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帝王被“拔草”有怎样的意外发生 ——阻止三国鼎立的最后稻草(六)
公元220年,一代奸雄曹操的儿子曹丕做了父亲没做成的事。终于,东汉王朝还是被曹氏父子终结了国运。禅位大典过后,曹丕封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手下为度辽将军,将官们都觉得是实至名归。

要知道,汉朝强大的军事实力维系了北方边疆长期以来的稳定,在东汉末年频繁的战乱下,强如曹操也不可能每年都抽调大量军队与少数民族作战。而这位今日被封为度辽将军的人,他这一辈子可能都没有见过许都、洛阳、长安这样的帝国首府究竟多大、多繁华,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凭借天下九州中经济力量最弱的幽州的人力、物力资源守护了曹魏政权后方的稳定。这位不应该被历史几句话带过的出色将领,叫做阎柔。

这个人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对自身能力的定位十分准确。高官厚禄对他来说并非追求,而与北方少数民族打交道是自己的特长,这一点先后被盘踞北方的公孙瓒、袁绍、曹操等枭雄赏识。如此踏实肯干的“打工人”,少数民族部族与中原朝廷都对他非常好,但阎柔心中永远忘不了带自己走上这条路那个人,他的好被阎柔永远记住并一生践行。这个人也是个东汉的皇亲国戚,他就是刘虞。
在东汉末年,北方刘虞、南方刘表,两个人统领的幽州、荆州都是乱世中人人称好的乌托邦。似乎他们也都没有曹操、袁绍那样的野心,也未曾为了一己私利发动过大规模的战争。尤其是刘虞,每次兴兵几乎都是对手挑起。刘虞打仗,就像是为了春秋大义而出阵,应者云集,但乱世中的“善人”打起仗来真可谓是“未尝一胜”。
公元193年,刘虞兴十万兵马讨伐公孙瓒,出发前刘虞甚至将劝阻自己的部下程绪杀了,可见决心之大。可也就是这样的一位统帅,给手下了一道这样的命令:“不要多伤人,只杀公孙瓒一个就行了。”这就好比邯郸城外,白起告诉部下:“箭都往王宫射,但务必杀死赵王。”真是既没道理,也极其愚蠢。结果自然而然是可以预测的。公孙瓒仅仅用了数百勇士,用火攻的方式击败了刘虞,在今天北京的居庸关地区俘虏了他。悲剧性的是,恰好朝廷特使传来了要刘虞掌管东汉王朝北方六州事务的命令,逼得公孙瓒编造刘虞造反的谎言,并以此杀害了他。刘虞用自己的职业生涯告诉世人:好人真的在乱世活不了。

刘虞被杀,大出中央政府意料。公元193年,正是汉献帝的“相父”董卓被杀的第二年,这位皇帝正处在可以料理一些国家事务并从中展现自己能力的黄金时期。也许在刘协看来,刘虞是协助自己维护北方边疆稳定的最后稻草,以刘虞超高的人望也许能压住公孙瓒、袁绍以及还未势大的曹操等人,看来是指望不上了。
但更让汉献帝当时想不到的是,接下来短短的12年内,能帮助东汉王朝苟延残喘的“稻草”们被一一拔掉,到了公元215年他被迫封曹操为魏王,东汉王朝最后的一丝“稻草”居然就是自己。此时的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作为反抗的惩罚,曹操狠狠地惩罚了他,而他的儿子曹丕,继位后也没想过给他丝毫的怜悯。这东汉王朝最后的帝王,也就是阻止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最后的“稻草”,最后恐怕也难逃窝囊地被拔的命运。

这是《三国演义》后半部分被大部分人忽视的一场好戏。被忽视的主要原因一是三国精彩故事过于多了,二是不细看的话你会轻易认为这就是改朝换代的俗套故事,一点新意都没有。可是如果你将这名场面看作一部电视剧中的一集,你就不会这样想了。从主角到配角,全部都是历史大咖,就连跑龙套的人,都奉献了精彩的演技。故事的结局也向着众人完全想不到的方向发展了。
下面我们就看一下这个名场面,看看曹丕导演手段怎样个高明法儿,能逼得汉献帝毫无办法,只得禅位。我们刻意把不同的角色说出的话单独成段,让各位看个清楚:
却说华歆等一班文武,入见献帝。歆奏曰:“伏睹魏王,自登位以来,德布四方,仁及万物,越古超今,虽唐、虞无以过此。群臣会议,言汉祚已终,望陛下效尧、舜之道,以山川社稷,禅与魏王,上合天心,下合民意,则陛下安享清闲之福,祖宗幸甚!生灵幸甚!臣等议定,特来奏请。”
帝闻奏大惊,半晌无言,觑百官而哭曰:“朕想高祖提三尺剑,斩蛇起义,平秦灭楚,创造基业,世统相传,四百年矣。朕虽不才,初无过恶,安忍将祖宗大业,等闲弃了?汝百官再从公计议。”
华歆引李伏、许芝近前奏曰:“陛下若不信,可问此二人。”
李伏奏曰:“自魏王即位以来,麒麟降生,凤凰来仪,黄龙出现,嘉禾蔚生,甘露下降。此是上天示瑞,魏当代汉之象也。”
许芝又奏曰:“臣等职掌司天,夜观乾象,见炎汉气数已终,陛下帝垦隐匿不明;魏国乾象,极天际地,言之难尽。更兼上应图谶,其谶曰:鬼在边,委相连;当代汉,无可言。言在东,午在西;两日并光上下移。以此论之,陛下可早禅位。鬼在边,委相连,是魏字也;言在东,午在西,乃许字也;两日并光上下移,乃昌字也:此是魏在许昌应受汉禅也。愿陛下察之。”
帝曰:“祥瑞图谶,皆虚妄之事;奈何以虚妄之事,而遽欲朕舍祖宗之基业乎?”
王朗奏曰:“自古以来,有兴必有废,有盛必有衰,岂有不亡之国、不败之家乎?汉室相传四百余年,延至陛下,气数已尽,宜早退避,不可迟疑;迟则生变矣。”帝大哭,入后殿去了。百官哂笑而退。
次日,官僚又集于大殿,令宦官入请献帝。帝忧惧不敢出。
曹后曰:“百官请陛下设朝,陛下何故推阻?”
帝泣曰:“汝兄欲篡位,令百官相逼,朕故不出。”

曹后大怒曰:“吾兄奈何为此乱逆之事耶!”言未已,只见曹洪、曹休带剑而入,请帝出殿。
曹后大骂曰:“俱是汝等乱贼,希图富贵,共造逆谋!吾父功盖寰区,威震天下,然且不敢篡窃神器。今吾兄嗣位未几,辄思篡汉,皇天必不祚尔!”言罢,痛哭入宫。左右侍者皆歔欷流涕。
曹洪、曹休力请献帝出殿。帝被逼不过,只得更衣出前殿。
华歆奏曰:“陛下可依臣等昨日之议,免遭大祸。”
帝痛哭曰:“卿等皆食汉禄久矣;中间多有汉朝功臣子孙,何忍作此不臣之事?”
歆曰:“陛下若不从众议,恐旦夕萧墙祸起。非臣等不忠于陛下也。”
帝曰:“谁敢弑朕耶?”
歆厉声曰:“天下之人,皆知陛下无人君之福,以致四方大乱!若非魏王在朝,弑陛下者,何止一人?陛下尚不知恩报德,直欲令天下人共伐陛下耶?”
帝大惊,拂袖而起,王朗以目视华歆。歆纵步向前,扯住龙袍,变色而言曰:“许与不许,早发一言!”
帝战栗不能答,曹洪、曹休拔剑大呼曰:“符宝郎何在?”
祖弼应声出曰:“符宝郎在此!”
曹洪索要玉玺。祖弼叱曰:“玉玺乃天子之宝,安得擅索!”
洪喝令武士推出斩之。祖弼大骂不绝口而死。
帝颤栗不已。只见阶下披甲持戈数百余人,皆是魏兵。帝泣谓群臣曰:“朕愿将天下禅于魏王,幸留残喘,以终天年。”
贾诩曰:“魏王必不负陛下。陛下可急降诏,以安众心。”
帝只得令陈群草禅国之诏,令华歆赍捧诏玺,引百官直至魏王宫献纳。曹丕大喜。
在这名场面中,曹丕先用文官好生劝诱,告诉刘协“禅位”是他现在唯一的出路,这么做符合天象、符合民意、符合历史规律,对刘协自己后面的人生也是有着好处的。汉献帝哭着跑进了后宫,百官们纷纷嘲笑,也说明了刘协在朝中离心离德了。
接着,曹丕直接动了武,文官劝谏的言语也更加直接、粗暴,甚至动了手、动了兵器。最后直接抢了皇帝的玉玺。在将领的宝剑和曹魏兵哥哥们的威胁下,最终答应了禅位的事,并希望曹丕饶他小命一条,得到了深受曹丕重视的贾诩的抚慰。
这种文武并用的打法彻底击溃了汉献帝守护汉室江山最后的挣扎,当年曹操接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主张,一方面是实力不济,另一方面是外敌较多,只得拥立天子,成为正义角色,不断壮大着自己。汉献帝两次并不成功的政变恰到好处地打醒了曹魏政权的警惕心,也几乎删掉了汉献帝朋友圈里的全部好友,尤其是那些还有一些心思重振东汉江山的大臣,此时就像刚才那段《三国演义》故事中提到的那样“哂笑而退”。
后来,曹丕与曹魏官员们继续上演了一出“三辞帝位”的戏码,世人看起来,仿佛是汉献帝坚决禅让、曹丕辞而不受的桥段。但此时的刘协并没有胆量说:“既然你不要,那我就先不给了。”一而再、再而三地辞让,实际上是希望你多展示出自己的诚意,诚意足够了我曹丕才能接。这个戏一定要足,绝对不能让世人看出有我曹丕逼迫的样子。实际上,古代很多这样的重大事件背后,都充斥着残酷的权力斗争。百姓最终看到的庄严仪式前,胜者已擦干刀上血,用各种强硬手段达成目的。胜者为王,曹丕最终用绝对的实力,将东汉王朝终结在了自己手里。

在东汉王朝灭亡前,亡国之君没有善终的。如秦朝的子婴虽然有诛赵高、降刘邦的事迹但最终还是死在了后来者项羽手中;西汉的末代君主刘婴也因想复辟最后被王莽诛杀。刘协前失去了几乎所有的亲信,后失去了配偶,现在失去了皇位,可谓真是“惨惨惨”。三个“惨”接连在一起,换成普通人早已崩溃,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纵观自公元196年刘协来到许都至今,是曹操家族几乎夺走了刘协除了生命以外的所有,但是在曹魏政权篡汉前夕,也就是枭雄曹操人生最后的日子中,曹操也给了刘协一个日后证明是极其重要的补偿:曹操的三个女儿先后嫁给了他,尤其是长女曹节。在兄长曹丕手下威胁汉献帝交出玉玺,汉献帝噤若寒蝉的时候,这位女子给了自己的丈夫莫大的支持,她泣而喊道:“俱是汝等乱贼,希图富贵,共造逆谋!吾父功盖寰区,威震天下,然且不敢篡窃神器。今吾兄嗣位未几,辄思篡汉,皇天必不祚尔!”《三国演义》中记载的这段话中,曹节挤兑了自己的兄长不如父亲,篡位有违天道,是不会得到老天爷保佑的。虽然说是历史小说撰述,但这句话放在今天,更多是充满不甘意味的一句抱怨。其实兄长曹丕哪儿有那么傻,后来他用实际行动让汉献帝下诏、筑台,主动禅让帝位,尽力在舆论上制造出不是自己篡汉的事实;甚至在称帝之后,对自己的妹妹一家也没有加害,还允许刘协在山阳保有汉朝的一些仪服,这并不是他有人情味,而是把“孤家寡人”一词诠释极致了的刘协根本没有再次谋反的资本了。在曹丕看来,有妹妹曹节这样身为曹家的人,还能替你刘协说句话,连自己的哥哥都不向着,汉献帝就偷着乐去吧。曹节也用自己对丈夫的支持,彻底改变了山阳公刘协的后半生,让他走上的幸福的道路。

刘协所受封的山阳,在今天河南省焦作县。这个地方并不是穷乡僻壤,可在秦汉时期,百姓也没有过上太富裕的日子。饱受东汉末年战乱袭扰的山阳百姓,听到的改变了他们命运的好消息,就是这里即将来一位“山阳公”。直到今天,在巨野县居然能听到关于刘协的很多传说故事,可见山阳公刘协在这里深受百姓爱戴,自己的日子过得应该也是不错的。这一切都应该感谢曹节对丈夫的爱。
来到山阳,首先应医治心病。曹节鼓励丈夫不应该嫉恨曹魏政权,而是要念它的好。先后几次意图刺杀曹操,还能被曹操谅解、未被杀,还娶到了三个女儿,这就应当视作感激之心。不止如此,曹节还教育刘协的子孙,也要如此看待曹魏政权。

在山阳,刘协夫妇并没有选择过高高在上的日子,处处都显得非常亲民。曹节鼓励刘协脱下官服,换上布衣,深入民间,将过去在宫中学习的精湛医术,救死扶伤,拯救黎民百姓。就这样,刘协成为乡村医生,夫妇常到云台山一带采药,施医救民,被百姓誉为“龙凤医家”。遇有灾荒年景,曹节夫妇便下令减免赋税,和山阳百姓一起节衣缩食,共渡难关。刘协还在这里建立了山阳书院,让自己的子孙和当地百姓的孩子免费在这里就读,成就了一番佳话。公元234年,刘协在山阳安然去世,享年53岁。人生最后14载,他过得安详而幸福。
在他稳稳幸福着的14年中,刘协所在的这个国家发生着一些如曹节当年抱怨内容那样的潜在变化:曹丕称帝六年后便去世,一位权臣开始在朝中呼风唤雨,这个名为司马懿的官员,他的家族成为了曹氏家族最后的掘墓人。
天下也发生着一些小小的变化:曹丕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益州,所有刘协当年的政变小团体里唯一还活着的核心骨干刘备听到这个消息悲痛不已,自己复兴汉室的职业梦想遇到了空前的挫折。可能是由于曹魏政权过于用力地宣传新帝登基,没有刘协的太多消息,因此,刘备阵营错误地认为汉献帝已死,于是在诸葛亮等人的力劝下,公元221年刘备登基了。孙权在随后的一年也宣告称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可以说,只要刘协在帝位一天,曹刘孙三方都是不敢称帝称王的,因此,刘协虽无实权,在历史的驱动下,他成为了真正阻止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刘协去世30年后,他受封的山阳地区旁边的大城市洛阳迎来了一位他的后继者,被司马氏政权封为安乐公。他就是刘备的儿子刘禅,他在洛阳的日子可以用“乐不思蜀”来恰当地形容。在我们通篇看了关于刘协故事后,不禁都会吐槽一下刘禅:格局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