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学史第②弹!秦汉时期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

2020-09-11 09:26 作者:中传考研de核桃  | 我要投稿

第二弹来啦

今天给大家梳理第二编秦汉文学的重要文学家及文学作品!

1.《吕氏春秋》

吕不韦招集门客所著之书,他让宾客人人写下所闻,汇编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160篇,号称《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夕。这部作品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导的,在问世之后受到了秦人的排斥和打击。《吕氏春秋》 不是随意编写,而是有着严密的规划,按照天、地、人三个层次,互相照应,展开论述,体现道法自然之意。由于它包含了诸家学说,实为先秦学术理论之文献整合,梁启超称之为“类书之祖”。其书出于众手,各记所闻,所以《汉书·艺文志》将它列入杂家类,从此,儒家学者不再重视此书。因为内容过于繁杂,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这部书也很难归类。

2.李斯

李斯(约前284—前208),字通古,楚国上蔡人。李斯早年为郡小吏,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他对于稷下学风极为熟稔,与韩非是同门。作为西游秦国的楚人,令他成名的文章,是一篇《谏逐客书》。秦统一天下后,李斯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嬴政为皇帝,他本人被任为丞相,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他还主张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兵器,建议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等,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最终“东门黄犬”结局收尾。) 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汉乐府

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 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两汉时期,朝廷乐府机关会采撷、演唱一些新兴的俗乐歌辞,这些歌辞有的出于文人之手,也有的出于民间。乐府民歌是汉代音乐机构从民间采集的"俗乐",大都是劳动人民或下层士人的作品,是乐府诗中的精华。乐府民歌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和人民的感情。它代表了汉代诗歌的主要成就,魏晋以后的文人,大力模拟乐府诗,沿用古乐府旧题而写新诗。

4.《孔雀东南飞》

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是汉乐府发展的巅峰代表之作,后人将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并列为“乐府双璧”。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批判了焦母、刘兄等压迫者的冷酷无情。故事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这篇长诗语言明白,通俗易懂。《孔雀东南飞》是中国诗歌史 上第一篇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长篇叙事诗,明代王世贞称之为“长诗之圣”,它对后世叙事诗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5.《古诗十九首》

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它不是一时一地所作,作者也是多人,其内容多写夫妻朋友的离情别绪和下层文人怀才不遇、穷愁潦倒的各种忧愤之情。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钟嵘《诗品》卷上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对五言诗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6.汉赋

“赋”的含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最初“赋”是诵说的意思,不指文体。赋用作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关于赋的发展,简要地说,赋体以楚辞为滥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这就是说,赋在内容上既然要通过“体物”以“写志”,在艺术表现上就必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汉赋四大家)和枚乘。汉赋是一种文体名,代表了两汉文学发展的最高成就。

7.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韩城南,另说今山西河津),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最初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 记载了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 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 130 篇。《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之首, 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8.班固和《汉书》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儒客大家,和司马迁并“班马”。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汉书》是东汉辞赋家、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以西汉一朝为主,上起汉高祖元年,下终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在体制上,《汉书》体例上全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把“世家” 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凡100篇,共80余万言,新增加《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五行志》等。在内容上,《汉书》的史料十分丰富翔实,书中所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9.董仲舒和《春秋繁露》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哲学家,儒客大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所著的一部政治哲学论著。该书以阴阳、五行为骨架,以天人感应为核心,宣扬“性三品”的人 性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及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此书内容反映了作者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这种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与影响。

10.刘安和《淮南子》

刘安(前179年-前122年),沛郡丰县(今江苏徐州丰县)人,生于淮南(今安徽淮南)。西汉文学家、思想家,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作《内书》(即《淮南子》21卷),《外书》甚众。又有《中篇》8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20余万言。著《离骚传》,献之武帝。后因谋反案发而自杀。

《淮南子》是由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主持编撰的一部论文集,又名《淮南鸿烈》或《刘安子》。《淮南子》包罗万象,涉及的领域非常丰富,既有史料价值,又有文学价值,其中内篇论道,外篇杂说,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是无为与有为的结合,是经世致用之学。《淮南子》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闻名古今。

11.王充《论衡》

王充,东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宇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王充的著作今存《论衡》85篇。

《论衡》现存文章有85篇,核心理念是“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总的指导思想是“疾虚妄,求实诚”。所谓“实诚”,一方面是指作品所记之事要真实可靠,要如实反映现实生活的“实事”。另一方面,指作品中包含的道理必须是真理,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从而有助于人们分清真伪,明辨是非。简单来说,“实诚”就是“事”要实,“理”要真。《论衡》否认鬼神之存在,确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古代唯物主义体系, 在思想史上意义非凡,对魏晋时期的哲学家杨泉、南朝宋时的思想家何承天、南朝齐梁时的 无神论者范缜、唐朝时期的刘禹锡和柳宗元、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等,都曾产生深刻影响。


文学史第②弹!秦汉时期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