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完成了5岁的自己的两个梦想
五岁的我有两个梦想:一是写100篇文章,二是每天都能看元素周期表。
那时,我刚刚离开幼儿园,在学前班开始了小学生活。小学语文的第一课,自然是识字。由于学前班没有专门的教材,所以那时我的课本是一共三册的《字经》。
这本书记录了几千个汉字,根据领域划分了十多个章节,用颜色区分每个字的难度,红色最基础,蓝色最难。这本书现在在网上好像已经找不到了,虽然家中还有收藏,不过很遗憾没有翻出来,只好有缘再见了。
其实吧,幼儿园的时候我觉得算术最有意思,因为别的小朋友算的都没我快,所以我经常得到小红花。但《字经》这本书很有魅力,它用不同的颜色激起了我对汉字的兴趣,一个章节的红色字都记住了,我就去记更难的黄色字、绿色字,直至最难的蓝色字。当我把字经第一册中的字都记住之后,我获得了小学生活的第一次表扬。
下课之后闲来无事,我就慢慢的往字经的后面翻,一直翻到了第三册的倒数第二章,这一章深深地吸引住了我。
各位读者可能知道,我的启蒙书之一是老版的九年级化学上册。但学前班的时候,我还只能磕磕绊绊的看序言和元素周期表的前二十个元素。看到字经中的“化学”一章,满满的全是蓝色字,小到钾钙钠镁,大到烷烯炔烃,嘿!这章我喜欢!
作者恐怕想不到,字经这本书竟然能让我同时对汉字和化学产生好感;老师可能也想不到,竟然有学生指正她“氯”字读作“绿”而非“录”,毕竟不是每个学前班小学生都认识新华字典附录的元素周期表。
这件事被我写在第一篇日记里,被老师们穿越,他们说“这孩子是个写文章的好苗子”。我记住了这句话,并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写100篇文章给老师看!
字经的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告一段落,我也离开了老家来到了新的城市,开始了新的小学生活。
作为一个优秀的小学生,我充分发扬了回家快快做完作业就出去玩的学习习惯,顺便开始看漫画,和文字渐行渐远......了吗?
“儿子,看老爸给你带什么回来啦!”
摞起来比我还高的盗版“十大名著”,进入了我的生活。
那时候吧,小孩子还是淘气,这些方方正正的书都被我用来搭积木了(谁叫我小时候没玩过积木呢......)。我妈一想,这不行啊,孩子也快上五年级了,天天写完作业就是看漫画,这不是个事啊。
于是,某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我妈坐在书桌前,“来,今天咱们念水浒传的第一回,张天师祈...这个字念啥我查查......哦,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在睡前故事的熏陶下,我从“妈我听不懂文言文”,到“妈这一回我看完啦,讲下一回吧”,再到“妈,今天该讲三国演义了吧!”,我这个淘气包子硬是被包装粗劣而坚硬的书给扳回了正轨。
时间转眼到了小学六年级。那时,我幸运地在奥数比赛里脱颖而出拿到了一等奖,又凭着不错的成绩拿到了三好,用敲门砖砸开了升学路。适逢上海世博会,本来我妈打算请几天假带我去玩耍,结果好巧不巧,我的前座得了水痘,而我不幸被传染了,计划泡汤......一想到要在家待14天不能出门,还要喝那么难喝的药,唉......
某一天,老师突然给我妈打了个电话:“XXX之前写过一篇作文,正好《红领巾》杂志来咱们学校征稿,主题也挺契合,你问问XXX有没有兴趣改一改投到杂志上?”
这篇作文的名字是“我希望我的房间是......”,在千篇一律的“宇宙飞船”“大草地”“图书馆”中,我的作文凭借一句“我希望我的房间是化学实验室,可以研究出治疗癌症的药物”脱颖而出。
在小学毕业典礼之后,我的语文老师和科学老师郑重地将刊登了我的作文的那期《红领巾》以及5块钱稿费交给了我,我的小学故事收获了用第一份稿费在学校隔壁菜市场买了五块钱的菜这样戏剧性的结尾。
初中的我,虽然数学英语成绩还可以,但语文成绩却总是提不上去。加上每个学期都换一个语文老师,未能系统的学习答题方法,语文成绩便雪上加霜了。
到了初三,学校调了一位金牌语文老师来执教我们班。其实现在回想,初三的语文学习很是难受。语文老师严格的要求我们每周做一套模拟卷,还要摘抄好词好句,如果他不满意你的作业或者成绩,戒尺就会毫不犹豫的落下,很遗憾我也挨过。
其实初三是我语文成绩最难看的时候(虽然之后也不算好看)。初中三年,我被赶鸭子上架似的学了一个国学班和一个阅读与作文的辅导班。国学班就不说了,阅读班的老师十分风趣幽默,讲题的时候也会用夸张的修辞让大家哈哈大笑,整个课堂都充满了快活的气氛。但我的心中有个疑问始终没有得到解答,甚至因此和老师在课堂上争执。
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阅读理解要按照套路去读?”
老师说:“这样你才可以得分呀!分分分可是学生的命根儿!”
我追问:“可是作者一定是那样想的吗?他表达的真的是答案说的那样吗?”
老师说:“你这是在抬杠!”
唉,就这样,我对阅读理解一直没什么好感,尤其是散文。老师总说散文“形散神不散”,但我确实抓不住这个“神”,我感觉挺简单的道理怎么被讲的这么复杂啊!
虽然对阅读理解题没什么好感,但阅读的习惯却是重拾了起来。老师要求我们每天摘抄,摘抄谁的书呢?“龙↑↑应↓台!毕↓↓淑↑敏!多抄一句她们优美的片段,作文就能多得一分!”
嘛,不过语文老师对我放弃了治疗,所以我可以安心的读刘心武,读肖复兴,读贾平凹,享受他们文字中淡淡的烟火气息。
最后,我的阅读与作文分数也没提上去,只好在高中继续慢慢纠正了。
高中的第一节语文课,老师讲道:“同学们,我希望你们可以每周交一次摘抄本,可以摘抄好词好句,也可以记一些重点字词,或者写一写随笔......”
不想写!我不想再看我不想看的书,再抄不想抄的所谓好词好句了!
“......我希望你们可以写出有温度的文字。”
文字的温度?那一刻,我突然有了点对语文、对文字的感悟,原来文字最重要的是让读者产生共鸣!
于是,我成了摘抄本中的一股泥石流。我开始模仿《格言》《微型小说选刊》中的文字,写一些粗浅的随笔,而我还以为写的很好,每周都找几个同学在本子上写感想,也真是难为他们了......
“XXX,我觉得你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积累不够。”在我写完一整本摘抄本后,语文老师这样对我说,“你应该多读一些‘书’,而不是快餐化的杂志。”
那时的我并没有听进去这个劝告,因为我正在半吊子的搞竞赛,整个人处于空前的浮躁状态。毫不夸张的说,我可怜的高一高二的学习完全是自顾自的、不得要领的,如果我能听进去哪怕一句劝,也不会结果那么惨吧。
不过过去的就那么过去了,当我再次回到教室时,已经是高三上的九月了。
唉,竞赛失利,数学物理挂科,排名倒数,错过了二轮复习,那大概是我前二十年人生中的至暗时刻了吧。
孤岛。我正在一座孤岛。只有自己能拯救自己。
行尸走肉般的走到校门对面的书店,进门左边的竞赛书柜已经不属于我,买一本辅导书就走吧。
我鬼使神差的走过了五三,走过了天利38,走过了高考必刷题,走到了最右边的书架,看见了《失明症漫记》,把它买了下来。
这本书是残忍而现实的,人性的光明和黑暗都赤裸裸的摆在眼前,虽然对阅读题和写作毫不帮助,但我仍控制不住自己去阅读。
我终于发现,“失明”的人是我自己。我太盲目了,就算撞上南墙也要头破血流的继续撞,最后只能证明自己的无力。
几天后,我初中最好的朋友之一听说了我的失利,送给我一本书,《微暗的火》。
这本书看似是999句长诗,然而比诗更精彩的是它的“注释”。说来惭愧,因为时间问题我并没有看完这本书,但它确实在我失明的世界中点燃了一丝微暗的火。
我开始了高强度的阅读,每周我从生活费里挤出一些来买书,然后强迫自己阅读,去滋润我干涸已久的内心世界。
《平凡的世界》、《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人生》、《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岛上书店》、《巴黎圣母院》、《美丽新世界》、《1984》、《蛙》、《红高粱家族》、《繁花》、《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个人的村庄》、《雅舍谈吃》、《听听那冷雨》......
这仅仅是我高三读过的书的一部分,还有不少书都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同学了。你要说读的多透呢,其实是近乎填鸭的阅读,但在这些书的帮助下,我终于慢慢走出了阴影,在最后的100天冲刺里披荆斩棘。最后高考的语文分数拖了后腿,还是挺遗憾的。
进入大学之后,我成了一个“合格”的理科男,两年多的时间里硬是没读几本文学类的著作......
不过每到高考季,看到阅读题和作文题,我总会回想起那个问题:为什么阅读理解要按照套路去读?
某天起床时,我幡然醒悟,比其他同学晚了好多年的醒悟:阅读理解题,理解的哪里是作者的想法啊,分明理解的是出题人的想法啊!人家作者可能只是随口一句话,硬是被过度解读了,但“最终解释权”却在出题人手上,最后苦了学生......同样的,在时间极短的语文作文阅卷场上,只有按照最好得分的套路去写,才能保住“命根”啊!
这时,我才终于和语文和解了,毕竟同病相怜啊,在中学阶段的语文太模式化了,所以我的表达才渐渐被禁锢,最后失去了表达的欲望,变成了答题机器了吧。
我又想写点什么了。
正巧,18年的圣诞节,我被同学拉进了雀魂坑,然后觉得某个角色还挺好看的,就是迟迟不出契约皮肤......直到三月末的一天,苦苦的熬夜等到白天却得知更新推迟,我的写作欲望冲了出来!
嗯,没错,就是我的第一篇专栏,现在自己都看不下去的第一篇专栏,为了喜欢的角色写出一篇同人,而且还像一个没谈过恋爱一样青涩的文笔(等等我好像确实没谈过恋爱)......
不过,我第一个阶段的连续更新开始了,我就这样写着文笔拙劣而矫情、情感青涩而荒唐的雀魂同人,也接触了蓝毛毛等麻将主播,还各种指点江山觉得雀魂没剧情啥的......咳咳咳,都是老黑历史了。
慢慢的,我接触了不少认可我的太太,也有了自己的粉丝群,还赶上一波专栏作者的春风有了小闪电,偶尔参加专栏活动爆更,挣点零零碎碎的收入(顺便吐槽一下,专栏收益是真的低的离谱......)。
直到某次长篇小说活动,我写了那篇虽然没几个人看但我非常满意的《404 NOT FOUND》。别找了,已经被我删了。
这篇文章是我的第一个转折点,从这篇文章开始,我开始尝试写一些“小说”,内容重心也从雀魂同人转向了更加自由的创作。
如果你愿意翻一翻我的专栏列表,你会发现它们的内容非常繁杂,几乎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这正是我写专栏的初心,因为我做视频很苦手,声音也很生草,只好选择用专栏来“表达”,来和各位读者笔谈。
而第二个转折点,则是今年五月参加专栏活动的科幻三部曲,好吧同样没人看......
这个作品之所以是转折点,是因为我开始尝试篇幅更长的连载。
在很早以前,我曾经构思过以化学为背景的科幻小说,奈何水平不够未能成行,一来化学在科幻作品中的表达很有难度,二来我连科幻的门槛都没进去。
不过我发现了另一条道路,那就是立直麻将。
作为先入坑日麻,再看各类漫画作品的雀士,我很喜欢福本伸行的《斗牌传说》,并且十分追捧瓦西子麻将这一极简而精彩的规则,于是自定义规则并用于专栏的想法油然而生,现在最新的《旭东舰队秘史》就是自定义规则的初次尝试,之后会开始《无名雀士异闻录》的连载,希望能用文字来描绘斗牌,让更多人感受麻将的魅力。
适逢专栏活动,如果算上删除的专栏,这应该是我的第100篇专栏,那就讲一讲我和文字的故事吧!
人生总是充满巧合的,17年前的我肯定想不到,自己的愿望能够以这种形式实现吧!
啊,又快要开学了,化学狗的生活还将继续,希望我的笔耕也不要停下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