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家族史:岛津家

战国早期的岛津家
萨摩国位于日本九州岛的南部,此地自镰仓幕府时期开始就一直由豪强岛津家统治。镰仓幕府倒台以后,萨摩岛津家也分裂为嫡流岛津总州家与庶流岛津奥州家两个家族,双方为争夺领地与嫡流之位打得不可开交。应永十一年(1404年),室町幕府的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将原本应由嫡流总州家出任的大隅国、日向国两国守护职封给了庶流奥州家,两年后总州家家督岛津伊久病逝,四代将军足利义持便将萨摩国的守护职也封给了奥州家。自此,岛津奥州家取代总州家成为嫡流,萨摩、大隅、日向三国守护职也成为奥州家代代相传的职役。
在奥州家的岛津忠国出任家督时期,岛津家的一门众与国众组成“国一揆”反抗守护,而后在镇压“国一揆”中立下战功的岛津忠国的弟弟岛津用久则想趁机夺取家督之位,与岛津忠国展开内战。不久后,岛津忠国与岛津用久和谈,到了长禄三年(1459年)时,岛津忠国之子岛津立久更是将父亲忠国流放,而后大力拉拢叔叔岛津用久,使得岛津用久开创的“岛津萨州家”成为岛津家中实力最强的庶流。除了萨州家以外,岛津立久的另一个叔叔建立的“岛津丰州家”、岛津立久的异母哥哥岛津友久建立的“岛津相州家”都是当时岛津家内强大的“御一家”。
不过,在现代影视剧以及游戏中登场的岛津家,其实既不是嫡流奥州家出身,也不是庶流萨州家、丰州家、相州家出身,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实际上,岛津立久建立“御一家”并不是特例,岛津家早在镰仓时代就分出了伊作家、山田家等庶流作为“御一家”。岛津立久之所以让血亲创立新的“御一家”,其目的就是想用与自己关系较近的亲戚取代血缘关系较远的家族。在这些旧的“御一家”之中,伊作家在长禄二年(1458年)时绝嗣,伊作家的家臣们便拥戴岛津家家督岛津立久的弟弟龟房丸入嗣伊作家,我们熟知的岛津义弘等人,便是龟房丸的后裔。
继续说回岛津家这边,岛津用久继承家督之后,萨摩国的国众便想拥立萨州家的岛津用久为主对抗岛津立久。为了安定局势,恰好没有子嗣的岛津立久便迎接叔叔用久之子岛津国久为自己的继承人,与萨州家达成妥协。可是,不久之后岛津立久的长子岛津忠昌却出生了,迫于萨州家的压力,岛津立久不得不将亲生儿子送到寺院中出家,以示自己的诚意。不过在岛津立久得了重病以后,岛津国久却主动提出让贤的请求,将岛津忠昌从寺院中接回继承宗家家督,自己则回归萨州家。
文明八年(1476年)时,岛津家的御一家萨州家、丰州家等一门众却掀起了叛乱,这场叛乱的具体原因不明,内战持续了一年有余,终在次年和谈。此后虽在文明十六年时再度爆发内乱,但是在大部分时期内,岛津家还是比较和平的。不过,文明八年的这场内乱,却让岛津忠昌签署了一份协议,承诺让出许多权力,在岛津家内施行与御一家、重臣合议的统治模式。
明应三年(1494年),岛津忠昌率军攻打大隅国国众肝付氏,由于此次出兵岛津忠昌并未与一门众、重臣商议,违反了文明八年时的协议,因此与肝付家有着姻亲关系的岛津家重臣新纳忠武便拉拢了一批国众掀起叛乱。这一次叛乱中虽然没有御一家的身影,但是重臣们的叛乱却也让岛津忠昌大吃苦头,最后不得不请求岳父大友政亲(丰后国守护)介入,又是割地又是赔款才达成和睦,此举也加速了岛津家宗家的衰弱。
永正三年(1506年)八月,岛津忠昌再一次出兵讨伐肝付家,这次战争同样因为新纳忠武的支援而失败。撤回居城后的岛津忠昌越想越气,生了重病,两年之后在家中自尽而死,年仅四十六岁。岛津忠昌死后,家督由嫡子岛津忠治继承,可是岛津忠治在几年之后便英年早逝了,又将家督传给了同母弟弟岛津忠隆,结果岛津忠隆也是个短命鬼,没多久就跟着哥哥去了,家督之位落到了二人病怏怏的末弟岛津忠兼手中。
在此期间,岛津家内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便是上文提到的岛津家的旧“御一家”伊作家。龟房丸继承伊作家后,取名为伊作久逸,但是在明应三年(1494年)时,伊作久逸之子伊作善久被家臣杀害,六年后,伊作久逸也在战争中战死,伊作家的男丁只剩下伊作久逸年仅八岁的嫡孙菊三郎,伊作家陷入了灭亡的危机之中。幸而在这个时候,菊三郎的母亲常盘站了出来,据说岛津相州家的家督岛津运久觊觎常盘的美色,多次向常盘求婚,但是都被常盘以“守节”为由拒绝,最终他甚至开出了让菊三郎成为相州家继承人的条件,才成功迎娶了常盘为妻,菊三郎元服之后取名为岛津忠良,他便是岛津义弘的祖父。
此时岛津家宗家日益衰弱,家督岛津忠兼不得不四处寻求靠山,他先是迎娶萨州家岛津忠兴的女儿为妻,又学习祖父岛津立久当年的做法,立萨州家的小舅子岛津实久为自己的继承人。可是,大永五年(1525年)时萨州家家督岛津忠兴去世,此时岛津实久只有十四岁而已,萨州家一时也陷入自身难保的境地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岛津忠兼便另寻他人,选择了相州家的岛津运久、岛津忠良父子为自己的新靠山。
虽然江户时代岛津家的系图与家史之中声称岛津忠兼为了报答岛津忠良,迎接岛津忠良之子岛津贵久为自己的继承人,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岛津家内部的家臣们原本便有支持萨州家和支持相州家两股势力,在相州家崛起后,支持相州家的家臣取得了上风,靠着岛津忠良的支持夺得了实权。这些宗家家臣的举动引起了萨州家的不满,于是萨州家便对宗家发起进攻,此时相州派家臣的后盾岛津忠良虽然出兵,但是却向岛津忠兼提出让自己的儿子贵久继承宗家的请求。为了解决燃眉之急,岛津忠兼不得不同意了岛津忠良的要求。
大永七年(1527年),岛津忠兼宣布隐居,心不甘情不愿地将家督之位传给了岛津贵久。可是,乘人之危的岛津忠良、岛津贵久父子,真的能够安稳地坐在家督之位上吗?
三州统一
在岛津家家督岛津忠兼(宗家)让位给养子岛津贵久(相州家)以后,在岛津家内部拥有强大实力的庶流岛津实久(萨州家)对此感到非常不满,于是举兵作乱。除此以外,岛津家宗家的许多家臣不愿意承认岛津贵久继承本家,便与萨州家结盟。
岛津实久很快就攻陷了伊集院城、谷山城等岛津相州家的地盘,随后又派出使者说服岛津忠兼,希望他能够重新返回家督之位。前文提到,岛津忠兼让出家督之位本就是无奈之举,因而他立即宣布断绝与岛津贵久的养父子关系,也不承认岛津贵久为宗家家督。
不过,尽管如此,宗家内部支持萨州家的家臣们也不原意与岛津忠兼和解,很快这些家臣们便放逐了岛津忠兼,拥戴岛津实久成为宗家的家督,并且得到了除萨摩国以外的大隅国、日向国国众的支持。萨州家的根据地位于萨摩国北部,而支持萨州家的宗家家臣们则在萨摩国南部起兵,使得萨摩国陷入内乱之中。
幸而,岛津贵久的老爹岛津忠良是个十分杰出的武士,相州家的地盘在萨摩国南部,与萨州家的地盘之间还隔着许多国众。岛津忠良先是拉拢了这些国众,作为相州家与萨州家之间的缓冲地带,避免直接与萨州家发生冲突。另外,宗家家臣拥戴岛津实久为家督后,原家督岛津忠兼的地位变得十分尴尬,岛津忠良便向其伸出橄榄枝,拉拢岛津忠兼,也拉拢了宗家内支持岛津忠兼的家臣们。
天文五年(1536年),岛津忠良、岛津贵久父子对岛津实久方发起反击,他们先是夺回了伊集院城,而后又在天文七年时夺取了岛津实久在萨摩国南部的据点加世田城。在此期间,岛津忠良将萨摩国南部的宗家家臣团进行再编,将这些国众编入了相州家的麾下。到了天文八年(1539年)时,岛津忠良父子在谷山·紫原合战中大胜岛津实久,相州家与萨州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开始逆转,部分国众开始抛弃岛津实久,转投至相州家麾下。
大约在天文十一年(1542年)、十二年(1543年)左右,被岛津忠良父子架空的岛津忠兼逃出萨摩国,前往母亲的娘家丰后国的大友家避难,占据岛津家嫡流之位的岛津奥州家实质上宣告灭亡。此后,相州家出身的岛津贵久在父亲的支持下继承宗家,还在鹿儿岛修筑了内城作为宗家的新据点,除了萨州家以外,岛津家的庶流以及家臣们纷纷承认岛津贵久的宗家地位,岛津家也开始走上了战国大名之路。
在岛津忠良、岛津贵久父子统一萨摩国的期间,岛津贵久的四个儿子相继出生:长子岛津义久出生于天文二年,次子岛津义弘出生于天文四年,三子岛津岁久出生于天文六年,四子岛津家久则出生于天文十六年。其中岛津义久、岛津义弘、岛津岁久为同胞兄弟,岛津家久则是他们的异母弟弟。不得不说,岛津忠良、岛津贵久的基因是真的好,岛津四兄弟个顶个都是杰出的武士,据说岛津忠良曾经这么评价过自己的四个孙子:“岛津义久具有三州总大将的才德,岛津义弘骁勇雄武,岛津岁久足智多谋,岛津家久则擅长军法与战术。”
天文二十二年(1553年),萨州家的岛津实久去世,岛津贵久在萨摩国的地位已经无人能够撼动。不过,岛津家出任守护职的分国有萨摩国、大隅国、日向国三国,此时岛津贵久手上仅剩下一个尚不完整的萨摩国,为了恢复岛津家的旧领,岛津贵久在次年对大隅国发起军事行动。
岛津贵久出兵的理由是岛津家一方的加治木城遭到大隅国国众蒲生家的攻击。为了救援加治木城,岛津军使了一招围魏救赵,直接出兵攻打蒲生家的另一处支城岩剑城,这一战亦是岛津义久、岛津义弘、岛津岁久三兄弟的初阵。虽然浦生家为首的敌人只是大隅国的部分国众而已,但是岛津家侵攻大隅国的战争却进行得异常艰难,岛津义弘、岛津岁久均在战争中负伤,岛津贵久本人也差点丧命。幸而持续了三年的战争之后,岛津家相继攻取了蒲生家的支城群,将蒲生家驱逐出了西大隅,恢复了岛津家在当地的统治。
永禄三年(1560年),这一年东海道尾张国的战国大名织田信长在桶狭间讨取了有着“东海道第一武士”之称的今川义元,而岛津家也在这一年陷入苦战。此时岛津家的庶流岛津丰州家在日向国与新崛起的国众伊东家对峙,伊东家背后有着大隅国的豪强肝付家的支持,实力非常强大,因而岛津贵久派遣最善战的次子岛津义弘率军前往日向国支援丰州家。次年,岛津家在侵攻大隅国之际被肝付家击败,岛津贵久的弟弟岛津忠将战死,为了挽回大隅国的败局,岛津贵久唤回了次子岛津义弘,命其与三子岛津岁久一同加入大隅国的战争中。在岛津义弘、岁久兄弟的努力下,岛津军一举攻陷了肝付氏的重要据点横川城,扭转了岛津家在大隅国的败势。
永禄九年(1566年),岛津贵久宣布隐居,将家督之位传给儿子岛津义久,随后,岛津义久便在弟弟们的支持下发起对日向国,萨摩国北部的战争。此时岛津家在萨摩国北部的敌人是当地的国众菱刈氏,菱刈氏有着肥后国相良家的支持,实力不容小觑,岛津军先是突然对菱刈氏的支城马越城发起攻击,随后又以马越城为据点,不断地对菱刈氏的领地发起攻击,终在永禄十二年(1569年)时攻陷菱刈氏的本城大口城,正式统一了萨摩国。
岛津家的中兴之主岛津忠良在岛津家统一萨摩国的前一年(永禄十一年)去世,前家督岛津贵久则在元龟二年(1571年)也病逝。趁着岛津家的两大支柱去世的机会,肝付家、伊东家组成联军,对岛津家的地盘发起侵攻,首当其冲的,便是岛津义弘的居城加久藤城。此时岛津义弘并不在城内,守军仅有五十人而已,按理来说兵微将寡的加久藤城几乎是唾手可得。可是让肝付家、伊东家没想到的是,留守城池的岛津义弘的老婆实窗夫人也是个猛人,在她的带领下,伊东家派出的三千军势愣是没能攻下城池,反倒在木崎原被赶回的岛津义弘奇袭,自主将伊东加贺守(伊东家家督伊东义祐的弟弟)以下数百人战死。
木崎原合战以后,伊东、肝付联军士气大跌,岛津义久便趁机派出军队出兵大隅国,最终收服了大隅国的豪强肝付家。此后在天正五年(1577年)时,伊东家家督伊东义祐也被逐出日向国,流亡丰后大友家,历经岛津忠良、岛津贵久、岛津义久三代人的努力,岛津家才重新将萨摩国、大隅国与日向国掌握在自己手中。然而,在达成“三州统一”之后,一个远远比曾经的萨州家、肝付家、伊东家更加强大的对手,很快就出现在了岛津家的面前,那么岛津四兄弟又会如何打开困局呢?
制霸九州岛
在岛津家统一萨摩、日向、大隅三国之时,九州岛的北部有着一个强大的势力,此即以丰后国为根据地的丰后大友氏。大友氏自镰仓时代以来就扎根在九州岛,到了战国时代时,第二十代家督大友义鉴取得了丰后、丰前、筑后、肥后四国守护职,其子大友宗麟更是破天荒地取得了“九州探题”的职役,还收服了肥前国的龙造寺家势力遍布北九州六国。
岛津家在萨摩国挣扎时,大友家本来其实也想插一手的,可是这时候的大友家正忙于与西国地区的毛利家争夺北九州霸权,因而没有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九州岛南部和西部,这使得岛津家、龙造寺家两个家族得到了许多发展的空间。
永禄十二年(1569年),由于龙造寺家的独立倾向越来越强,大友宗麟决定扶持龙造寺家的旧主少弐家回归肥前国。另外一边,龙造寺家家督龙造寺隆信很干脆地掀起反旗,与毛利家结盟,一东一西夹击大友家。次年(元龟元年),大友宗麟率领六万大军出阵肥前国,攻打龙造寺隆信的居城佐嘉城,虽然龙造寺隆信麾下仅有五千人,但是在其出色的指挥下,大友军根本无法攻陷城池,最终考虑到毛利家威胁的大友宗麟不得不撤军回国,实际上宣告大友家已经对龙造寺家的独立无可奈何了。
在此期间,日向国的豪强伊东义祐被日益崛起的岛津家给逐出了日向国,岛津家的势力离大友家的领地越来越近,统一三州的岛津家也逐渐成为大友宗麟的头号敌人。
天正六年(1578年)七月,伊东家旧臣长仓祐政等在日向国石城举兵,随后岛津家派遣岛津忠长、伊集院忠栋攻打石城。为了救援石城,大友宗麟召集了五万军势,以拥戴伊东义祐返回旧领为名发兵日向国。
另外一边,岛津义久也认识到这将是决定岛津家命运的一战,便也倾全领之力迎战大友军。九月十一日,岛津义久亲自从内城出阵,在两日后进入日向国的野尻城,随后向石城派遣援军,石城守将长仓祐政在同月二十九日弹尽粮绝后开城投降。在此期间,大友军已于九月二十六日渡过了耳川,于十月二十五日包围了岛津家的前线据点新纳院高城。
由于大友军的来袭,岛津家领内许多对岛津家面服心不服的国众也纷纷起兵作乱,岛津义久不得不派遣弟弟岛津岁久、岛津义弘分别进入大隅国、日向国。除此以外,岛津义久派遣密探潜入新纳院高城,向笼城的弟弟岛津家久确认战况。岛津家久表示虽然新纳院高城在短时间内不会落城,但是城内的火药与食盐等严重不足,希望能够尽早决战。
十一月十一日,岛津军的前锋在岛津义弘的率领下向大友军的川原阵地进军,岛津军先是攻陷了松山的大友军阵地,见此状况,川原阵地的大友军主将便秘密与岛津军议和停战,使得岛津义弘得以在小丸川北岸、新纳院高城城下着阵过夜。同日,岛津义久率领的岛津军本队也进入根白坂,准备接应岛津义弘。
次日凌晨,大友军突然对小丸川北岸的岛津义弘军发起攻击,岛津军猝不及防瞬间战死数员大将败退至南岸,大友军也紧随其后渡过小丸川追击岛津军。不过,大友军轻敌冒进,却将屁股暴露给了北岸的新纳院高城的守军。很快的,岛津义弘、岛津岁久以及新纳院高城的岛津家久都加入了战斗,随后根白坂的岛津义久也率军来援,大友军在岛津军的强劲攻势下败退,许多人落入小丸川内溺死。在岛津军的追击战中,朝着耳川溃败的大友军战死三千余,大友家的许多重臣也都在这一战中死去,使得元气大伤的大友家从此开始走起了下坡路。
另外一边,龙造寺隆信在耳川合战的同一年统一了肥前国,趁着大友家与岛津家交战、无暇他顾的机会,龙造寺家在北九州大肆扩张。至天正八年为止,龙造寺家的势力已经扩张至筑前、筑后、肥后、丰前等地,大友家的势力大为衰退,九州岛出现了大友家、龙造寺家、岛津家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龙造寺家向肥后国扩张的同时,岛津家也在向同一地点扩张,随着两家的国境越来越近,龙造寺家与岛津家之间的战争也无法避免。不过,岛津家与龙造寺家的冲突却并非发生在肥后国,而是发生在并不接壤、与萨摩国隔海相望的肥前国。
天正十二年(1584年),由于肥前国岛原半岛的豪强有马家投入岛津家麾下,龙造寺隆信亲自率领大军讨伐有马家,岛津义久得知此事之后,也派遣弟弟岛津家久率军渡海前往肥前国支援。这一次“冲田畷合战”与“耳川合战”时相同,岛津军的兵力均处于劣势,加上有马军一共只有七千人,而龙造寺隆信的军势则有五万七千人,其中能够投入战斗的战斗员有两万五千人(其余为后勤)。大概是近几年过于顺风顺水的缘故,龙造寺隆信对岛津军有些轻视,没把年轻的岛津家久放在眼里。
三月二十四日,龙造寺军对岛津军发起攻击,值得一提的是,龙造寺军的前锋是五百名铁炮足轻,在五百支铁炮齐射之后,持长枪的步卒便对岛津军阵地发起突击,反观岛津军这边,岛津军的火器非常稀少,导致岛津家久无法抵御龙造寺军的攻击。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岛津家久来到阵地前线鼓励士兵们,表示背后就是大海,岛津军退无可退,要是不想去海底两万里的话,就以必死的决心与敌军作战,绝不给萨摩人丢脸。
尽管岛津家久的演说激励了士气,但是人数过少的岛津军依旧在战场上处于劣势,在这个时候,龙造寺隆信却给了岛津军一个机会——龙造寺军的本阵太靠近前线了,而且龙造寺隆信是个大胖子,为了舒服一些,竟然下马坐在轿子里进军。在岛津家久的演说之后,岛津军的一名武将川上忠坚率领着麾下军势朝着龙造寺军猛突,结果打着打着竟然钻进了龙造寺隆信的本阵之中。和当年的今川义元一样,龙造寺隆信还以为是本阵的小兵吵架,在轿子内大声斥责士兵们,结果轿夫们被岛津军一阵乱冲四下逃散,丢下轿子里的龙造寺隆信等死。
虽然现如今有龙造寺隆信的辞世句“红炉上的一点雪”流传,但是实际上龙造寺隆信在死前并没有这么禅意,而是在念叨了几句“南无阿弥陀佛”后被川上忠坚杀死。龙造寺隆信死后,称霸西九州不过数年的龙造寺家盛极而衰,龙造寺隆信之子龙造寺政家资质平平,不敢与岛津家对抗,便向岛津家投降。
由于龙造寺家臣服,原本属于龙造寺家的地盘全部被岛津家占领,岛津义久派遣岛津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日向国侵入大友家的根据地丰后国,另一路则由肥后国、肥前国、筑前国、筑后国迂回包抄,试图统一九州岛。好在大友家的雄主大友宗麟尚在人世,他一边亲自防守日向国与丰后国的边境,一边派遣重臣立花道雪侵入筑后国,向岛津军发起反击,在立花道雪的凌厉攻势下,大友家一时间夺回了战场的主动权。然而,天正十三年(1585年)九月,倍受大友宗麟器重的立花道雪病逝,岛津军趁机重新对大友家发起攻击,不过在立花道雪的婿养子立花宗茂以及立花宗茂的亲爹高桥绍运的努力下,大友家暂时阻挡住了岛津军的攻击。
只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此时的大友家已经无力抵抗岛津家的攻击了,为了挽救大友家,大友宗麟不得不在天正十四年(1586年)时亲自上洛,觐见称霸京畿的羽柴秀吉,向其邀请援军。
九州征伐
岛津家虽然地处偏远的萨摩国,但是作为一方霸主,岛津家也和战国时代的其他家族一样,时时刻刻关注着京畿的局势,并且对新晋崛起的织田信长、羽柴秀吉有着一定的认识。
早在天正九年(1581年)时,织田家尚且与毛利家处于战争状态之下。当时经历耳川合战的惨败后,丰后的大友家已经早早地做了织田信长的舔狗,所以在大友宗麟的请求下,织田信长写信给岛津义久,表示织田家将在来年征讨毛利家,命令岛津家立即与大友家停战,到时组成联军配合织田家,从西部侵入毛利家的领地。
岛津义久也算是比较识趣,他在回信中不仅满口答应了信长的要求,还尊敬地称呼织田信长为“上样”,以示岛津家的臣服之意。可是,次年的本能寺之变,却让岛津家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巨大转变,和北条家一样,岛津家认为失去织田信长、织田信忠父子的织田家已经四分五裂,因而又继续了原先预定的统一九州岛的计划。
在此期间,织田信长的家臣羽柴秀吉成为了信长的继承者,他在内斗中相继击败了柴田胜家、织田信雄、德川家康等织田家的残党,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武家关白”政权,也就是羽柴政权。在天正十三年(1585年)时,羽柴秀吉一边与德川家康对战,一边派遣弟弟羽柴秀长、外甥羽柴秀次率领偏师征讨四国的长宗我部元亲。彼时长宗我部元亲已经几乎统一了四国岛,但是这位四国霸主,在羽柴军风卷残云般的侵攻下也仅仅坚挺了一个月而已,最终以保有土佐国一国为条件臣服于羽柴家。
对羽柴秀吉来说,岛津家只不过是另一个长宗我部家而已。所以在天正十四年(1586年)陷入窘境的大友宗麟上洛请求秀吉派出援军时,秀吉非常自信地告诉大友宗麟,自己已经向岛津家下达了“总无事令”的命令,请大友家放心。
岛津家的家臣们非常瞧不起秀吉,当初的织田信长好歹自称是平家小松殿平重盛的后裔,可是现在的羽柴秀吉不过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平民出身的家伙,这样的人能够窃据关白之位纯粹就是暴发户而已,长久不了。不过,岛津义久作为岛津家的家督,对当下的局势却有着相当冷静与准确的判断,但是他依旧决定,要延续岛津家统一九州的既定战略。这并不是岛津家不自量力,而是岛津义久想通过统一九州岛来给羽柴秀吉施加压力,为将来岛津家与羽柴家和谈时增加筹码,不至于像长宗我部元亲那样被揍回只剩土佐一国。
于是,在大友宗麟上洛的同年七月,岛津家无视了羽柴秀吉的停战命令,分别对筑前国、丰后国发起攻击。阻挡在岛津家面前的,是大友家重臣高桥绍运防守的岩屋城。
七月十四日,人数约达到五万人的岛津军包围了岩屋城,此时城内的守军仅有八百人。二十三日,岛津军逮捕了一名试图潜入岩屋城的密探,从中搜出了毛利家给高桥绍运的书信,毛利家在信中表示毛利军不日就将渡过海峡驰援大友家,希望高桥绍运能够固守待援。这封书信让岛津军意识到羽柴秀吉派出的军势已经离九州不远了,因而岛津义久最终决定强攻岩屋城,在羽柴军到来以前夺下此城。
守将高桥绍运早已做好战死的准备,在岛津军包围岩屋城之前,高桥绍运就给防御第二道防线立花城的儿子立花宗茂送去书信,表示岩屋城最少也能抗住岛津军十几天。待岩屋城陷落后,希望立花宗茂防御的立花城也能够坚持二十天,守住丰后国的大门,守住大友家最后的希望,等待羽柴秀吉的援军。因为高桥绍运的决心,许多本在后方的大友家武士主动要求进入岩屋城协防,极大地刺激了城内守军的士气。在这样的情况下,岛津军决定强攻岩屋城,自然是没有什么好果子吃的。
七月二十七日,经过数日强攻后岛津军终于攻陷了岩屋城的本丸,高桥绍运也在抵抗一番之后,退入了本丸的橹中自尽。但是为了攻取岩屋城,岛津军付出了伤亡四千五百人的代价,也正是因为高桥绍运的坚守,岛津军最终放弃了一口气征服丰后国的计划。
不过,此时的大友家在岛津家的侵攻下,仅剩下有毛利军支援的筑前国北部以及围绕本城府内馆的丰后国的一小部分,九州岛其余的地盘以及丰后国大部都已经落入了岛津家的手中,眼瞅着是活不到新年了。为了救援大友家,羽柴秀吉派遣长宗我部元亲、十河存保等四国大名率军出阵,以家臣仙石秀久为军监,组成了一支约六千人的羽柴军在九月十二日登陆丰后国,进入府内馆防御。不过,此时防守府内馆的大友家家督大友义统是个无能之辈,十河存保出身的阿波三好家与土佐长宗我部家又长年是敌对关系,面和心不和,再加上军监仙石秀久是个小肚鸡肠的铁废物,最终导致羽柴军在九州的初战失利。
十二月七日,岛津家久率军包围了大友家的鹤贺城,对此仙石秀久表示应该立即出阵迎战,救援鹤贺城,但是长宗我部元亲却认为应该遵守羽柴秀吉的命令,坚守府内馆等待援军。可是,仙石秀久的身份是秀吉派来的军监,通俗点说就是钦差,其说话的重量也比长宗我部家这样的外样大名要重许多,所以在仙石秀久的坚持下,长宗我部元亲只好率军出阵。
十二月十一日,羽柴军抵达户次川西部的镜城,得知羽柴军出阵的岛津家久立即撤除了对鹤贺城的包围,退至南面的坂原山布阵。见岛津军后撤,仙石秀久显得非常不屑,表示敌人的举动已经表明了他们惧怕羽柴军的威名,准备渡河作战。而长宗我部元亲则再一次跳出来表示反对,认为应该先等待其余援军到达后再与岛津军交战。
长宗我部元亲的保守观点,让仙石秀久觉得此人也是个废物,难怪在四国岛只坚持了一个月,所以在十二月十二日凌晨时,仙石秀久没有通知元亲,擅自率军渡过了户次川。长宗我部元亲得知仙石秀久出兵以后大怒不已,但是又有些无可奈何,若眼睁睁地看着钦差大人去送死什么也不做的话,将来必然会被羽柴秀吉追责。因此,长宗我部元亲也只好率领长宗我部军渡河追赶仙石秀久的部队。
到了这天的傍晚时分,仙石秀久的军势突然遭遇了岛津军的反扑,仙石军几乎是一触即溃,仙石秀久见状一边大喊羽柴军永不团灭一边立即抛下军队骑着马就逃走了。长宗我部元亲在一番激战之后也率军退却,但是其子长宗我部信亲和十河存保则没有这么幸运了,二人在岛津军的重重包围下战至了最后一兵一卒,全员玉碎。此后,鹤贺城也落入了岛津军的手中。
“鬼石曼子”的诞生
户次川合战之后,岛津家取得大胜,使得大友家被迫放弃了根据地府内馆。另外一方面,羽柴秀吉得知派往丰后国的羽柴军战败以后,立即决定投入更大规模的军势出阵九州。
三月时,羽柴军的前锋羽柴秀长登陆丰前国。羽柴秀长与仙石秀久不同,他早年和哥哥一样侍奉织田信长,参加过许多合战,作战经验和能力在羽柴家内均算得上是高手,岛津家自知不敌秀长,便决定暂且撤出北九州。在岛津军撤退之际,许多降服的北九州国众也纷纷起兵响应羽柴家,例如前两年臣服的龙造寺政家,此时就与羽柴家内通,派兵追击岛津军。
三月末,兵力达十万人的羽柴秀长横扫北九州,随后进军日向国,其军势后还有羽柴秀吉的本队,总数共十八万人。四月十七日,不甘心被羽柴军追击的岛津义弘、岛津家久等人率军在日向国的根白坂阻击羽柴军,岛津军凭借着数千挺铁炮死守阵地,但是由于羽柴军人数优势过大,岛津军最终还是损失惨重,被迫撤退。
岛津家的家督岛津义久算是见识到地方霸主与天下人的实力差距了,他派遣笔头家老伊集院忠栋前往羽柴秀长阵中洽谈投降,随后又在五月三日亲自觐见秀吉表示臣服。在递交人质之后,羽柴秀吉表示会安堵岛津家萨摩一国的领地。
不过,岛津义久投降之后,岛津家的根据地萨摩、日向、大隅还有许多国众笼城死守,岛津义弘、岛津岁久、岛津家久也都在自己的居城笼城。岛津兄弟此举并非是想违抗到底,而是希望通过抵抗的方式,来让秀吉做出更多的让步。秀吉原本想将大隅国赐给失去儿子的长宗我部元亲,将日向国赐给大友宗麟,然而恰好在五月二十三日时大友宗麟病逝,于是秀吉便决定改变原定计划,将大隅国赐给岛津义弘,次年秀吉又将日向国赐给义弘,基本上恢复了岛津家对三国的统治。
令人意外的是,岛津四兄弟的四分五裂,正是从臣服羽柴家开始。六月五日,岛津家久在居城佐土原城突然死去,通说中都说岛津家久是在五月末与羽柴秀长一同前往野尻城时,被羽柴秀长毒杀,然而实际上根据当时的书信来看,岛津家久在前往野尻城以前就已经病重,返回了佐土原城。不过,当时的日本各处都流传着羽柴秀长畏惧岛津家久的能力而将其毒杀的传言,连传教士弗洛伊斯以及明朝人都听闻过此事,所以这件事未必就是空穴来风。
天正二十年(1592年),在羽柴秀吉派出军队侵略朝鲜之际,岛津家爆发了反抗出兵他国的“梅北一揆”,这次一揆虽然迅速就被镇压,但是由于岛津岁久的一些家臣加入了一揆众中,导致羽柴秀吉最终下令处死岛津岁久。在岛津四兄弟之中,岛津义久与岛津岁久的关系最为要好,岛津岁久不愿意让哥哥触怒秀吉,便在托付后事之后自尽而死。
除了岛津家久、岛津岁久的不得善终外,仅存的岛津义久、岛津义弘兄弟也因为对羽柴家的态度不同,关系变得微妙起来。岛津义久看不惯岛津义弘在臣服羽柴家后变成秀吉的舔狗,而岛津义弘则认为自己不断地舔秀吉,率领超出此时岛津家能够承担军役人数以上的军队出征朝鲜,这是在强化岛津家在羽柴家的大名地位。因为这个缘故,岛津义久开始疏远在统一九州时被确立为家督继承人的岛津义弘,表示会越过弟弟将家督之位传给侄子岛津久保(岛津义弘长子),不过由于久保在出兵朝鲜途中病死,岛津义久最终将家督传给了岛津义弘的次子岛津忠恒。而岛津义弘直到在哥哥死后五年,才敢偷偷以岛津家十七代家督自居,这也是为什么如今的岛津家系图都会将岛津义弘当做家督的缘故,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天正二十年(1592年,文禄元年),岛津义弘率军出阵朝鲜,由于经历九州征伐以后岛津家财政陷入困境,根本无力支持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导致岛津义弘筹备齐兵粮和人马以后在五月三日时才在釜山登陆。此时的小西行长、加藤清正等人早已一路势如破竹,攻陷了朝鲜的首都汉城,因而岛津义弘的这次出阵也被耻笑为“日本第一迟阵”。讽刺的是,在这次被称为文禄之役与庆长之役的侵略战争中,原本想在秀吉表现一番的岛津义弘,直到秀吉死后方才得到表现的机会。
庆长三年(1598年)八月,一意孤行侵略朝鲜的羽柴秀吉终于病逝。在羽柴秀吉死前日军已经陷入了战争的泥潭之中,大名们普遍产生了厌战的情绪,但是秀吉却坚持要在朝鲜作战,甚至准备在次年还要大举增兵朝鲜。想必秀吉留下的后手,便是德川家康、前田利家等尚未踏足朝鲜的大名了,好在这一切都随着秀吉的病逝而没有发生。在秀吉去世的同月,明朝、朝鲜在汉城集结了超过十万人的大军,准备对当时负隅顽抗的日军发起总攻,将他们赶下海去,联军的攻击目标之一,便有岛津义弘防守的泗川新城。
泗川位于朝鲜半岛南岸,朝鲜原本在此处就有一座泗川城,但是岛津义弘为了强化防御,在泗川城附近修筑了一座日式城堡,因而朝鲜的泗川城被称为泗川旧城,日本新修的则被称为泗川新城。
八月二十五日,德川家康等人派出使者通知在朝大名撤军,不过使者隐瞒了秀吉已死的消息,只是提到秀吉病重,急招大名们回国。联军方面也洞察到了日军的动向,于是在九月十八日时,联军中路军在明朝大将董一元的率领下占领了被岛津家放弃的晋州城,而后又继续朝着泗川进军。为了对抗来袭的联军,岛津义弘决定集结仅有的兵力死守泗川新城。
此时的岛津军尚未集结,若董一元大胆率军进军的话,或许能够取得前所未有的战果也说不定。然而董一元却没有名将的魄力,他时刻担心着其他几路联军会被日军击败,因而故意慢吞吞进军,直到九月二十九日才抵达泗川旧城,给岛津军留下了充足的集结时间。不仅如此,人数达三万余的联军在攻打仅有数百人防守的泗川旧城时竟然被岛津军给打得十分狼狈,连参将李宁、游击卢德功都在攻城时中弹而死,最终还让守将川上忠实逃出生天。
不过,虽然联军遇上了点小挫折,但是联军还是靠着人数优势夺取了泗川旧城,于十月一日包围了岛津义弘防守的泗川新城。泗川新城内的岛津义弘麾下的军势仅有七千人左右,此时日本在朝鲜南部的诸城也都遭到了联军的攻击,无力分兵前来救援,岛津义弘的泗川新城已是一座孤城。
面对这样的局势,联军也不着急攻城,而是拉来了许多大炮,对着泗川新城一阵猛轰,岛津军虽然有许多铁炮,但是射程和大炮相差甚远,也只能龟缩在城内挨揍。就在这个时候,泗川新城下的联军阵地却突然发生了聚变——联军的炮兵阵地突然炸了。根据朝鲜方面的记载,联军的炮兵阵地之所以爆炸,是因为岛津家派出死士冒死潜入阵中引起的,但是岛津义弘这么大的功绩在日本方面却不见于记载,因而所谓遇袭爆炸,应该只是联军的托辞而已。
总之,联军的炮兵意外地在前线阵地引发了连环爆炸事故,而后方联军部队不明就里,以为是岛津家拿出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吓得立马抛弃了前军后撤。前军感到背后凉飕飕的,一见后军消失,便也糊里糊涂地跟着逃了起来,原本占尽优势的联军瞬间成为了溃军。
岛津军见到城下的联军突然开始逃跑以后,便也立即出城追击,取得了日本方面声称的“泗川大捷”。这一仗明、朝联军输得莫名其妙,岛津义弘也赢得莫名其妙,战后岛津家的首实检更是出现了杀敌三万余的记录。不过,根据朝鲜方面的记载,明军在泗川之战中阵亡人数大约为七千余,加上朝鲜军的死亡人数,也达不到三万这个数字。至于岛津军的士兵们为什么会取得这么多的首级,只能说是苦了朝鲜的老百姓们了,在联军逃跑以后,那些帮助过联军的朝鲜村落、城镇都遭到了日军的屠杀报复,这些平民百姓的首级也都被士兵们当做是“敌军首级”给送到阵中。
岛津家与关原合战
庆长三年(1598年)十一月十七日,为了救援被明军围困的小西行长,岛津义弘、立花宗茂等突围成功的日军将领决定重返顺天城。次日未明,日军与明朝、朝鲜水军相遇,两军随即展开激战,日军的骁勇善战超出了明·朝联军的意料,最终这次“露梁海战”以日军的胜利而告终。
在三国的史料中,对“露梁海战”的记载争议颇多,例如朝鲜方记载俘虏日军战船百余艘,摧毁两百艘,斩获日军首级五百余,俘虏一百八十余,溺死者无数,而日本方面的记载中,作为主力作战的岛津家战死人数不过数十人而已。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我认为日方的记载应当是较明朝、朝鲜方的记载可信的,因为在“露梁海战”中,日军将领无一阵亡,而明·朝联军却战死了明军副将邓子龙、朝鲜军主将李舜臣这样的大将,连主帅陈璘都一度陷入日军的包围之中。
若不论伤亡,只谈胜败的话,有些人认为日军落荒而逃,所以应当是明·朝方面取得胜利,这实际上也是不对的。岛津义弘、立花宗茂等人在“露梁海战”时的作战目标本来就是营救小西行长撤退,而不是与明·朝联军对战,所以从结果来看,明·朝联军没能成功阻止日军撤军,而日军却顺利救出了被困的小西行长,因此此战应当是日军获胜。承认失败并没有什么可耻的,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才是关键。
说回岛津家这边,从朝鲜战场回国之后的岛津家并不太平。庆长四年(1599年)三月九日,岛津义弘之子岛津忠恒(家督)将笔头家老伊集院忠栋招致伏见城内的岛津家府邸内,随后将其杀害。伊集院忠栋是岛津家统一九州时就非常活跃的家臣,在九州征伐以后又亲自上洛面见羽柴秀吉,为岛津家的存续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岛津忠恒杀害伊集院忠栋的原因不明,大概是因为岛津忠恒在朝鲜时后勤不济,因而认为伊集院忠栋没有尽心尽力的原因吧。伊集院忠栋死后,伊集院忠栋的嫡子伊集院忠真在领地内掀起叛乱,岛津忠恒也获得许可返回九州镇压内乱,这场“庄内之乱”最终在德川家康的介入下以和谈而告终。
庆长五年(1600年),岛津家再一次遇上了难题。由于在羽柴秀吉死后,德川家康在羽柴政权内独断专行,政治野心展露无疑,引起了其他大名的反扑。羽柴政权中的“五大老”(正式称谓应为“五奉行”,被惯称为“五奉行”的石田三成等人的正式称谓实为“五年寄”)之一上杉景胜自前一年返回会津领地后,便在领内加固城池、招兵买马,同时还拒绝了德川家康提出的上洛要求。为此,德川家康最终以羽柴政权为大义名分,召集了大名们组成联军,准备出征会津讨伐上杉家。
六月十六日,德川家康率领联军从大坂城出发,为了守备空虚的后方,德川家康邀请岛津义弘率军进入伏见城协防。在德川家康东进以后,毛利辉元、石田三成等人突然举兵,宣布了德川家康的罪行,决定天下大势的关原合战爆发。
根据通说,由于石田三成等人的动向不稳,因此在岛津义弘请求进入伏见城时被守将鸟居元忠拒绝,导致岛津义弘一怒之下加入了毛利辉元为首的西军,实际上这件事很可能并非如此。江户时代岛津家自言石田三成在七月二日至十七日曾多次派遣使者劝诱岛津义弘加入西军,但是都被岛津义弘给拒绝。然而,事实上岛津义弘在七月十四日就曾派遣使者返回萨摩,表示京畿局势混乱请求援军,甚至还与上杉景胜互通书信,从岛津义弘的表现来看,他一点也不像是被迫加入西军的。
实际上,我们现在之所以会误以为岛津义弘被迫加入西军,其实都是被影视剧与游戏这些艺术作品给误导的。在这些艺术作品之中,西军主导者这个位置经常落到了石田三成的手中,所以让我们产生了错觉。实际上,关原合战时西军的主将乃是毛利辉元而不是石田三成,岛津家与毛利家在战国时代本来就是共同对付大友家的盟友,因此岛津义弘加入毛利家的一方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令岛津义弘没有想到的是,西军与东军的战争,仅仅在一天之内便在美浓国的关原决出了胜负。
现如今对关原合战过程的记载大都出自后世的创作,现如今我们看到的关原合战布阵图也是后世人们在军记物基础上想象绘制的,更别提那个非常有名的德国教官断言“西军必胜”的逸话了。那么,真实的关原合战究竟如何呢?
根据吉川广家的回忆,九月十四日夜里,石田三成得知德川家康率领的东军已经抵达距离大垣城不远处的冈山后,担心大谷吉继的安危,便决定趁着夜色向关原转进。实际上,除了担心大谷吉继外,当时小早川秀秋的动向不明也是促使石田三成离开大垣城的契机之一,此外大垣城作为一座小城,难以容纳过多军势,并不利于西军防御。也就是说,关原并非像小说和电视剧中那样是石田三成事先找好的决战战场,石田三成率军前往关原实则是多方因素导致的无奈之举。
岛津义弘也随着西军大名们一同朝着关原进军,由于兵力不多,岛津义弘的布阵位置实则距离战场较远。与通说中激战了数个小时不同,历史上的关原合战其实在开战时刻就已经决定了胜负。根据岛津家家臣的回忆,当西军的大谷吉继与东军接战以后,布阵位置位于大谷军后方的小早川秀秋、胁坂安治等人便立即倒戈加入了东军,将孤军深入的大谷吉继围歼(并未发生德川家康炮击小早川秀秋之事),此时的宇喜多军也遭遇了东军福岛正则部的攻击,而石田三成则尚未做好迎战准备。
从上述的过程来看,关原合战其实并不是一场正面交战的战斗,而是一场猝不及防的遭遇战。西军为了救援身处关原的大谷吉继被迫朝着关原进军,结果在尚未做好迎战准备时便遭到了东军的袭击,大谷吉继部在东军的夹击之下全军覆没。随着大谷吉继的战死,东军便朝着石田三成猛扑过来,石田军无力抵挡东军的进攻,只能向后方的岛津军阵地溃退。
在此期间还发生过一个小插曲,当石田军遭到东军攻击以后,石田三成派遣使者八十岛助左卫门来到岛津丰久阵中求援。与通说中不同,岛津丰久军与岛津义弘军并不像电视剧中那样在一起,而是分开的两支部队,石田三成求援的对象其实是岛津丰久,而不是岛津义弘。由于八十岛助左卫门在丰久阵中未下马行礼,而是直接在马上向岛津丰久传令的缘故,让岛津军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而产生了冲突。此后,石田三成亲自来到岛津丰久阵中,请求岛津军进军,但是岛津丰久却拒绝了石田三成的请求。
岛津丰久为何在西军受到攻击时拒绝进军呢?这恐怕也是因为关原合战是一场遭遇战的缘故吧。身为主将的毛利辉元并不在战场,西军进军关原时又来去匆匆,没有事先商议,再加上石田三成在西军内部并无指挥岛津军的权限,岛津军若就这样被石田三成肆意使唤的话,对岛津家来说是一种莫大的侮辱。
石田三成离开后不久,石田军便全线溃败,朝着岛津丰久、岛津义弘的阵中溃逃。此时的岛津义弘还在阵中摇着扇子,连铠甲都没来得及穿上,得知石田军竟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溃败后也是一脸懵逼。为了防止己方军势被败军影响,岛津义弘下令对岛津军阵前出现的军势进行无差别射杀。
当东军杀近时,岛津丰久下令主动出击,与东军交战直至战死,岛津义弘则认为直接西逃迟早会被追上,便决定趁乱朝着伊势国撤退。岛津军撤退沿途不断地与东军相遇,人数稀少的岛津军并未像电视剧中那样一路冲到德川家康的本阵前,而是在几波冲击之后,以牺牲部分军势为代价掩护岛津义弘逃亡。
从关原返回萨摩国后,德川家康一度想要讨伐岛津家。但是由于刚刚经历关原合战这样的大战,为了稳定日本的局势,再加上多方势力的斡旋,政治重心摆在取代羽柴家的德川家康最终决定赦免岛津家,岛津家也得意在此后成为江户幕府的藩主,一直存续到幕末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