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我眼中的“饕餮纹青铜卣”——铭文篇(4)
本章节内容,要给大家介绍的是饕餮纹青铜卣的铭文部分。受器型、功用、表面纹饰等因素的制约,饕餮纹青铜卣器身所记录的铭文,多数情况下都是非常“精简”的,有些铭文甚至只有三两个“字符”,可是,这些“简单的字符”对于我们正确解读铭文内容,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无法像“鼎、簋、盘”等青铜器上的“长篇”铭文一样,可以根据上下文阅读,对比、分析铭文内容,最终确定铭文的“准确含义”及一系列有用信息(断代、人物、事迹…)
“越简单,越复杂”是我对这种“简约铭文”解析难度的一种概括,而我们的专家、学者也给这种简约的铭文做了一个“整合归类”,把它们叫做“族徽”。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些族徽,“它们”都长的什么样。

屏幕前的您,读懂上图的铭文“族徽”了吗?在整个“金文”系统中,眼前的这几幅已经算是青铜铭文中的“极简主义”了。图中的大部分字形都已经被专家“破译”成了汉字,即便没有破译出来的个别字符,也不会影响我们得出初步的观察结论——这五幅铭文的个别字形好像都跟动物有关系。
那么,这些动物到底是何方神圣?它们是专家们经常提到的动物图腾吗?
它们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能够让华夏民族的祖先们把它们当成“族徽”,当成“图腾”来崇拜?我们先来看第一种动物“黽”( měng)。

通过汉字、金文和实物图片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1铭文中的这种“动物”应该是“黽”,而不是“龟”。虽然商周时期的古人对龟这种动物情有独钟,经常会用龟壳来进行占卜,但是上图铭文中的这种动物,明显比“龟”少了一条“小尾巴”。“黽”这个字的本意就是“蟾蜍”——青铜卣铭文中的“黽(蟾蜍)”在一些动物造型比较具象的青铜卣上,也可以得到验证。

那么,问题就来了——什么样的族群会用“癞蛤蟆”做族徽呢?我们暂且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先来看看后面几个“族徽”里又隐藏了什么动物?

“蟾蜍、蝎子、蛇、蝼蛄(蟋蟀)、蜻蜓”。这是我从青铜卣的铭文中看到的动物。
上图中的最后两个“族徽”中有一个相同的字形,而个图形是“网”字。可以对比一下下图甲骨文的“网”字。

“族徽”中最后两种会飞行的小昆虫,除了都需要用“网”进行捕捉,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长着“复翅”(下图蓝色箭头标识)。

看到这里,其实一个初步的答案,已经快要产生了——这些青铜卣上刻画的字形,可能不应该叫做“族徽”,而把它们叫做“职业”可能会更加合适一些。
说到了“职业”,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周礼·天官·冢宰》这一章节中的部分内容:
“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guā)、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凡有疡者,受其药焉。”
通过对原文的阅读,我们发现——古代的“疡医”极可能是用“各种动植物药材做成膏方”来治疗创伤、溃疡等疾病的“外科大夫”。
《周礼》中的天官“医疗团队”,机构设置是非常健全的,它由“医师(行政&主治)、食医(营养师)、疾病(内科)、疡医(外科)、兽医”组成。这些能够接触到“天子”的“医生”放到秦汉到明清这个阶段,我们是否应该把他们称作“太医、御医”?
不管在什么朝代,人是会得病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以及《诗经》种出现的众多中草药,它们不是文化人凭空杜撰出来的。
中医是华夏民族伟大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多了解中医、多了解古代天文,多了解篆书的演化和音韵学,才有可能更加地接近历史的真相。
铭文篇先写到这里吧,下一章该介绍一下该介绍一下饕餮纹青铜卣的纹饰了。
202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