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三年的医生要上岗了”?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实习缩水需要担忧吗?
写在前面
近日,广东多所高校宣布寒假将提前,有的学校已开始陆续安排学生离校。对于突然加量的寒假,是选择回家躺平,还是趁机多些社会实践,这与学生未来就业息息相关。
日前,在朋友圈流传的“网课三年的医生要上岗了?”让不少家长心头一紧,这意味着未来医疗质量下降吗?
家长们的担心不无道理,疫情以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普遍存在缩水现象,一些用人单位也抱怨大学毕业生整体水平下降。
但据我们观察,长期网课只是拉大了毕业生的差距,优者恒优,弱者逾弱,一个在网课期间摆烂的大学生,能指望他工作后敬业爱岗吗?

社会实践普遍“缩水”
上了三年网课的毕业生都不靠谱吗?
据教育部发不久前发布的信息,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这一届毕业生多数是2019年入学,经历了完整的三年疫情周期,待到2023年毕业时,有的学生很可能上满了三年半网课。
从2022年招聘季用人单位的评价来看,“上3年网课的毕业生谁敢招啊!”成为不少HR的共识。
HR们认为大学生们只是通过上网课来获得文凭,一方面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打了折扣,另一方面因为疫情封控的原因不少学生也没有参加过实习和培训,除了一个毕业证一个学位证一无所有。
有企业的HR认为网课一代应届生的简历变得愈发单薄。大量应届毕业生的简历中社团活动经验变少了,实习数量也不足,这给人才甄别工作带来了挑战。

但也有HR表示,是金子总会发光,而且会更加耀眼——整体水平的下降,更有利于优秀毕业生脱颖而出,“前段时间,我就面试了一位非常优秀的学生,他大学期间帮助老师做项目,从打杂慢慢走向项目的核心,协助做一些重要工作;他还会找一些线上实习机会,这都表明他是一个有想法,且积极的人,所以我愿意给他一个机会。”
可以说,一个对自己的网课质量负责,对自己前途上心的学生,网课并不会成为他人生成长的绊脚石;而那些利用网课时间玩游戏、刷视频的学生,虽然找不到工作时可以抱怨网课耽误了我,但承担后果的是学生个人,不是学校,更不是网课。


一些实习已成“传说”
“必要”实习并未间断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些实习机会的确暂时无法获得了,成为了只能从师兄师姐口中听到的“传说”。
例如,对于某师范院校幼教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言,疫情之前,可以带着科研项目申请进入幼儿园实习,边做教学实践、边进行现场观察和评估,而如今基本只能以网络问卷方式完成相关数据的搜集。对于目前在读的研究生而言,这种与毕业非硬挂钩的实习已经无法获得学校的支持,他们只能艳羡地听着师兄师姐讲述他们当年的实习故事。

“网课三年的医生要上岗了”!相较于普通的大学生实习,医生、教师这类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工作的岗前实践情况,更容易引起家长们的焦虑。
对于这类“必须要有”的实习,我们也了解广州部分医科大学和师范大学的情况。据了解,除了2020年上半年疫情初期实习有过暂停,医科大学本科生的见习,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实习都照常开展;而师范院校本科生的顶岗实习也在照常开展。
而且医生正式上岗前还需要再接受2至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正式上岗。所以对于相关问题,家长们大可不必过于焦虑。


新实习岗位涌现
“躺平”后机会不会找上门
我们调查还发现,疫情对于大学生实习带来的影响并非都是负面的,疫情之下也涌现出一系列“远程实习”(“在线实习”)的机会,也让大学生有机会在社会实践方面投入更多时间,参与得更加深入。
地域不再是问题,住宿、交通零成本

一家创立于2022年上半年的媒体公司HR告诉我们,疫情让“远程实习”的社会认同获得巨大提升,短短8个月时间,他们已为6名在校生提供了实习机会,“远程实习的好处是实习生可以实时在线,随时响应,而公司也不必为实习生承担额外的办公支出。”
虽然实习期间实习生可能与指导老师素未谋面,但这并未影响他们了解并融入公司的工作流程,参与团队合作共同完成项目。
我们发现,有的大企业专门为“远程实习”开发了在线培训课程。以往线下实习,会要求大学生在指定的时间点前往公司所在城市,统一培训、统一上岗。而“远程实习”让大学生可以随时申请,随时培训,随时上岗,在宿舍有一台电脑就可以实现,而大学生实习相关的住宿、交通费用也都不再是负担。
网课是逆袭的机会,双非本科生获大厂offer

一位“双非”(非“985”、非“211”)高校的老师在一篇网文中分享了自己一名学生的网课逆袭之路,这名学生成功拿到了一家知名“大厂”的offer,这是该学校前所未有的,“他那个岗位30人入围面试,其中清北的学生超过了一半,剩下都是前排985,他是唯一一个双非高校的本科生,而且最后他成功了。”
“三年网课,他其实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的,用他的话讲,是网课给了他机会,因为让他减少了正常上课时候的不学习学生的干扰,他可以精神饱满地学习。他把自己的专业学得很细致,不懂的东西凑齐了请教老师,咨询老师找资料的方法,课余时间基本都在闷头钻研专业。”
网课期间,一位年轻的老师要做一个项目,邀请了几名本科生参与。后来其他学生陆续退出,只有这名学生坚持到了最后,“因为这个学生水平不错,后来老师索性让他负责一部分内容。过程中,这个学生遇到问题时会向不同的老师求助,最后他还真的完成了,并且完成得很漂亮。”
这次参加“大厂”面试,面试官对他的作品大为赞叹,“直接告诉他,你能够把你的作品讲明白就行,别的条件都无所谓。结果这个学生还没有讲完,面试的HR就告诉他,‘你被录取了,你接着说,下面的话已经不影响你被录取的结果了。’”
网课是一些高自律学生“逆袭”的机会,没有了学校里“丰富多彩”课余生活的干扰,学习变得更加纯粹。他们可以更加自主地分配时间,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投入更多时间,取得令人惊喜的成果。
投资自己,提升未来竞争力

在就业难的大环境之下,我们看到很多学生选择继续投资自己,提升个人实力。如近年考研人数连创新高,各类技能培训APP相继涌现,如编程、平面设计、视频剪辑等,每多一样斜杠技能,在职场的竞争力就多一分。
经济发展都是波浪形提升,在一定阶段都会出现增长上限。目前,全球经济正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明确的是未来的增长点必定出现在高科技领域,而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一系列概念,大学生不一定要深入学习,但一定要了解其基本概念和应用方向,在未来自己的职业领域涉及到相关内容的时候,可以得心应手地承担。
写在最后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危与机从来都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当新的机遇出现时,那些被动等待的人肯定是无法抓住的。
我们发现,能够在疫情期间继续保持向上势头的学生,基本都是积极向外去争取机会的,有一名学生为了获得一个实习岗位,坚持申请了半年之久终于如愿。
疫情三年以来,人们的情绪、观念、生活习惯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年轻人更要随之而变,不能满足于父辈们走过的成熟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