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流
暗流
这暗流纵横交错,就算小心地走,也还是会踩到泥坑。

人人瞧不起饭圈,人人贯彻异化的饭圈文化。饭圈在哪里?饭圈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群体无意识与个体独立意志照理说是泾渭分明,但暗暗地,个体自以为的独立意识早已被群体意识裹挟。
有个朋友是五月天铁粉,又双叒一次奔赴现场看演唱会,在朋友圈分享了许多旅程的风景。这天的嘉宾是华晨宇,看到现场直拍,我一整个双厨狂喜状态,一边点赞一遍感慨喜欢的歌手最终都会“勾搭”到一起,受到莫大的鼓舞。
次日找了许多饭拍的合唱live欣赏,同时也见识到网络上又一场歌手互相欣赏,饭圈互相撕逼的乌烟瘴气。
而现实中,铁杆五迷迫于朋友圈“有几个人反应很大”的压力,删了华晨宇嘉宾演出的那条圈。我非常理解他的出发点——懒得给自己找麻烦。我也会这样。
在舆论风头上,我有时候甚至都不会老实地说出我喜欢华晨宇。因为我并不了解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不希望会有对方把相关刻板印象投射在我身上的事情发生,索性跳开麻烦的可能性。更别说现在的微信还糅杂着生产工具的属性。
沉默有时出于利己。而肆意凌驾他人意志之上出于什么,我很好奇。

看到五月天本人都被粉丝说教,那铁杆五迷被朋友圈说教倒是显得小巫见大巫了。
粉丝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我看看我自己,大概是一种欣赏与学习的流动。
朋友跟我说下次旅行想去偶像的故乡。后来她的确去了趟新加坡,那是疫情以前的事情了。喜欢,程度逐步增强,反复被吸引,探究更加真实的本他,觉得缺点也都有趣可爱。甚至想去他的故乡,走他走过的路,吹他吹过的风,探寻他成长的秘密,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浓厚的真爱滤镜体验。有吸引和关注,有探究与接受,有勇敢并出发,所有的真爱元素在这里集聚,或许这本就是一场盛大的暗恋。暗恋,是“我”对于理想伴侣的幻想在TA身上的投射,TA不过是我的理想投射的载体。曾被明面“暗恋”困扰过的我,冷静地思考解析过,缺乏交流的他和他所暗恋的我,也就恰似粉丝与偶像之间的流动。偶像无需觉察粉丝爱意中的真假与深浅。他所构思的爱恋当中,偶像角色的“我”只需要发挥出成就他深情人格的符号价值功能,便是最佳。
“那追寻的人何其困顿苦楚,高高在上的星辰多无情。”爱从来不会均等。甚至可能不会产生交互,星星不需要为仰望的人停留。
我不赞成乐在其中的前行,捆绑上“爱”的名义。由爱出发,这份爱你本也可以选择付出或者保留。既然选择付出,必然这就是你自己更偏好的方式,就算伴随苦痛,也会有回甘。
而把爱附带着“为了你”的思想包袱双手奉上,则多少自我感动了一点。若非TA与你有着同一份爱,对方本也无需替你负重。道德压迫之下,爱早变了质。
但如果在付出的那一刻,即在计算着从对方身上获得些什么,那是自利的投机取巧、心照不宣的投资交易罢了。
从物化对方或者“为了对方”之中攫取卑劣的优越感和满足感,那么拥有你的喜欢和关怀可真不幸。
爱之名的光辉总是能够覆盖这世间绝大多数的幽暗。
被我调侃实名暗恋的朋友说,那你不也是,“为了”华晨宇“特地”跑到北京去看他的演唱会。我说打住打住,我是为我自己,那看现场的体验感确实特别棒,还能顺便去首都旅个游。
“顺~便~旅游?”显然她并没有被我说服。
“这叫做文化消费,跟看电影什么的也没啥本质区别。”
这种观点显得我冷血又无情。但我一定是最肯定当下真实的人。
不管这份爱是从何处出发,又将在几时消亡。
一切成立的前提条件是,我是我,而他正在发光。
事实上,也是因为华晨宇本人一直在进步中,贯彻落实“既然无法跟随这个市场,为什么不能引领它”的指导思想走过十年。吸引力的可持续性也是情理之中。
本也是华晨宇冲破我的审美局限,让我发现了自己的偏见。进一步发现了偏见的普世。他是一个能给人养分的人。当他达成这一步,眼光的迷之自信也就有了构建基础。即便他当时没有高度,也付之一份遥远的信任,笃定会有他的时代。
事实上跨度十年的反复被吸引的演进过程中,我也保持着不找组织,不买周边,不做数据的状态,甚至连数字专辑都没消费,因为全都有我更偏好的live版本。对作品也有着自己的喜好程度区分,并不会照单全收。跨省而来陪我看了杭州场的朋友花花,就调侃说我是个假粉。
确实一直也刻意跟“粉丝群体”保持着距离。在我看来,群体聚集之处,总难免充斥着盲目、极端与狭隘,从而滋生出派别,引发出纷争。
显然我并不具备粉丝的盲从属性。但我也确实得算是粉丝(注:大众概念的泛义。我理解华晨宇坚持叫fans作“歌迷”背后的心理——并不希望粉丝越界,有意识地保持安全距离,这层意义上,我更应归为华晨宇的歌迷),不过这与我不喜欢群体的无意识不冲突。

说起来,我的这位追星朋友在122事件后对华晨宇已经是十分讨厌了。写到这的当下,我突然明白了试图让她理解我之所以“没脱粉”的枉然。她跟我的逻辑基调,在几年前就已然是如此不同。
而看完杭州场后的一次小聚,我的另一个不追星朋友也发出了“你为什么会喜欢华晨宇”的不解。这一次我选择了跳过这一题。
“为什么不脱粉他”、“为什么会喜欢华晨宇”?像是疑问句,其实都是设问句。流程下一步往往是批斗花,劝告我。
而我试图将症结解开,并克制地给出我的观点的时候,讨论一定会向争论演化。
你们这些华晨宇的粉丝就是……当我听到我的朋友以这种形式来说明华晨宇在她眼中的不堪时,我第一反应,是惊讶。
我喜欢华晨宇的作品,乃至喜欢这个人。这是一个事实。而我具备独立思考和辨识能力,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观点立场,这也是一个事实。任何具备一定规模的粉丝群体,哪怕从概率的角度,也都有着相当数量的缺乏辨识能力而一时狂热的低龄粉丝。他们的发言很多时候显得降智。我讶异于我的朋友选择无视眼前我的观点,而选择将网络上得到的脑残粉刻板印象投射在我身上,进而对我的观点进行误读,再进一步进行批判。对此我提出了疑义,我就在你眼前,为什么不选择倾听我。我显然是委婉地在表达,再冲撞下去,会伤害到我们的关系。她愣了一下,换了个角度继续批判。似乎已经不是批判的事,而是我们的辩论赛里必须有个胜负,
批判这一步像极了一个流程,交流似乎是无用的。
我的观点是辩证的,尽可能客观的,而她是聪明的人,她不会误读,除非她想。
批判偶像的行为,变成了否定眼前的我。
而从事件反映出来的是在她的眼中,我甚至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与价值判断的。当然,这与我的自我认知并不相符。这个时候我会想,如果你眼中的我是这样的无灵魂主体人士,我们是如何成为朋友的呢?
视频里水哥正说,走到外面支持你的人很多,亲近的人的支持反而很难得到。评论里说因为外人的支持不需要成本。我觉得极有道理。于是我想,如果连无成本的尊重、信任、支持都做不到,朋友的意义在哪里呢?于是冷酷的理智跳出来开始审视起这段关系。
这几乎是一种本能。尽管多数时候我更愿意把人往好的方向去想。尤其是想要维持住的亲近一些的关系里。我并不愿意做一个严格的人,不过多少是本能有点完美主义倾向。
每一个破绽都在我的眼里,为了避免产生真正的裂纹,很多时候我选择保留自我,放弃思考。再二、再三的时候,角落里的思维已经在疯狂叫嚣,而我会陷入为难的内耗。
本该是能互相纾解、疗愈的关系变成了一种折耗,这是我最不想看到的变化。
所以有时候我会觉得不用维持的关系反而是特别轻松。犀利的视角总是更容易误伤到别人,但戳穿本不要紧的人,让他快快走远些对我反而是好事,毕竟我这么怕麻烦。
很多时候,不愿意跟别人去争辩,一个是懒,一个是对方不重要。
观念正面冲撞的都是朋友,引子往往正是朋友之间的分享欲,以及我们总是妄图他人的理解。
华晨宇就像一面社交当中的镜子。假以理性思考来回应,偏见的人并不会因此倾听你的表达,而接受的人反而产生了误解。

五迷朋友把去看五月天演唱会,称之为“见一见五位老朋友”,我感同身受。无偏爱何以分亲疏。爱本就是一种喜恶的偏差。
爱就是会本能地想要维护。而各种出于为避免多余的麻烦而选择的让步,似乎无法掩盖社交边界被模糊甚至被僭越的事实。
一个普通人,迫于压力而删圈,这事本身,就足够魔幻现实主义了。难以想象现今舆论场竟已异端至此。
我一视同仁地鄙视任何形式的饭圈文化。缺乏独立思想的行事风格,任何时候都格外愚蠢。
早已被群体无意识裹挟的,个体自以为独立的,强烈厌恶的情绪,我尊重你们的意志。我的喜欢也不需要你们指摘,就像我不会来掰头你的不喜欢一样。
当年的周杰伦光芒正盛,不还是每年都会收到江郎才尽的倒彩,甚至还被我曾经的某任课老师在课堂上夹带个人审美私货地批斗过,气得我的杰迷朋友他课都不想听。新的旗帜总是面临打压,靶子必须是最耀眼的那一个。
你看到的是发泄不满的口,我看到的是闪耀的光。
当五迷朋友说“其实我觉得花花唱得挺好的”时候,我会觉得他是在当今极端化、对立化的舆论环境中,我所认识的最知道华晨宇这题答案的人。P.S.我好像听到你情不自禁的欢呼了。

后记:
防杠声明:五月天,本人也是看过演唱会现场的,万人合唱的大型KTV现场跟唱率可达80%以上,达不到100%也还是由于听歌有个人喜好程度区分,我喜欢的所有歌手都达不到100%。
而与我同行的三位朋友,远不及我对五月天的喜爱程度,也就是耳熟能详的那几首了了,甚至演唱会前还不知陈信宏就是阿信。但这丝毫不影响她们在有了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去听一场名为青春的情怀,在现场也非常嗨。
去到现场文化消费的不一定就是真粉丝,有单纯爱音乐的,也有看一场演出犒赏自己的,也会有看别人朋友圈精彩,凑热闹消费演唱会而找个耳熟能详歌手的,且人群素质的参差叠buff,可以说是不具备任何参考性。当然我的几位朋友皆不可能是无感的嘉宾出场环节就喝倒彩的素质,这种行为打的分明是主场歌手的脸。且抛开个体素质参差不说,真粉能干出这种事?
所谓沉默的大多数。狂热的和倒彩的总是同一批人,两种形态展现在不同的地方罢了。
但这些都不重要,有时候伤害反倒是真真实实的。通常主体比较低落的时候,能造成最大的伤害值。陌生人倒也还是没能叠上伤害buff。最怕的是个体孱弱,一时脑热上头找组织找认同,群体意识之下,超出自身承受能力地去氪金氪数据,热度减退后体会虚无,又觉得一切狂热行为都是被群体胁迫,恨不了那个无意识的自己,就转嫁到当初那份吸引,脱坑回踩、因爱生恨的故事都并不新鲜。但这个时候的伤害或许才是真实伤害。
爱意来得越猛烈,消失得也就越快。讲白了,否认当初的吸引不就是否认你自己吗?群体无意识的疯狂,茧房里的乌合之众,饭圈文化不就这么回事。还是那句话,我一视同仁地鄙视任何形式的饭圈文化。
分享到专栏的起因是,一早又刷到营销号言之无物地恰烂流量了。有些素材不下点功夫是找不着的,而找着了,还能断章取义来搞春秋笔法,还真的挺昧良心的。
营销号损人能赚钱利己,有些人跟风损人不利己才是最看不懂。哦不,也利己。发泄了现实中的不满。留言的出发点跟饭圈无二——找组织找认同,最终呈现出一种垃圾场的既视感。太多人的网络形象都是与现实不符的狰狞,所谓“反正也没人认识”,便能释放最大的人性的劣根性。
非要个例代表整体,建议怎么着也至少按照我那看了n场五月天且十年前就奔赴过鸟巢看诺亚方舟的纯种老五迷朋友的标准来。别觉得在现场了,就能尽情标签自己是五月天粉丝。听懂他们音乐里的表达了吗?找什么存在感?
“内娱高贵什么”衍生出来的“花钱是大爷”真是病态。文化市场选择这么丰富,觉得不值得花钱大可不花钱嘛,逼逼赖赖地秀优越感真是看不惯。
我可真是越写越直白,带情绪了哈,饭圈文化这种东西赶快爆炸吧,都有那个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