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的名臣与仁恕的皇帝:名臣是如何干预宋仁宗的爱情生活的?
“恭俭仁恕,出于天性”,这是史官对宋仁宗的一句评价。
所谓“恭俭仁恕”,也能看出大臣们的强势和仁宗的仁恕。
最近电视剧《清平乐》热播,在剧中大臣们为宋仁宗选择曾许过人、“貌丑不至惑君”的曹丹姝为后,也能看出大臣的强势和仁宗的软弱。
宋仁宗选个皇后也不能自己做主,这其实在正史的描写中也能或多或少看出来。
在正史中,宋仁宗的那些强势的精英大臣是如何干预皇帝的爱情生活的呢?

1、废郭后时,台谏官们“大呼殿门请对”
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刘太后病逝,二十四岁的宋仁宗终于真正成为大宋的最高主宰。
亲政后的宋仁宗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自己的后宫生活了。
这年十一月,宋仁宗“追册美人张氏为皇后”。
“初,帝宠张美人,欲以为后,章献太后难之。”
宋仁宗早先宠爱张美人,想立为皇后,但是被刘太后阻扰。最后刘太后为他“指定”的皇后是郭氏,在强势的刘太后阴影下,宋仁宗的爱情早早就被掐断了。
刘太后去世后,宋仁宗首先追封已经去世的张美人为皇后,这无疑是发出了一个信号。
而到了十二月,宋仁宗直接宣布废掉郭皇后。
“废皇后郭氏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居长宁宫。”
但是废掉皇后郭氏的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御史中丞孔道辅率谏官、御史,大呼殿门请对,诏宰相告以皇后当废状”。
这些台谏官认为“后无过,不可废。”
他们可能不知道之前在后宫中,郭皇后一不小心打了宋仁宗一巴掌的事情,这让宋仁宗下定决心要废后。
这事宰相吕夷简是知道的,但是这个废后理由是不可能当众拿出来说事,毕竟这有伤皇帝威严。
最终谏官们的抗议被弹压了下去,御史中丞孔道辅及谏官范仲淹等人“俱被黜责”。
宋仁宗还下诏“台谏自今毋相率请对”,以后不容许台谏官员联合在殿门大呼请对。

2、宠幸尚、杨二美人,以致卧病,大臣们上疏批评
宋仁宗如愿按自己的意愿废掉了郭皇后之后,曾一度陷入了温柔乡之中。
除了郭皇后外,在后宫中受宠的还有杨美人、尚美人,“郭后既废,尚、杨二美人益有宠。”
没有了嚣张霸道的郭皇后,尚、杨二美人把正是血气方刚的宋仁宗迷得神魂颠倒,没多久就把宋仁宗的身体搞垮了。
“每夕侍上寝,上体为之弊,或累日不进食,中外忧惧,皆归罪二美人。杨太后亟以为言,上未能去。”
宋仁宗沉迷女色,身体很快就被被掏空,“上不豫,侍医数进药不效,人心忧恐”,大臣都归罪与尚、杨二美人。
尤其是尚美人,利用受宠接受一些臣子的贿赂,更激起正直大臣的不满,纷纷上疏劝谏。
范仲淹的好友、左司谏滕子京忍不住上书劝谏仁宗注意身体。
“陛下日居深宫,流连荒宴,临朝则多羸形倦色,决事如不挂圣怀。”
结果,滕子京的上疏“语太切直”,让宋仁宗很不高兴,将滕子京外放,“出知信州”。
不过这两位美人最终还是被赶出了后宫,这靠的是仁宗的亲近太监。
太监阎文应“早暮侍上”,他也不停地劝谏仁宗逐去二美人,搞得仁宗心烦不已。终于有一天仁宗“不胜其烦,乃颔之”,见状,阎文应“即命毡车载二美人出”。
尚、杨二美人“泣涕,词说云云,不肯行”,阎文应只好用强,“搏其颊”骂道:“宫婢尚何言!”,然后“驱使登车”,将这两个祸水送出了宫。
景佑元年(1034年)八月,“净妃郭氏出居于外,美人尚氏为道士,居洞真宫。杨氏别宅安置。”
宋仁宗将废后郭氏,尚美人、杨美人全都赶出了后宫。
不久之后,宋仁宗身体就好了,“帝康复,御正殿,复常膳”。
3、欲纳陈氏女,重臣们相继上疏论谏
让郭、杨、尚三人出宫的诏书是宋仁宗让参知政事宋绶当场草拟的。
诏书中说“曩者母后临朝,臣僚戚属多进女口入内,今悉遣还其家。长秋之位,不可久虚,当求德门,以正内治。”
宋仁宗把臣僚戚属送进宫中的女子全部遣还回家,表示不能再沉迷女色,而且要从“德门”中选一女子立为皇后,“以正内治”。
宋仁宗这番表态让大臣们都很满意,年轻的皇帝沉迷女色是国家的不幸。
但是二十多岁的宋仁宗很快又开始走偏了。
“既而,左右引寿州茶商陈氏女入宫。”
估计这陈氏女长得极美,宋仁宗不但要纳她入宫,还大有立她为后的想法,这可急坏了一众大臣。
当初为仁宗拟诏罢去尚、杨二美人的宋绶立刻劝谏道:“陛下乃欲以贱者正位中宫,不亦与前日诏语戾乎?”
几日后,枢密使王曾进宫,“又奏引纳陈氏为不可”。
其他大臣也纷纷行动,“宰相吕夷简、枢密副使蔡齐相继论谏,兼侍御史知杂事杨偕、同知谏院郭劝复上疏”,反对让陈氏女进宫。
宋仁宗最终还是妥协了,“卒罢陈氏”。
关于这事,司马光的《涑水记闻》提供了不一样的说法,让仁宗下决心罢陈氏的不是大臣,还是太监。
陈氏女的父亲叫陈子城,陈氏女“始因杨太后纳女宫中,太后尝许以为后矣”,宋仁宗由此看上了她。
当时宋仁宗已经开始翻阅历书选好日子要纳陈氏为后了,勾当御药院的阎士良听说后,急忙去见仁宗,问道:“陛下阅此何为?”
宋仁宗反问道:“汝奚问?”
阎士良答道:“臣闻陛下欲纳陈氏女为后,信否?”
宋仁宗点头道:“然。”
阎士良曰:“陛下知子城使何官?”
宋仁宗说:“不知也。”
阎士良说道:“子城使,大臣家奴仆官名也。陛下若纳奴仆之女为后,岂不媿公卿大夫耶。”
由此宋仁宗把陈氏女送出了宫。
阎士良何许人也?大太监阎文应之子。
就这样宋仁宗纳陈氏女为后的意愿也没有达成。
4、“貌丑不至惑君”,大臣们选择立曹氏为皇后
经历了上面这些事,宋仁宗可能感到一种无奈。以前刘皇后临朝称制,他没有存在感,现在亲征了仍然做不了主。
送走陈氏女不久后,九月“甲辰,诏立皇后曹氏。”
大臣们最终为仁宗选定开国功臣曹彬的孙女曹氏为皇后。
除了家世、德行原因为,长相可能也是一方面。
就如电视剧《清平乐》中说的那样“貌丑不至惑君”,曹氏还曾嫁人,大婚之日未婚夫一见她便越窗逃走了。
这可能有些夸张,真实的曹氏也不可能丑到哪里去的。
当时我们可将仁宗的无奈,大臣们将这样一个女子嫁给仁宗为后,考虑过仁宗的感受吗?
当然没有,因为不需要。
宋仁宗也接受了,内心的苦闷只有自己才知道。
景佑元年“十一月己丑,册曹氏为皇后。”

5、精英大臣与仁恕皇帝
从明道二年(1033年)十一月宋仁宗开始追封张美人为后,到景佑元年(1034年)十一月册封曹氏为后,宋仁宗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上和皇后选择上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这一年间,宋仁宗废皇后郭氏、逐杨、尚二美人、罢陈氏,立曹氏为后。宋仁宗有过快意,有过沉迷女色,终究是找到了后宫之主的合适人选。
宋仁宗废后立后这一年间,大臣们的强势,他也算是彻底领教到了。
废郭氏时,台谏官员大呼殿门请对。
宠幸杨、尚二美人时,大臣们反复提醒他不要流连荒宴,掏空了身体,最终不得不“下诏以尚氏为女冠,杨氏为尼。”
欲纳陈氏女时,宰执大臣们相继上疏论谏,最终不得不罢陈氏女。
尔后大臣们又为他选择了曹氏为皇后。
亲政后的宋仁宗虽然是至高主宰,但是他的那些精英大臣们可不怕他,宋仁宗不能任性随意地做事,哪怕是自己想做的。
宋仁宗立曹氏为后,还引发了礼仪上的非议,因为刘太后刚去世,丧期之内娶妻纳后,严重不合礼制。
“监察御史里行会稽孙沔,言庄献三年之丧未除,请终制而后行,秘书丞曲江余靖亦以为言,不报。”
“服内纳后”于礼制不合,当时很多大臣都有非议,范仲淹和韩琦曾面责当时的宰相吕夷简。
吕夷简答道:“固知非礼,司谏却不知里面事。上春秋盛,妃嫔已杂进,不早立后,无以制,非所以爱上”
宰相吕夷简可谓为宋仁宗操碎了心,他担心正是大好年华的仁宗纳了一些妃嫔,若不早立皇后,没人制衡这些争风吃醋的后妃,会让后宫不宁,皇帝无法安心理政的。
“恭俭仁恕,出于天性”,宋仁宗是个幸运的人,朝堂之上,精英辈出,虽有也有宵小之徒,但是正直贤良之人灿若群星。
正是这些大宋精英们与仁恕的宋仁宗相得益彰,他们君臣合作,留下了一段清平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