钱才有安全感。我的行为,有点反村里的社会认知。
也许,是我的认知出了问题。我不工作,会威胁家人的生存。我要自由,会威胁孩子的选择自由。我要舒适,会威胁孩子舒适的成长环境。
人类也属动物,具有社会性的。畜也属于动物,对人类有益是人类社会的一员。人与畜都要做对人有益的事。即便是财务自由的公司老总,也会没事找点事做,做对社会有益的事,社会性的必然,与钱多少关系很大吗?社畜,只是你想要不愿意牺牲自我,保全自我,自我利益最大化时 觉得委屈。想象一下,若地球只有一个人,能做什么?肯定是忙着生存,不然就灭种了。人要做对自己和他人有益的事,社会性是不能只去追求自己利益,也就是说不能唯有自己的利益,要在大家能接受的范围内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能任性,当忘了你的生存条件是因为有社会,忘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中国的伟人会说,“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社畜,真实的写照,有些人活成了伟人,有些人则郁郁寡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