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史》第7章

1920年代美国电影

这个时期的喜剧电影在美国依然是最受欢迎的类型。除了大家熟知的卓别林,还有基顿、朗顿、劳埃德、劳莱和哈台、蔡斯都是这个时期的喜剧明星。无声时代的喜剧片追求的是视觉上的幽默,绝大多数影片都是依赖于追逐和打打闹闹的动作设计,所以这时期的喜剧也叫打闹喜剧,下面从人物特征和动作设计这两方面来了解一下这几位喜剧演员,然后归纳一下默片时代的喜剧都使用了哪些技巧。
说到人物特征,卓别林无疑是这个时期辨识度最高的,他163的身高搭配着不合体的裤子和鞋,外八字的形体,小胡子的造型,每一处设计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增加辨识度。卓别林除了外形上找这种喜剧效果,在表演上,他通过对生活中物品的不恰当使用来制造笑料,比如《淘金记》里,两个淘金人因为没能找到食物,卓别林想到一个办法,把自己的皮鞋煮来吃,这种煮皮鞋的方式在生活中就属于不恰当的。另一个不恰当的使用是他和女主角跳舞的场景里,因为裤腰带掉了,他随手抓了桌上的一根绳子当裤腰带,引发了一连串后果。在动作设计上,卓别林不会太过夸张,主要是体现一种节奏,一种连贯,当然他也有一些高难度的动作。
基顿,被称为是“伟大的石头脸”,因为他的特点就是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冷幽默。除了冷幽默,他的喜剧元素里还呈现出了一种现在称为无厘头的东西,当时没有无厘头这个词,被称为超现实的怪异幽默。比如《航海家》里这个片段,基顿扮演一位富人,他告诉管家今天要去跟喜欢的那位女孩求婚,让管家买好两人去度蜜月的船票,然后自己洗了个澡,换了身衣服出门上车,准备去女孩住的地方跟她求婚,结果汽车只掉了个头就到了,女孩就住他家对面。这种制造预期,然后夸张地打破预期的方式就属于无厘头惯用的手法,夸张也分为放大或缩小,这里用的就是缩小,大大缩小了两个驻地之间的距离。动作设计上,基顿的难度更高,场面更大。《福尔摩斯》里有一大段他骑摩托车的场景。在福尔摩斯里,基顿扮演一位一心想当侦探的电影放映员,但最终也没能如愿,这个摩托车场景也只是他想象中的画面。出了带有难度的动作,基顿也会把一些摄影特技用在电影里,这个片段描述了基顿扮演的放映员在工作的时候睡着了,放映员梦到自己喜欢的女孩和别人在一起之后的反应。这个段落里用了大量的停机再拍,形成了现在很多旅拍常用的通过人物动作的衔接来转场的效果。《将军号》是基顿最大场面的电影,在这一时期的喜剧片里应该也没有比《将军号》场面更大的了。《将军号》的时代背景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基顿扮演一名火车公司的员工,他驾驶将军号火车历经艰险,把北军要突袭南军的消息带给了南军的驻地长官。这部影片主要的喜剧段落都在基顿如何与北军的火车周旋的桥段设计上。
朗顿,长着一张娃娃脸,扮演那种单纯的、憨憨的角色。朗顿虽然长着一张柔和的脸,但动作设计上可不柔和,这一时期这些喜剧演员在动作上的设计,也被后来香港的动作喜剧所借鉴。
劳埃德,长得白白净净,带着一副眼镜。他通常扮演那种表面文雅,但内心却不愿服输,追求上进的角色。最著名的影片是《安全至上》,被称为“惊悚”喜剧,这个惊悚并不是情节惊悚,而是动作设计上的惊险。作为喜剧演员,我个人觉得劳埃德的表演并不是太好笑,可能是因为长得太帅了,有点挡包袱,但动作设计方面还是挺好的,这个吊钟的画面,在影史上也是非常出名的。
劳莱和哈台是一对组合。只要是组合,在性格上就会有反差和互补,这是剧作上的一个原则。在这个影片里,劳莱扮演哈台的侄子,穿着一条苏格兰裙子从乡村来到美国,他与众不同的穿着和大大咧咧的性格遭来围观,可是哈台面子上有点挂不住,毕竟他也是这个镇里有头有脸的人物,便想办法要给劳莱换一套装束,由此产生笑点。劳莱和哈台这对组合一直活跃到有声电影时期,劳埃德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的事业随着默片的终结而终结。
蔡斯,和前几位相比人物特征并不明显,他被人熟悉,主要是因为拍摄了一些室内追逐的影片。这种房间内的打闹追逐成为他的一个特点。
很多喜剧人都说过,喜剧是有技巧的,我归纳了一下这些影片里用到的喜剧技巧(元素),大概有这些:误判、误导、误伤、误会、误用、投机取巧、恶作剧。《安全至上》这个片段,劳埃德扒电车,可人太多了怎么也扒不上去,他只能扒在最后一个人的身上,哪知道这个人也是没扒上电车的,这就属于误判,错误的判断了形势。《马戏团》里这个片段,卓别林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假装自己是马戏团里的木偶,误导了警察。在打闹喜剧里,误伤的桥段就太多了,《马戏团》里卓别林后退不小心一屁股坐到火堆上,《寻子遇仙记》里卓别林弄得周围人睡不着觉,一个男人向他扔皮鞋,却砸到了别人脑袋上,在《流浪流浪》里朗顿扮演这位富商的仆人,路上的石头挡了富商的路,朗顿边走边给他开路,最后不小心绊倒了富商,这些都属于误伤。误会,误会是指错会了领会了某种意思。在《流浪流浪》里朗顿随着一块木板滑下山坡,木板横在了公路中间,一队行人走来正巧看见这个木板上写着:禁止入内,他们以为是这条路不通,于是改道了,其实是他们错误领会了意思,因为这块木板原本并不在这里。误入是指不小心进入了某个地方。比如,《马戏团》里卓别林不小心跑进关狮子的铁笼子里,他想溜出去结果再次误入。在《安全至上》里,劳埃德不小心坐进了运输车里被拉走。误用就是错误使用生活中的物品,比如《淘金记》里卓别林煮皮鞋。《马戏团》里团长让他打扫清洁,他擦完鱼缸,把鱼缸里的鱼也拿出来擦了擦。投机取巧是指用狡猾的手段占便宜。在《安全至上》里劳埃德为了面子在女友面前假装是公司老板,给了一张小费让员工配合他表演,然后又使了个伎俩把小费拿了回来,这就是使用狡猾的手段占便宜的行为。《安全至上》里劳埃德为了捉弄警察,在墙上用粉笔写了 kick me的文字,粉笔字印到了警察的背上,这纯粹就是恶作剧。
这一时期美国的电影除了喜剧片,其他类型影片也很受欢迎,电影业的活跃源自于经济的活跃,美国的20年代被称为“咆哮的20年代”。这是一个由于许多新式消费品涌入市场而造就经济繁荣的时期。十年中,美国凭藉工业的批量生产化和社会上盛行的消费主义文化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电影宫也出现在了这个大环境中。电影宫不止是让电影在这里播放,而是要营造一种令人激动的观影体验。电影宫的设计有两种类型,传统型和气氛型。传统型模仿传统的剧场,气氛型营造一种比如坐在星空下的露天大厅看电影的感受。电影宫能容纳几千人,装修奢华气派,还有负责引导观众入座的引坐员。为电影提供伴奏的是管弦乐队。这时期电影的题材很多都跟“咆哮”相关的,比如贩卖私酒,美国1920-1933年实行了禁酒令,制造、贩卖、运输都是违法的,但是禁酒令却造就了私酒的泛滥,很多人通过贩卖私酒中饱私囊,这些事件也成了电影的故事来源。另一些题材就更加咆哮了,比如狂欢派对,1921年喜剧演员大胖,因为一位年轻女演员在狂欢派对上死去,而被指控强奸和谋杀;虽然最后被判无罪,但他的演艺事业就此结束了。1922年,导演泰勒在被揭露与几位知名女演员关系亲密后,遭神秘杀害。这些一系列不好的事情使得公众逐渐把好莱坞电影看成一个宣扬放纵和颓废的地方。一些大制片厂担心这些负面因素的进一步发酵,也担心审查制度对电影有更多的限制,于是他们联合成立了一个组织:美国电影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聘请海斯作为协会的领导人,海斯是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与华盛顿权势人物有密切关系,还有长老会的背景,所以他有能力来督促行业改进。1924年,MPPDA颁布了《制片准则》,1927年颁布了《禁止和注意事项》规定了哪些是禁止拍摄的,哪些是需要注意的,尽管有了这些条例,可实际操作的制作者们也总有办法来回避这些条例,毕竟这是一个”咆哮”的时代。西席·地密尔就是打擦边球的老手,他用老练精致的喜剧片(性喜剧),让好莱坞更快地获得了伤风败俗的名声。
当地密尔的影片受到审查团体攻击时,他选择把宗教主题融入到影片中,拍摄了宏大的史诗片。《十诫》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关于一个嘲笑道德和打破所有戒律的年轻人的故事。另一个是摩西带领犹太人走出埃及的故事。地密尔另一部宏大的宗教主题影片是《万王之王》,《万王之王》讲述的是耶稣受难的故事。
之前就以史诗片著名的格里菲斯,也拍摄了一部史诗片《美国》但反响一般。但他另一部由丽莲·吉许两姐妹主演的电影《暴风雨中的孤儿》反响不错,暴风雨中的孤儿讲述了法国大革命背景下,两个女主的亲情和两对男女的爱情故事。个
这个年代好莱坞电影是不缺投资的,米高梅制作了20年代最宏大的电影《宾虚》,由5位导演联合执导,讲述了主人公宾虚成为了一名角斗士后,在竞技场里通过英勇表现赢得了名声与荣誉的故事。但凡看到和宾虚相关的电影,都会拍到战车竞赛的场景,梅瑟拉提出要和宾虚来一场战车竞赛,实则是想要暗害宾虚,结果奸计没有得逞,自己的战车却翻倒在地。米高梅还制作了一部反战主题影片《战地之花》,本片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末期,赴欧洲参战的美国富家子弟吉姆与法国姑娘梅丽桑德的故事。
在大制作方面派拉蒙也不落后,拍摄了《翼》,《翼》的空战场面没有使用特技摄影,全是实拍的,这在影史上前所未有。1929年《翼》在第一届奥斯卡上,得了最佳影片奖。
之前以西部片著名的约翰福特也继续活跃,拍摄了《铁骑》《篷车队》,他依然保持着显著的西部片特点。
自从《卡里加里博士》在美国上映后,恐怖片也成了电影制作的一种类型,不过是次要类型。钱尼是恐怖片的明星,他是一个化妆大师,被称为:千面人。在《钟楼怪人》《歌剧院的幽灵》《未知者》里都有他的表演。
比恐怖片更次要的类型是黑帮片,冯·斯登堡的《地下世界》依据1922年的凶杀案改编,描写贩卖私酒的匪帮和警方对抗的故事,这是影史上第一次以盗匪作为主角的电影。
这一时期在欧洲成长起来的电影制作者和知名演员,也被好莱坞挖了过来,米高梅签约了导演莫里茨·斯蒂勒、克里斯藤森、斯约斯特洛姆。演员葛丽泰·嘉宝、拉尔斯·汉森。华纳签约了米哈伊·凯尔泰斯,恩斯特·刘别谦。环球签约了导演保罗·费乔斯,拍摄了实验性的独立长片《最后一刻》,好莱坞并不排斥这种实验性的影片,但前提是必须能挣钱,当然《最后一刻》是成功了的,所以他才有了下一部电影《百老汇之歌》,《百老汇之歌》里有一个巨大的升降机镜头。环球还签约了保罗·莱尼,来拍摄表现主义风格的恐怖片。福克斯签约了茂瑙,《日出》也充分展现了他的表现主义风格。欧洲制作者的加入,影响到了本土制作者的创作。好莱坞导演鲍沙琪就受到了《日出》的影响,拍摄了具有茂瑙风格的《七重天》《花街神女》,珍妮特·盖诺因为在《七重天》《花街神女》和《日出》里的表演,获得了第一届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当时允许演员一年内的所有作品都被用于提名)。
这一时期,好莱坞一方面挖掘人才,一方面大量购买欧洲的戏剧和文学作品作为内容储备,所以很难再有别的国家能和它的电影工业竞争。不过在欧洲,那些在电影工业之外的非主流的艺术电影开始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