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计划大家谈 |《张仲景说这方“中”》:突破“文化折扣”现象,经方“中”!
提起“经方”这个词,或许大多数人会感到陌生。“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主要以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记载的方剂为代表。
在中医药领域,同样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经方”的“出圈”程度却与“针灸”不同。由于题材相对陌生,“经方”在国际化传播中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立足中医药文化,讲述“经方”故事的纪实短视频《张仲景说这方“中”》荣获首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短视频单元最佳提案。解读中国工作室采访了该片总制片人、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国际传播部主任兼国际频道总监仇园园,共同探讨团队为传统文化出海所作出的有益尝试。

△总制片人仇园园(右)与本片主人公黄煌(左)
问:为什么想要去讲述“中医药”相关的故事?
仇园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在西医传入中国之前,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可以说,中医药凝聚着几千年来中国人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在疾病面前,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中医药在推进人类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也起着巨大的作用。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中医药学术成就,推动了人类医学的发展。《伤寒论》是人类最早的传染病学著述,《神农本草经》是最早的药物治疗学著述,《洗冤录》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而“人痘术”预防天花则是人类最早的免疫学。
由此可见,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经过抗击非典、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等重大传染病之后,我们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医药在海外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海外患者也享受到中医药带来的医疗服务。中医药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名片和健康使者,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
问:“经方”对于部分中国人来说都会相对陌生。要在短短10分钟之内,用一个“传统内容”的中国故事,吸引国内外的观众,并让他们理解,您觉得在创作上存在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为此团队做出了哪些尝试?
仇园园:是的,国外观众提及中医,马上想到的可能是针灸。因为针灸规范性强、疗效迅速,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在海外广泛传播,直至现在针灸已成为一门国际化的中医学,应该说是中医走出去的第一支先锋队。其实,中医还有一样与针灸同样具备国际化传播能力的“宝贝”—经方。什么是经方很多观众可能并不熟悉。它是我们的先人们经过无数次的亲身试用,总结出来的天然草药的固定配方,古称“经方”。一般主要指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里记载的方剂。
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容易遭遇“文化折扣”的情况。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进行分析,有学者认为国家间文化距离的存在会阻碍受众对外来文化的欣赏和理解,从而导致外来文化效用的降低,这就是“文化折扣”现象。中医文化浓缩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与思维方式。中医药文化发源、成长于农耕文明,饱含浓郁的自然哲学意蕴和古典文化理念,其基本概念和保健治疗方式呈现出描述性的、观物取象的非实体化特点,一些重要概念如经络、三焦、营卫气血等难以找到相应的解剖生理学基础,药物配伍也拿不出化学分子式。这就导致了外国人理解中医概念和理论的困难,甚至对阴阳、五行等中医基础概念产生“不科学”的念头而排斥中医。而且,中医药理论和知识主要是建立在中国古代语言结构基础之上,由于古代汉语语言结构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结构相差甚远,使得中医药文化的一些特定词汇和概念翻译成他国语言时表达不准确,或名不及形、或名不及实,甚至使原来的含义丢失殆尽。这导致中华文化圈之外的人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认同度、理解程度都会大打折扣。
面对中医药这样一个聚焦中华传统文化的故事,以及海外观众陌生的“经方”题材。首先,我们面对的最大挑战是跨越文化的障碍和“文化折扣”现象。其次,对于纪录片而言,相较于视觉性更强的针灸,经方显得“枯燥”“深奥”,这也是一个挑战。如果直接讲何为经方原理、经方如何实施,恐怕连国内的观众都难以理解,更不用说再把诸多话语翻译、讲述给思维习惯存在差异的国外观众了。这时,我们需要从具体的人、物、事入手,于是黄煌教授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黄煌教授是第二届全国名中医,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院长。他致力于经方的普及推广工作,被誉为国际经方热的“点火者”。我们尝试通过他的故事,将经方的呈现具体化、形象化。

△创作团队与黄煌(最左)讨论拍摄脚本
我们团队从黄煌教授的经方特质入手,找到了一些易于理解和传播的元素。例如,经方是中医学中最规范的内容,经方的组成、命名、主治、煎服法等核心内容都有着严格的规范性,歧义性最小;经方运用的是极简的中医原创思维—方证相应。一“证”对应一“方”,有着极强的对应性;经方也使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语言形象,用简洁的语言勾勒患者形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疾病特征;同时也实用有效。虽然经方只有简简单单的几味药,但是却有着明显的疗效。我们根据经方的这四个易于国际化传播的特征,从黄煌教授诊室的跟拍入手,既捕捉到了经方治愈病患的生动故事,又能以事实说明经方的疗效可靠。对于黄煌教授借用古今名人的形象来阐释方证特征,我们用动画包装的手段,把关羽、李逵等人的形象直观呈现出来,让观众很容易理解。
此外,在采访中我们还发现随着经方在海外的传播,经方也治愈了很多外国人。我们通过黄煌教授与在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的学生视频联线的方式,讲述经方在海外运用的具体情况,从而展示经方不是沉睡在经典里的故物,而是历久弥新的瑰宝。因为经方所具备的特质,加上我们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的呈现,其实是可以很好地被理解的。
问:在拍摄过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故事可以分享吗?
仇园园:在拍摄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经方的疗效。在跟拍黄煌教授的诊疗中,我们遇到了一位由家人陪同,从外地赶来南京治疗的二次脑梗的患者。2023年春节前老人第一次来的时候,坐车一路颠簸,一路呕吐,坐在轮椅上被子女推进诊室。黄煌教授经过面诊、舌诊、腹诊、切诊之后,开具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桃核承气汤的复合方。一周后,我们继续在诊室跟拍,从老人女儿的视频中惊喜地见证了老人的明显好转。三周之后,也就是春节后我们在诊室又见到了这位老人,他已经能够在家人的搀扶下独立行走,让我们惊叹黄煌教授使用经方的疗效显著。

△黄煌教授问诊中
其实在拍摄之初我们对经方的疗效是带着探究的目光,近2000年前张仲景总结的经典方剂能治好现代人复杂多变的疾病吗?经过近1个月的跟拍,事实告诉我们:可以!诊室内外,我们碰到了许许多多服用经方后,病症得到明显改善的患者,有肿瘤患者、抑郁症患者、心脏病患者、皮肤病患者……患者的认可,应该是经方疗效的最佳印证。
在采访中,黄煌教授为我们解释了古方为什么能够治今病。这源自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几千年来人类面对的疾病在不断变化,但是人类身体在疾病中的反应方式没有变:当你感染了流感病毒,你会发烧;当你受了风寒后,毛孔会收缩;在高温下我们都会出汗,吃大黄古人会拉肚子,我们现在人也同样拉肚子,吃麻黄可以平喘,古人的喘可以治,我们现代的人喘也能治。经方作用的不是具体的病因,而是人体。经方特别关注了人体在疾病中的反应方式,它是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所以不管经过多少年,古方依然能够治今病。中医看的不仅仅是人的病,更是病的人。
问:请分享下您对“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解。
仇园园:我觉得这是一个既十分宏大又非常细微的话题,以这次拍摄中医药的经方题材为例,我们在做海外调研的时候就发现,很多外国人认为中医很神秘,甚至认为它是巫术或是安慰剂。其实不然,中医是一门守护了我们几千年的医学科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那么我们该怎么讲好中医药的中国故事?我觉得有三点体会。
第一,我们要把最真实、最客观的一面展现给海外观众。作为中医学精华的经方,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使用天然药物的经验结晶,这种经过人体亲身尝试得出的经验,有着真实可靠的疗效,通过纪录式地呈现病患在服用经方后的真实感受,比任何语言更有说服力。
第二,中医药独特的文化特质使其在跨文化传播中受到各种制约,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讲故事的方式和策略,不能用抽象的中医药理论,更不能用艰深晦涩的专业术语,我们要用外国人听得懂、看得明白的故事和语言,来讲述经方。而经方的组成命名规范严谨、方证的形象传神,经方思维的直观简洁,恰恰符合国际传播的规律,相信通过我们的节目,一定能让海外观众感受到经方的魅力。
第三,健康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不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于能够战胜疾病,恢复患者健康的情感追求是共通的。我们要通过人类共情力来传播中医药,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也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健康思维模式和另一种医学解决方案。来自东方智慧的中医药是一根纽带,它可以更好地把人类联系起来,成为推动中外相互了解、促进文化交流的桥梁。
如果说针灸开启了中医药国际化的第一次浪潮,那么经方必将成为助推中医药国际化第二次传播热潮的引擎。
+采访者:
解读中国工作室制片人李孟迪
特别鸣谢《张仲景说这方“中”》总制片人仇园园及创作团队对本文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