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芭比》是黑石碑,用粉色塑料讲血淋淋的真相

2023-07-27 12:29 作者:未来事务管理局  | 我要投稿



《芭比》上映了。正如影片开场致敬的经典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它的确是一块黑石碑,只不过通体包裹着粉色亮片伫立在好莱坞平原上,发出夺魂摄魄的声波,让人流泪,也叫人战栗。



这部在全球掀起粉色风暴的电影,票房已突破3亿,更有望步入影史票房前列。《芭比》到底如何抓住了我们的心?


下文整理自铥铥科幻电波

有删改

完整版收听渠道:《芭比》:用最塑料的粉色讲血淋淋的真相|铥铥科幻电波Vol.337

 剧透预警 

 剧透预警 

 剧透预警 


01、

母亲,消失的她


《芭比》的第一个主题,是被画面裁掉的“消失的她”——母亲。


商业大片中,母亲成为主角非常罕见,她们是陪衬,是母亲,妻子,是絮絮叨叨拦着主角追寻真我的那个存在,往往要靠贬低她们来衬托某个人的正确决定。


《芭比》让这样一位母亲成为了扭转一切、拯救世界的主角。


“丑女贝蒂”亚美莉卡·费雷拉饰演的Gloria直到影片过半才浮出水面,她启迪了芭比,是玛格特·罗比饰演的经典芭比的“主人”。


恐怕直到这时,我们才会纳闷:芭比的记忆和画面中一直有两个女性,母亲为什么会被完全忽略?


另一位母亲是露丝·汉德勒,芭比的创造者,美泰公司创始人。她的身份也被隐藏在美泰大厦的一间小小厨房里,最后才揭晓。



这位母亲驳回芭比的对自己的外貌焦虑,告诉她你本来就很美,并告诉她:我以女儿的名字芭芭拉为你命名。


这就来到了《芭比》的第二个主题——真名实姓。


02、

知晓我姓名:Barbie是一种处境


有人说《芭比》从《2001太空漫游》开始,在《黑客帝国》结束,但它隐藏的终点是另一部经典科幻,《真名实姓》。


名字是你对自我最基本的定义权和主导权。东、西方神话和经典幻想作品中都不乏对“真名实姓”的描写:


法师不能泄露真名,否则法力会被削弱;一本降服神怪的花名册,只要念出其真名便可驱使它为己用;《千与千寻》中,汤婆婆夺走千寻的真名从而完成对她的役使,弗诺·文奇的《真名实姓》也基于这一设定而展开。


《芭比》也是找名字的故事。


Barbie是一位母亲受女儿启发的创造:露丝·汉德勒看到儿子的玩具五花八门,女儿只有婴儿娃娃,在扮家家游戏中学习照顾他人。


她希望女孩也有可以投射梦想的玩具,拥有108种职业的年轻女性——芭比娃娃诞生了。



然而在64年历史中,芭比作为史上最成功的玩具IP,全世界女孩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投射,既先锋又保守到不可思议。


芭比饱含女性追求自我的愿景,又被批评物化女性。设定是未婚年轻女子,没有生殖器官,拥有不切实际的身材却可以生育,婚纱芭比、孕妇芭比、妈咪芭比有的热销,有的停产。


她成熟又清纯,是职业女性也是傻白甜。她在女性可以申请个人信用卡之前就拥有了宇航员身份......


美泰还推出过一款革命性的娃娃,马里布芭比。


从这款产品开始,芭比的眼神由侧视变为直视,美泰管理层将其媲美为马奈的名画《奥林匹亚》——


《奥林匹亚》由法国画家爱德华·马奈创作于1863年,一经展出便遭到强烈反对,因为画中的风尘女子竟敢用对抗性的凝视观众,被认为具有解放和反抗意味。


此前的这类画作中,妓女通常只有回避或仰视的目光。


这种“对抗性凝视”也出现在《芭比》电影中:夜色中,肯闭眼亲吻芭比,而芭比睁大眼睛拒绝了肯,一反传统爱情故事里女孩闭眼被动等待男孩亲吻的桥段。


这个场景中,谁是主体不言而喻。



片尾,芭比在医院报上真名实姓:芭芭拉·汉德勒,那一刻Barbie新生了。


从眼神开始,从名字开始,她开始夺回主导权,挣脱Barbie代表的处境——


世界永远对女性寄予荒唐而矛盾的期望。


《芭比》不是一部知名IP衍生的带货电影,它关乎女性处境。不管是否玩过芭比、喜不喜欢粉色,都不影响我们对这种处境感同身受。


03、

滑稽滑稽!用粉色塑料呈现血淋淋的真相


从未见过《芭比》这样“塑料”的电影:


台词不拐弯抹角,用“歌唱”和“宣讲”的方式说出;镜头语言直白,没有窥探意味。


服化道“玩具化”,芭比世界不进食、无液体,人人弓形脚,用着比例夸张的牙刷、梳子,开没有发动机的汽车,欣赏塑料海浪和花草,衣服抛上天空有“套装展示”。


连接“芭比世界”和“人类世界”的中间地带皆为实拍,还原了特摄和戏剧最古老的特效手段。



影片像小孩过家家一样用手边剪出的纸板上天入地,微笑着讲出的每句话却如此令人难过,脸上想笑,心里血淋淋地想哭。


被父权制洗脑的肯,每一句话都荒唐可笑,氛围、音乐、台词却积极励志;芭比的每一句话都包以糖果色的夸张、甜蜜、刻奇,但每一句都沉重无比,巅峰便是女主角Gloria这段独白:


亚美莉卡这段独白拍摄了30-50遍,她觉得可以有更委婉的表达,但是导演坚持如此


也有人讨厌这种直白,认为不够深刻或陈词滥调,但《芭比》将塑料感贯彻到底,很明显是一种选择。


连续多年入围奥斯卡,拍摄了《伯德小姐》《小妇人》的青年女性导演格雷塔·葛伟格本可以用更隐晦、深沉的方式诉说,但她告诉每个人:她想要的就是直白。


这种直白和鲜血淋漓构成的终极反差,是一种更高级的手法——滑稽滑稽。


滑稽滑稽,《哈利·波特》中驱散恐怖的咒语。面对内心最恐惧之物,大声念出“滑稽滑稽”,就可以将鬼怪、毛茸茸的蜘蛛或你最害怕的老师赋予滑稽的外表,然后大笑一声“哈!”,烟消云散。


“滑稽滑稽”的施咒要诀是:要大声说,要直接说,要大笑。


这是一种反客为主的权力置换:不做恐惧的奴隶,而是夺回主导权,直视它,反制它,定义它,甚至嘲笑它。


《芭比》将对父权制的探讨变成一场大型粉红刻奇就是一次漂亮的“滑稽滑稽”,原先令人窒息的、不敢直视之物,葛导带你大笑一场,各个击破。


退一万步,女性主义的唤醒需要不同种类、不同阶段的各种产品。《芭比》恰好是一部女性题材好莱坞A级大片。女性主创、女性视角的电影,哪怕是直白如此的爽片,都要多来点,才有可能细分。


04、

硬核科幻《芭比》


《芭比》是最深刻的现实,也是最硬核的科幻。它对各种经典作品的运用驾轻就熟,信手拈来,迷影和用梗程度不亚于我们看过的最好宅片,却将其细密地缝进叙事,毫不炫耀。


芭比这块黑石碑,不同的人触碰到它,看到什么由你自己决定:关于平权,关于母亲,或关于自我寻找。


芭比的觉醒如同Neo选择红、蓝药丸,她和母亲的对话又让人想到《黑客帝国》里的建筑师和被创造者。



《芭比》也是一部精彩的“多人平行宇宙”电影。


拥有108种身份的芭比足以在《瞬息全宇宙》或《蜘蛛侠:平行宇宙》里分裂出无数个多重宇宙,但在这里,所有芭比自洽地存在于同一个世界,总统、物理学家、教师、检察官、医生,没有哪一个芭比的存在会威胁另一个。


《芭比》还回应了科幻起源。


200年前,年轻女子玛丽·雪莱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弗兰肯斯坦是故事里的医生,他越过神权创造了新的人类,用现代科学将死者带回人间,但又无法控制它。


学者戴锦华认为,玛丽·雪莱在这个科幻起源故事里寄托的女性关怀,“其中一个重要的解读路径就源自写作这个故事的时候玛丽·雪莱是怀有身孕的,所以也许它表现了女性在成为母亲之际,内心最深切的不安和恐惧。你知道生命在你的身体里孕育,但你并没有把握你究竟孕育着什么。”


《芭比》对创造者与造物的关系给出了另一种答案:同为创造者,母亲可以没有控制欲。


露丝·汉德勒将选择权交给女儿芭比/芭芭拉,轻轻说出: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我没有为你写下答案。



寻找自我也是科幻最重要的母题,这个从《弗兰肯斯坦》开始的故事走到今天,突然有了全新意味。


片尾,芭比来到医院看妇科医生。她将要探寻自己身为人类女性的身体:阴道,子宫。


这里是一切生命的起点,人与人的纽带,欲望、快乐与爱的源泉,更是《2001太空漫游》的片尾——初生的星孩在淡蓝薄膜中与地球对视。



女性,或人类的奥德赛不是回家,而是走出去,追寻生而为人的意义。


《芭比》最终是一部关于人的电影,直指人类从何而来、向何处去的终极命题。


《芭比》是黑石碑,用粉色塑料讲血淋淋的真相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