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医治病,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而知之谓之圣:如何问口而知病?中医门诊经常看到这样的

2023-09-25 07:57 作者:中医师张先生  | 我要投稿

中医治病,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而知之谓之圣:如何问口而知病?中医门诊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患者一进门,坐下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胳膊伸出来,说:“大夫,给我号号脉,看我有什么病。”难道中医诊病只靠号脉吗?手一搭,五脏六腑跃然纸上!其实不然,这是一个美丽的误解。中医诊病讲究的是“四诊合参”,中医临床诊治时,光靠号脉是远远不够的。 望、闻、问、切称为中医四诊。这是我国古代名医扁鹊提出的四种诊法,称之为“望色、听声、写影及切脉”,扁鹊很重视也很善於望诊,把它列为四诊之首,《难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神、圣、工、巧之论,并非将四诊的意义分成等级,而是强调其各自的重要性以及掌握这些技巧的难易程度。明《古今医统大全》中:“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望时有闻,闻时有问,问时有切,各有其独特作用,相互之间参照、补充,故中医四诊法一直沿用至今。 问饮食口味,是指对病理情况下的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口中气味等进行询问的方法。问饮食口味主要是为了解体内津液的盈亏及输布情况,脾胃运化功能及疾病的寒热虚实性质。 (一)问口渴和饮水 ⑴我们首先来看看,第一个就是问口渴和饮水。 问口渴和饮水,主要是用来辨别疾病的寒热虚实,以及津液的盈亏及输布的情况。 首先我们看看第一个就是口不渴饮。 正常人,津液没有损伤,是不会出现口渴的,也不想喝水。 但是在病变的时候,也会出现口不渴,不想喝水。口不渴,说明津液没有受伤。津液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受伤呢?通常感受寒邪或者湿邪,引起的寒证、或者湿证的时候,是不会损伤人体的津液,所以也会出现口不渴饮。 (二)食欲和食量 下面,我们来看看食欲和食量。 食欲,是指进食的要求和对进食的欣快感觉,通常是指想不想吃; 食量,是指实际的进食量,通常是指吃饭,吃的多不多。 想不想吃,吃的多不多,这是判断脾胃功能强弱以及疾病的预后和转归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这里我们要强调一下,就是胃气。胃气,就是指脾胃的功能,也就是脾胃的运化水谷津微的功能。 中医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就是说,当脾胃功能强的时候,表明有胃气,那么这个人要么就是健康的,要么即使他有病,病情也比较轻,预后也比较好。 而当脾胃功能不足的时候,既不想吃,吃的也很少,这表明无胃气。无胃气表明病人病情比较重,预后不太好。 当然,这里“无胃气则死”,并不表明胃口不好,吃的很少的人就一定会死。只是说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对于疾病的预后和转归的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要判断一个病人的疾病的轻重和预后转归,就要看他的脾胃功能到底好不好,他想不想吃,吃的多不多。 (三)口味 下面,我们来学习问口味的意义。 口味,是指口中异常味觉或者气味。 口味,可以反映脾胃的功能,因为脾开窍于口。另外,五味合五脏,所以口味还可以反映五脏的病变。 我们来看一看口味的不同味道,有怎样的病变意义: 口淡,是指口中乏味甚至无味。 请注意,有些人觉得自己口中没有异味,这是否就是口中无味的口淡呢?其实不是的。口淡,是指什么味道都尝不出。正常人口中没有异味。但是,如果吃甜的,可以感觉到甜味;吃酸的,可以感觉到酸味等等。所以,我们不能够把正常人口中的没有异味,来称为口淡。 口淡,是指口中没有味道,而且也尝不出任何味道。通常是指虚证和寒证的病变。比如:脾胃虚寒、运化失职或者是寒湿中阻,以及寒邪犯胃,导致的阴邪不损耗阴液,引起的口淡。 口酸,酸入肝。所以,肝胃郁热的病人,比较容易见到口酸,泛吐酸水。 另外,吃多了,饮食积滞,它会出现嗳腐吞酸表现。 口苦,苦属火。所以,肝胆火旺,或者心火上炎,都会表现出来口苦。 口甜,甜入脾。所以口甜,通常是与脾病有关。比如:脾胃湿热,或者脾气亏虚,都可以感到口甜。 口粘腻,是指口中总是感觉到不爽。通常与湿热、痰热、饮食积滞有关。 口中黏腻,常常与味觉异常同时并见。 如果口黏腻,伴有甜的味道,通常表明了湿热、痰热在脾胃; 如果口黏腻,伴有苦的味道,通常代表了湿热、痰热在肝胆。 口涩,涩,是干燥的意思。口涩,就是口中没有水分。燥热伤津,阳热气火上逆,都会表现出口涩。而且口涩通常与舌燥同时出现。 口咸,是指口中有咸的味道。咸入肾。所以口中有咸味,通常代表的是肾虚水泛的病变。 问口辨病论问答: 口眼歪斜,是风痰阻于头面经络,阳明内储痰浊,太阳外中于风,风痰阻于头面经络,则经隧不利,筋肉失养个,故不用而缓。无外邪之处,气血尚能运行,相对而急,缓者为急者牵引,故口眼歪斜。治宜祛风痰通经络,止痉挛,使风去痰消,经络畅通,则病可愈。

中医治病,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而知之谓之圣:如何问口而知病?中医门诊经常看到这样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