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gent on notes and sketches.
Cultivate an ever-continuous power of observation.
保持不断的体验性的劳动实践。作家的自我即是虚构世界的区隔,或者说是主体。从虚构世界这一开放性的不断生成的文本来看,其叙述框架就是其隐含主体。要注意的是,隐含主体与作者的主体性不必统一或者完全重合,这是没有必要的。
隐含主体整合了虚构世界文本的认识论(意义观/符号如何引向特定的意义,意义如何用特定的符号进行解释)和目的论(价值观/伦理学/理据性),使其叙述文本具有一个合一的意义向度。隐含主体直接主导了叙述文本的构筑方式,即双轴操作。
Wherever you are, be always ready to make slight notes of postures, groups and incidents. Store up in the mind without ceasing a continuous stream of observations from which to make selections later.
符号再现的片面性导致了最根本的二元范畴对立——体验与形式的对立。二元对立范畴导致了叙述必有分层,而且分层即双轴操作。聚合轴是体验性的、尚未符号化的、停留于个别性的感知的经验材料之集合。组合轴则是再现性的、媒介化、范畴化的符号文本的组合形式。可以把聚合轴理解为包覆在叙述框架外部的实在世界(actual world),而区隔内的虚构世界文本则是组合轴本身。隐含主体自身内部的符号学运动,就是实体化与主体化命题之下的辩证法运动。
在构建虚构世界的过程中,隐含主体首先从聚合轴上的体验事件进行材料选择,然后通过媒介化的再现/变形改组,形成组合轴/述本。其中的辩证法运动是在“聚合-组合”这一二元命题下推进的,其动力是否定性的(双非),是聚合与组合两个层次之间的往复超越,即回旋跨层运动。引诗为证:“剑锋无情人葬月,血龙张翼任回旋。”人葬月(主体化)或月葬人(实体化)或可悬置不论。人、月,非人非月,亦人亦月,只是人为的“剑锋”所划分的范畴下的辩证法运动,这种否定性动力的运动最终导向一种超越性的同一,此谓后话不论。聚合组合之两极,如天光云影,清渠水镜,或可印证一句佛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而隐含主体要做的,便是在这戏论造作般的梦幻泡影中,进行一个三界通达的虚构世界的本体论构建,此时,主体的姿态,如砌沙城之孩童,恰是最本真的造物者,也是虚构世界的立法者。
Above all things get abroad, see the sunlight, and everything that is to be seen, the power of selection will follow. Be continually making mental notes, make them again and again, test what you remember by sketches until you have got them fixed.
对于经验材料的意向性选择(实体侧),和对感知体验的形式化再现(主体侧),需要隐含主体的符号自我作为中介,去进行命题之下的辩证法运动探索,目的是对于体验与形式这一基本二元对立所衍生出的各种文化二元对立范畴进行专题化的把握。这个过程就是本体论的构建过程(ontological fabrication),由此构建而成的本体论框架,又参与形成了隐含主体本身,其结果就是一种超越性的同一,即实体侧和主体侧之间的往复超越——回旋跨层,两个层次之间的各种精微的符号学机制,就是辩证法运动的轨迹。
在此同一性/超越性中,形式直观即体验直观,符号之自指即对象之自指,对象(object)之本真即主体之本真,诗性(Poeticalness)的观念(Idealism)即诗性的形式。此之谓后现代版本的“齐物论”(增添了先验主体性作为中介)。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梦蝶之梦,作为一个虚构叙述文本,若其隐含主体为庄周,则庄周体验到之事实为“庄周梦为胡蝶”;若其隐含主体为胡蝶,则胡蝶体验到之事实为“胡蝶梦为周”。没有合一的隐含主体作为中介,这个梦的叙述文本就不能构成一个辩证法运动的命题。不妨拟设一个合一的叙述者人格A,作为隐含主体,则其体验到的事实就是:庄周在梦为蝶,在觉为“我”,梦这一虚构叙述文本,其隐含主体(B)是“胡蝶”,而文本的叙述者,是庄周本人。由此可见,虚构叙述文本在经由叙述者之叙述形成文本后,俨然生成出了一个有可能不同于叙述者人格的“拟人格”,即隐含主体。至此,合一的隐含主体A所体验到的事实,归结为一种以“隐含主体”(B)为形式的符号学再现,亦即主体A对于主体B的经验。这或许可以成为一种对于“主体间性”的粗浅探索。
。。。
回到命题。命题(及其范畴之内的辩证法否定性推进运动)之于虚构世界的本体论构建,正如脚手架至于建筑物。命题可看作是隐含主体在进行每次符号解释活动时,所采取的临时身份,即作为符号系统的命题范畴,只是隐含主体成为其自身(隐含主体的符号自我)的中介,身份的集合,构成了隐含主体。由此可以看出,隐含主体是一种否定性的存在,必须依靠其所采取的身份来成为其自身,这就是主体的悖论性存在。命题之下的辩证法运动的否定性推进动力,就是隐含主体自身。
Do not be backward at using every device and making every experiment that ingenuity can devise, in order to attain that sense of completeness which nature so beautifully provides, always bearing in mind the limitations of the materials in which you work.
符号化过程的片面性造就了主体的有限性。主体用其有限的符号,去再现无限的实体之经验,其中的辩证法操作,正是艺术家的实践努力之所在。



鸡田赤城 2021.07.26
晨雾 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