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外之致,意在笔先 —广西书法家蒋志文作品赏析
人文作者常常要去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这个时代在文化上能给历史留下什么,我不知道现在有多少人能说出唐朝某个年间的GDP是多少?但不会背出一句唐诗的中国人可能很少,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我们现在常常提到大师,多属于现代史上的人物。欣赏蒋志文的书法作品时,我又想到这个问题,我想说蒋志文应该可以在广西当代书法史上留下痕迹的一个人物。应该说蒋志文是幸运的,他身在桂林这个文化底蕴很深的城市,可以说“放怀天地外,情寄山水间”,用在蒋志文身上,也十分贴切。

历来,书法界有一个共识:有韵无形则为上乘字,韵形兼备者次之,见形不见韵则为下品。蒋志文参加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书法展览会。他深刻的感受到一个人的书法要是没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也就是说没有自己的神韵,那么自己书法总是会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好像穿着同样服装的人站在跟前,如果不仔细从五官上来分辨,是难以分清谁是谁的书法作品,失去了个性和气质,也就等于失去了韵味,书法作品没有穿对自己的“衣服”,那么其书法即使写的再正确端庄,也只能说是一幅没有问题的书法,而不是一幅好作品。


那么书法的韵从何得来?蒋志文经过多年的书法实践,得出了一个结论,作为一幅书法,要写得有韵有味,不是提笔就能办到的事,他必须在长期的书写过程中,熟练的使用文房四宝,将笔与墨、神与力,融合在一起,在手背的带动之下,用笔将墨熟练的书写在纸上,同时将神和力融合于笔墨之间,渗透于纸面之上,无此功底,即使居于平生之力,也难以创作出书法的艺术韵味。也就是说,形,乃书法之外的形象;韵乃书法之内的灵气。形,隐含有韵;韵,依附于行。有形无韵之书法,不会成为传世之艺术佳作。


除了艺术功底之外,韵的形成也与个人修养息息相关。是在自己的经历、阅历、学识性格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之下,从传统经典中吸收营养,在书法家笔底所聚合成的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在欣赏一幅作品的时候,人们很容易就能看得到“家底”,也就是说书法作品的整体面貌是学哪一家或是哪几家杂糅而成。对于那些并未经过书法专门的训练的人来说,很难有这样的家底。比方说学写王羲之的字,大多雄逸或是俊美,各得其一面;学写颜真卿的字,大抵是恣意奔放;学写苏东坡的字书卷气但略显压抑‘…作品水平的高下,往往也是要看到这些传统的东西继承了多少,以及对这些传统理解的深度。蒋志文的字往往用笔方圆兼施,枯润交融,一展传统书法之神韵。如他书写的【心经】等作品,初看就感觉不一般,仿佛每一个字都是跳动的生命,给人以强烈的视角冲击力和震撼。意在笔先,韵外之致,形容蒋志文的书法作品,并不过誉。


那么,书法之“韵”怎么得来?有人说,心正才能笔正,情高才能线雅。蒋志文深深地领悟到书法之韵是书法家道德、情趣、学识等内心真实情感的反映。一个书法家必要加强品德修养和知识修养,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必须加强书法艺术本身的修养,继承方能创新,才能将天地大观、山水清气得之于心,形诸于笔,写出自己风格的、有情有意、气韵生动的书法。诚如蒋志文所书的:隶体。如:人和致祥、卧云听泉、天道酬勤等等。蒋志文仔细比照研读一些古代有名的书法家的书法后,他发现,同样的字,由于各自生活的社会形态不一加上个人的情趣、道德、追求不同,所以写出来的字虽然相同,但仪态不同,给人的感觉也就不同。如古代一些书法大家,同样在书写“人”字时:颜鲁公写的“人”豪迈、雄浑、坦荡、伟岸;王義之写的“人”清丽、灵秀…,尽管这些大家的书写风格各异,但却都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成了所有书法大家所追求的一个审美境界。正是因为领悟到这点,蒋志文特别珍视一个人对生活和时代的感悟。可以说,生活就是“韵”之根,是书法家吸取营养的土壤。蒋志文常说,力是书法之本,韵乃书法之魂,气乃书法之神,所以在他书写的每一幅作品中,都力求创作主体与表现客体合一的精神和谐。在广西众多书画收藏家和爱好者中,已有不少人开始收藏他的书法作品,甚至他和一些书法家去学术交流或现场书写时,他的作品也是最受观众欢迎的书法家之一。


蒋志文正值壮年,如何传承和变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谓艺术永无止境。蒋志文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们有理由期待他的新成就! 郭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