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据看虚拟形象——不可阻挡的虚拟浪潮
01虚拟偶像的过去
因日本偶像文化影响,同时依赖于媒体采集技术的发展,虚拟偶像的概念正式诞生。虚拟偶像始于1982,虚拟歌姬始于2004,虚拟主播始于2016,不可否认虚拟形象是一种全新的可能。它的发展展现着媒体技术的革新以及新应用,这种全新的且便于人们直观的接受与认识的媒介正在逐步融入我们的生活中。依赖于媒体采集技术的发展、VR与AR技术的运用以及直播行业的兴起,虚拟偶像产业出现并逐渐从亚文化圈子破壳而出进入到更多人的视野中去。

为了推动这一全新的数字文化产业以及维护秩序,中央发布了相关的办法和建议。2019年8月,《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办法》提出了,加强智能科学、体验科学等基础研究,开展语言及视听认知表达、跨媒体内容识别与分析、情感分析等智能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开展人机交互、混合现实等关键技术开发,推动人类视觉、听觉、语言等智能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2020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的通知》提出了,针对线上演出和虚拟形象演出做好监督管理,以审慎负责的态度推进一系列适应市场新发展的举措,保障演出市场的发展繁荣;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推动三维图形生成、动态环境建模、实时动作捕捉、快速渲染等技术创新,发展虚拟现实整机、感知交互、内容采集制作等设备和开发工具软件、行业解决方案。

02虚拟偶像的现在
如今,数字文化产业逐步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2022年中国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1805亿元,比上年增长0.9%。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自2016年以来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增长速率于2021年已基本回到疫情前水平。2022年中国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469元,占总消费支出的10.1%。

2016年是直播元年,也是虚拟主播这一概念诞生的元年,第一位虚拟主播“绊爱”正式在油管出道(2017年在bilbil正式出道,虚拟主播正式登陆中国市场)


“绊爱”短时间内取得的巨大成功后不断有更多的主播开始进入虚拟主播行业,引起了虚拟主播热潮;而国内虚拟歌手洛天依也在同一年取得了巨大成功正式走上商业化模式。
从

数据中可以看出,自绊爱诞生的2016年开始,中国虚拟人行业投资开始上升,在2018年进入顶峰,这一年有大量的虚拟主播形象开始陆续出现在直播平台上收获了大量的观众以及流量,因此融资金额急剧升高。进一步分析,2016年,随着虚拟偶像绊爱、洛天依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中国虚拟偶像市场开始吸引投资者关注;2018年,人工智能技术得到质的飞跃,虚拟偶像市场进入新阶段;2021年随着元宇宙概念火爆与二次元文化的不断“泛化”,虚拟偶像市场注入新发展动力。
那么为什么虚拟偶像行业可以取得成功呢?这是因为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这几年正在不断扩大,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大多数人群所接受,同时企业也纷纷开始加入数字化转化型队列,为虚拟人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约为50万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70万亿元,反映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虚拟形象的推动者

根据上面的调查的统计概述图来看,虚拟形象这一行业很新颖而且也十分红火,但在生活中又有一些陌生,有很大一部人会表示听说过但并不具体去了解这些。根据统计,我国对于虚拟形象具有较为深入了解的群体属于一种小众圈层,目前虚拟形象虽然已有使用,例如电视节目中出现的立体投影人物,虚拟的天气或者新闻播报员等等,但是并未引起广泛人群的吹捧。这是为什么?

2022年中国网民追星程度调查
首先根据饼图可以分析出,中国网民具有很高的追星倾向,无论对于真实偶像还是虚拟偶像这一特点是共同的。追星的粉丝具有某一共同点或者是对于明星的某一种或多种特点具有崇拜心理,从而聚集在一起形成团体,就像一盏路灯可以聚集无数趋光的飞蛾一般。然后,进一步分析追捧虚拟偶像粉丝团体的特点,来分析这样一个团体中的人群在大社会中是否具有普遍性。

上述图表是对于了解虚拟偶像人群第一次接触虚拟偶像的渠道的调查,有将近50%的受访者是在二次元平台上接触到虚拟偶像这一全新概念。我们可以的出结论,追捧虚拟主播的粉丝团体的共同点对于现全社会人群来说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这个圈子仍然是一个小圈子。
不过虽然是小圈子,但是这个群体无疑是极富潜力的推动者和传道者。通过一下数据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作为虚拟形象特别是虚拟歌姬和虚拟主播的消费群体的一些特点,从而观察这一群体所展现的可怕潜力。




根据数据可以看出主要是一、二线城市且收入处于中等水平的青壮年群体,该类群体对于文娱行业有着较强的追求同时又十分追捧新兴事物并且具有一定的追星狂热,因此对于虚拟偶像这一事物有着较高的认识度,这种特点保障了行业的收入来源,因为面向的群体属于青年群体因此受众来源是很明朗的,并且此类群体具有一定的经济收入且有为娱乐消费的强力意愿,该群体具有以下消费心理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对感兴趣的主题具有非凡的热情和专业水平,对自己的群体文化表现出明显的认同和捍卫,因此具有较强的粘性。

这是2023年中国网民为虚拟偶像月均花费金额调查表,根据上图可以分析出该受众群体乐意为虚拟偶像消费的人群占90%左右,且主要消费金额集中在200-500这一个区间内,此金额数量深度分析原因,可能受到平台打赏机制的影响以bilbil的打榜机制作为案例,上舰长的花费为198元/月(此打赏模式是二次元平台影响最为深的直播打赏模式)。
这些数据无疑说明了这些粉丝群体处于人口金字塔的中或者低层,且具有较高的素质以及稳定的收入保障,这些特点体现了支持者和推动者的基本盘是十分稳固的且具有发展的潜力。
有一些小细节也十分的意外,根据数据显示,虚拟形象对女性受众明显高于对男性受众吸引力。有将近65%的虚拟偶像爱好者为女性,与传统观念中男性群体多于女性群体相悖。推测原因,可能不同虚拟形象的男性粉丝受众群体存在高度的重复性,而女性受众作为粉丝大多关注单一虚拟偶像。
虚拟形象的发展前景
虽然虚拟形象被重点关注是属于一个小圈子内的事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虚拟形象的确悄无声息的的融入了现实生活中,而且在未来这一趋势也会越发明显。

为什么?
相较于真人偶像代言虚拟偶像存在着巨大的优势,首先虚拟偶像已经的上中下产业目前已经完全形成包括了技术提供、平台方、运营方,运行机制已经确定。
其次,虚拟偶像很大程度避免了丑闻风险,偶像代言人如果出现舆论丑闻对于产品的销售本身就有巨大的负面影响和冲击(这里需要一些数据论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虚拟形象”。“虚拟形象”,这注定了这个代言形象是数据而不是真人,一切都是虚拟的数字的,其人设被人为的制作,它的年龄永远不会变化,它的外貌可以根据人们的喜好发生变化。

这些数据无疑说明了这些粉丝群体处于人口金字塔的中或者低层,且具有较高的素质以及稳定的收入保障,这些特点体现了支持者和推动者的基本盘是十分稳固的且具有发展的潜力。
从数据中可以显示出,有趣的人设和好看的外形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可以看出受众很容易被满足但也意味着很容易喜新厌旧,这无论是真实的偶像还是虚拟的偶像似乎都是逃避不了过气的风险,但是虚拟偶像很容易更换而真实的偶像却很困难。
近些年也有很多企业也开始制作一些虚拟偶像来对公司或者企业的产品进行推销,包括了小米、金山毒霸、招商银行等等。这样的虚拟形象极大丰富了视频、广告内容的丰富性,增添了许多现代中国网民想要看到的娱乐性内容,方便了同各个分区的视频博主之间的合作,让娱乐和广告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在无意识中起到了广告宣传作用
03虚拟偶像的未来
虚拟形象的未来
虚拟形象这一概念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完全同现实技术发展相绑定,许多先进的传播技术都被迅速的运用到了虚拟形象的开发上。比如声音的采集以及合成技术于2004年被运用到虚拟歌姬的开发上,随后就是摄像头面部动态捕捉技术、立体投影、VR技术等等,随着去年ChatGPT的兴起,几乎是同一时间ai虚拟主播也正是出现在虚拟主播发展历史中。
新的技术总会带来新的问题,目前直播领域的一些法律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例如未成年人打赏的退款问题,这本身属于一个难以完善处理的问题,把这个问题转移到虚拟主播身上可能存在着更多无法处理的问题因为现阶段,虚拟偶像并不具有法律人格,更类似于制作方出品的一个原创虚拟作品,虚拟偶像的权益和追责都会落实至其背后的制作或运营方。未来,随着科技发展,在元宇宙场景下的虚拟偶像和AI虚拟偶像的相关法规等待进一步完善。
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01保护虚拟偶像的著作权
目前,有关于虚拟偶像的图片、作品、周边等,盗用和盗版情况泛滥,侵权问题较为严重,而现实中的维权案例虽然存在,但多数因为判定侵权的规定较为模糊,维权难度极高,业内需要更加明确侵权定义,以便于制作方加强版权保护。
近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02延续真人在虚拟世界的权益
未来,在虚实结合的演出互动场景下,若中之人在扮演虚拟偶像的过程中,遭到虚拟世界用户以虚拟人形态实施的“肢体”或“语言”骚扰,法律是否承认虚拟世界的犯罪行为,是否让真人在虚拟世界也拥有一套关于自身虚拟身份的权益?
03AI虚拟偶像的人身权益?
未来,在虚拟偶像能够摆脱真人完全实现AI化的情况下,是否需要给予AI虚拟偶像在虚拟世界的身份权益?用户对虚拟偶像的一系列侵权行为,是否能够构成犯罪?这些问题仍然有待进—步探讨。
如今距离绊爱的出道已经过去了7年,在当时她曾自称自己仅仅只是一个高性能的ai机器人,当时所有观众都认为这是一个玩笑,但7年之后ai虚拟主播真的来到人们的视野中,谁也说不准ai会不会借助着虚拟形象正式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如果真的会,那么虚拟形象又会有怎样的变化与运用呢?
我们只能知道虚拟形象是一个时代的浪潮,正在不断的冲刷着人们旧有的认知。
END
小组成员:郑心奥 刘超 陶可 张一浩 孟子凡 郭俊义 李俊杰
(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