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筑梦发展成就观察团:“张技术”的致富路
7月,重庆市潼南区双江镇的花椒采摘已经进入尾声,种植基地收获的花椒已经经过了采摘,烘干,分离,包装等流程,现在部分包装好的花椒正静静的躺在林夕小院里。2022年7月9日上午,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建筑与材料学院晨曦筑梦发展成就观察团志愿者们在重庆市潼南区双江镇林夕小院对“清华花椒”的技术指导张升平进行了专访。

村里的“张技术”
张技术的名号,志愿者们来到双江镇前就已有所耳闻,晨曦筑梦发展成就观察团4天前去往白鹤村调研柠檬、花椒等种植基地,了解农作物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手段时,就听白鹤村党支部书记李欣向志愿者们谈到张升平:“我们村里的花椒种植技术方面全靠张技术,他会定期集中培训椒农们如何种植花椒。”
志愿者们还了解到,张升平每天凌晨五点准时起床前往花椒地,就是要赶在椒农们务工之前到花椒地,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正是张升平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慢慢地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大家都亲切地唤他:张技术。张升平自己也说:“他们叫我‘张技术’,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很开心,这是对我的能力、服务发自内心的认可。”
何为“清华花椒”?
村里负责花椒种植的技术员是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张升平。2020年初,张升平作为本土人才被引进到双江镇发展花椒产业,聘请他为全镇村集体联营企业重庆联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技术员,为双江镇万亩花椒基地提供技术服务。
张升平也同志愿者们开玩笑:“这种花椒比考清华难。”随即他又补充道:“因为农业对我而言是全新的领域。”由于非农业专业人士,整个花椒种植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枝条应怎样统一修剪,施肥应如何量化等,张升平明白实际出现的问题必须依靠时间积累形成的经验来解决。
面对“名校光环”时,张升平自己也坦言:“清华很好,它能培养你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因此我能够顺利搭建起两个领域之间的知识桥梁。但是我不会因为是清华毕业的就把自己定位很高,在校时老师也会经常教育我们,走出校门都是平常人,不要太看重这份荣耀。”

破解前期难题
张升平回忆起初到双江镇时的一些“坎坷”,“我来自北方,说普通话村民听不懂,村民有时候说话说快了,我也听不懂,但最大的困难还是老百姓的不理解。”原来,双江镇第一批花椒幼苗从重庆市江津区拉过来时,当张升平给他们介绍说这批花椒幼苗明年就能结果时,只有20厘米高的花椒幼苗被村民们质疑:“这么小的苗子,明年就能结果?”语言的不通和村民们的质疑,张升平决定用行动说话、用心去交流。
张升平积极参加双江镇产业调度会、片区学习会、专家指导讲座等统一学习活动,系统地学习农业知识和集体经济知识,再挨个去村里进行现场指导。坚持天不亮就来基地等候,保证随叫随到。从山地开荒到宜机化改造,再到选种、接苗、送苗、下苗,哪里都有他的身影。张升平把一颗真心播种在双江镇的土地上,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一串串花椒压弯了根茎时,他也一步步走进了老百姓的心里。
坚守农业阵地
张东升回忆第一次来到双江镇时的情形,当时正是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时期,张升平心系花椒,连除夕都未在家过完便匆匆赶回双江镇。
“我是农村出来的,我对农业有特别的感情,这是城市所不能给我的,或者说农村能带给我归属感。”张东升谈到。在经历过7年北漂后,再次回到熟悉的田园生活,张升平发现自己骨子里还是热爱农业、热爱农村。他还发现村里很多老人增收渠道有限,使他想到自己的父母。从那时候起张升平就想从最基层做起,从电商逐渐转到产业发展,搞技术服务,带动村民们致富奔小康。

返乡种花椒两年多,张升平和村民们一起见证了双江镇的山地变成了椒园,他说:“田间地头,大有可为,我要把青春留在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