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石屏包浆豆腐,400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焦里嫩,口口爆浆!
作为一名豆腐的狂热爱好者,我吃过各种各样的豆腐,什么海鲜豆腐,麻婆豆腐,香煎豆腐,臭豆腐,烤豆干......

只要是豆腐做出来的美食,每一样我都爱~
但唯有一款豆腐,常常使我爱而不得,那就是我在云南吃过的石屏包浆豆腐~

在云南,只要谈到豆腐,石屏的包浆豆腐一定少不了,那是真正的外酥里嫩、一口爆浆、唇齿留香!

石屏豆腐的名声,400多年前就享誉云南。
清朝时期它曾作为贡品,深受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喜爱。
2012年12月2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石屏豆腐”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石屏偏安于滇南一隅,距离昆明260多公里,是一个安静的古城。

吃豆腐是这里的风俗,大街小巷有数不清的豆腐摊,从早烤到晚。
朋友聚会不是去酒吧,也不是去咖啡馆,都是约在豆腐摊边吃边聊。

一个个小小的豆腐在烤架上被烤得金黄,如同油炸小馒头一样,蓬松柔软,满街飘香在豆腐带有余温时夹上一块,蘸一下秘制的酱料,一口咬下,酥脆的外皮猛然破裂,里面的流心,哗啦啦的就流了出来,软软的,嫩嫩的,入口即化。

石屏豆腐好吃不是没有理由的。
散落在古城各处的一口口古井活水,便是石屏豆腐拔得头筹的终极秘密。

这里的豆腐都是采用地下的“酸水”,而不是传统的石膏或盐卤来点制。
这种独特的“酸水”仅在云南石屏有,酸水并不能用之炊煮米菜,却被当地人无意点化出了独领风味的石屏豆腐。

据说,原来石屏的村里一位潘老汉的孙媳,不愿意外出挑水,偷懒把酸水倒入制作豆腐的水里。意外发现豆腐竟然快速凝结了,而且还没有原本的酸涩味。之后,用酸水点制豆腐的方法就被保留了下来。

这种特殊的水质自然含卤,可以代替石膏点浆,做出来的豆腐不但质地细腻、韧性高,味道还很鲜香,为其它豆腐所不及。

令人叫绝的是,这种“酸水”离开石屏无论如何也点制不出豆腐。
曾有人用此“酸水”请石屏的师傅到外地点制豆腐,但试了无数次都未成功,有人戏称石屏包浆豆腐是带不走的专利。

除了丰富的地下“酸水”资源,石屏包浆豆腐采用的是东北非转基因大豆,豆颗粒大、豆仁饱满、出浆率高。

大豆经过浸泡后和水磨成豆浆,磨好的豆浆煮30分钟左右,用干净的细纱布滤去豆渣。而市场上的很多包浆豆腐为了降低成本,都不滤渣,带渣的浆做出的豆腐口感自然粗糙。

之后还要经煮浆→滤渣→酸水点浆→凝固→放入模具脱水→定型等十几道工序。
层层工序下来,2斤大豆才能做出1斤豆腐,虽然用料是其他豆腐的2-3倍。但做出的石屏豆腐白如纯玉、细如凝脂、鲜嫩美味,品质远非一般豆腐能比。

如此繁复的地道石屏豆腐制作技艺,在2017年入选了云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人墨客曾盛赞石屏豆腐:“水点琼浆世上奇,神龟豆腐天下香”。
在继承传统手工的同时,辰颐还引进了现代科技,建设国家标准的制作车间。经过专业的消毒和杀菌,保证每一款豆腐都是健康的

此外,还经过专业质检,豆腐不含农残、重金属,也没有添加,让大家吃得更放心。

豆腐富含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E,老人、小孩都可以吃,补充营养的同时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延缓衰老,对于想保持身材的人来说也特别合适哦~

一般的包浆豆腐很容易粘锅,一烤或煎就糊,浆汁外流很不美观。
辰颐的这款包浆豆腐,基本不粘锅,不破皮,被烤、煎得滋溜冒气,蓬松柔软。

一咬爆浆的包浆豆腐,收获了大批死忠粉,很多小伙伴夸它是“最好吃的豆腐”。
包浆豆腐乍看和普通的豆腐没什么区别,但熟了之后,里面有像豆浆一样的汁液。

无论外面烤得有多么焦黄,皮内的豆腐依然和豆腐脑一样鲜嫩。
不管是烤、炸、煎,用空气炸锅还是电饼铛做出来都好吃。每天变着花样做,早上当早点,中午当配菜,晚上当宵夜小零食,真的一生推!
爱吃豆腐的盆友,一定要买买买!
石屏包浆豆腐烹饪方法
食用前用清水冲洗一下,用厨房纸或自然晾晒5分钟左右,把豆腐上的水分沥干,即可烹饪。
①油煎:首选不粘锅,锅中倒入薄油,薄薄的铺满锅底为最佳,油温加热至180度左右(可以用木筷放在油锅中,看到筷子尖冒小泡就代表温度达到啦),随后转小火,放入豆腐,豆腐之间需要有一定的间隔,感觉豆腐底部定型后再翻转至两面金黄(约3-4分钟),用筷子轻轻按压,感觉内里Q弹,松软即可出锅。
②烤箱:豆腐有间隔的放在烤架上,无需使用锡纸,烤盘放置在中层,尽量让豆腐上下受热更均匀,烤箱温度设置200度左右,烤7-10分钟,外部口感较为干爽柔韧(以上温度及时长为参考值,可能会根据电器功率不同有所出入,大家可以根据自家烤箱功率进行选择时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