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 E伦理

伦理(ethics)
马克思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并不是建立在主观道德需要而是建立在历史理论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像他的前人黑格尔一样,认为历史是渐进的。然而,历史进程中的进展是辩证地实现的;也就是说,是在矛盾中并通过矛盾实现的。在马克思看来,历史发展的进程决不会结束。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历史的终点。根据马克思的历史理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作用,就在于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前提。历史本身正朝着为实现更美好、更人道的社会制度的方向发展,而自觉地了解这一客观的历史趋势就可以使工业无产者加快这一历史进程,“缩短新社会诞生的阵痛”。同上述有效地洞察历史的见解相比,纯主观的道德需要总显得没有什么力量。在坚持上述见解时,马克思接过了黑格尔对道德主义的批判;不过道德评价依然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所固有的因素。只在历史朝着“更美好”、朝着解放无产者的形式而实现的“解放人类”的方向前进,推动历史发展才能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事业。(参看
进步
条目)。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的意图当然不是从道德上评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是力图证明这种生产方式所不能解决的固有的矛盾。不过,他的批判包含了许多明显的道德评价。“人剥削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物化为“物”(货币、商品)之间的关系,对一切生产、自然和人类的生存的前提的破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所有这些消极后果都包含着道德的评价。然而,由于马克思把这种生产方式的一切阶段,包括殖民主义扩张阶段,都看作是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的必要前提,所以他不得不认可上述消极方面。在一篇论述英国在印度统治的文章中,他写道“的确,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被极卑鄙的利益驱使的,在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上也很愚钝,但是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状况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如果不能,那末,英国不管是干出了多大的罪行,它在造成这个革命的时候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68页)。 只有随着社会主义的到来,这种造成进步的矛盾才能克服:“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会不再象可怕的异教神像那样,只有用人头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75页)。 在对待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否存在道德,而如果必须有,那末这种道德将采取什么形式的问题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看法不尽相同。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似乎认为将不再存在规定每个人的行为标准的道德。比如,在同爱尔维修和法国唯物主义者争论时,他就曾写道:“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7页)。然而,恩格斯则认为历史是向越来越高的道德形态前进的,这种进步似乎意味着胜利的无产阶级的道德最终将成为人类的普遍道德。声称先前的道德具有普遍有效性的主张,实际上都是幻觉。比如,费尔巴哈的道德论“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正因为如此,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而在现实世界面前,是和康德的绝对命令一样软弱无力的。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而且也破坏这种道德,如果它们能这样做而不受惩罚的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6页)。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论的变化是同历史论的变化以及历史环境的变化相联系的。当实证主义的进步论破坏并取代历史进程中的事实与价值的统一时,就会出现从道德上补充马克思主义的要求。当大多数修正主义者(伯恩施坦,斯陶丁格等)用新康德主义来补充马克思主义时(参看
新康德主义和新康德主义
条目),考茨基(1906年)却诉诸于原始的本能行动,在这种本能行动中,道德被看作是在“高等动物”中发现的“社会”动力。然而,由于面临积极地和广泛地干预历史进程的实际需要,和面临俄国的落后状况,列宁又把社会主义的道德任务看作是推动和加速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的胜利:“道德是为摧毁剥削者的旧社会,把全体劳动者团结到创立共产主义者新社会的无产阶级周围服务的”(《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9卷,第305页)。构成这一定义基础的论点,显然在于“共产主义社会”在道德上是高于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然而,这种把伦理道德完全工具主义化的做法,提出了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这样一个问题。科拉科夫斯基(是“参考书目”3)认为,存在着与维持道德目标在原则上并不适应的手段(比如真正的人道的社会),以往那种把“罪恶”当作实现进步的必然手段的看法(如马克思论印度的文章),根本不同于那种由政党有意识地计划和利用“罪恶”手段的观点(见“参考书目”3,第225—237页;参看
道德
条目)。 (IF)
参考书目
① 奥托·鲍威尔:“马克思主义与道德”(1905-1906年),载《新时代》第24期,部分被翻译收入博托莫尔和古德所编的《奥地利马克思主义》一书。 ② 卡尔·考茨基:《伦理与唯物主义史观》(1906),1918年英文版。 ③ 列泽克·科拉科夫斯基:《没有选择余地的人——论“目的高于手段”这一箴言的正确性》,1960年德文版。 ④ 弗·伊·列宁:《青年团的任务》(1920),1966年英文版。 ⑤ 斯维托查·斯托扬洛维奇:《理想与现实之间》,1973年英文版,第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