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曹卓的长城游记(5)镇河堡

2023-03-19 17:00 作者:张明弘寻根长城  | 我要投稿

 今天天气晴朗,我们调整好状态以后我们开始向镇河堡出发。镇河堡,明长城大同镇重要关堡,边墙五堡之一。镇河堡离新荣区很近,我们在来之前的前一天晚上就在新荣区住下了。镇河堡在云冈古窟至内蒙集宁公路省路的右侧,御河之西。

  这里是内蒙高原通向华北平原的重要战略要地、交通要道,是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分野,只要翻开明代的地图,就可以看到这条外长城根本就是国界。古往今来,曾经发生过多次名列青史的重大军事行动。

  进堡时,我们是从堡的北门下车的,北门的长城中间有一段完整的外包,还有一段倒塌的外包砖墙。经历了几百年的风吹雨打,日晒雨淋,依然伫立在那守卫着疆土。由此可以,古代长城砖的制作技术是何等先进,烧制长城砖的每一道工序制坯、烧砖、验砖、运砖以及用长城砖修葺长城是多么的认真,我们看到这些砖质地坚固,质量很好,可以反映出当时烧砖的技术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这是堡唯一幸存包砖的地方,可以看得出包砖很厚,即使用现代的火炮不一定能击穿。城墙内外原有包砖,现已被老百姓拆下来盖民房了。

  我们从北门的城墙上下来,在堡里走着,进入一位居民家,一位大爷说,镇何堡当年非常繁华,堡内有很多庙,还有很多有钱人的大宅院,后来在日军侵华期间,因为这里出了武工队,日本人恼羞成怒,一把火把堡内的民房都给烧了。

  我们发堡里现在过去痕迹已经没有多少了,堡不大,东西三百米左右,南北四百米左右堡内居民更少,三十个人左右大多居住在城堡的东侧,堡内西侧多余下来的土地,已被辟为菜园,居民大部分主要在外打工赚钱,种庄稼的很少因此,现存的房舍也多半荒废。在堡内见到了政府危房改造的民居,时间是2012年

  我们向堡的东门走去,遇到一个老奶奶,还有她小儿子、儿媳妇和小孙女。老奶奶八十多了,有六个儿女,老师问了老奶奶一些生活现状和儿女孝顺的问题,老奶奶在那说着,她儿媳妇却在那一个劲的说她多嘴,不让老奶奶说话,老师本来还想问她小儿子一些有关堡内的一些事情,还没问,那男的就被她媳妇叫进去了。据了解。老人现在一个人住,她小儿子以前就是打零工为住,挣到的钱根本就剩下不了多少,没问老人要就已经很好了,更别说孝顺,何况有个这么强势的媳妇,我们可想而知老人平时的生活,这种状况在农村越来越多见谅,让我们不惊悲叹传统道德的失传。

  堡的东门现在保存尚好,城门墙上的刻字已不存在,门上有砖雕精美古朴。外设瓮城,夯土墙体虽有残缺但基本保存完整,部分城墙包砖及堡门残存,堡墙下部有九层以上黄砂岩条石砌筑,极为工整,上部为大城砖,然而不同于通常明代城墙的砌筑方法的是,间隔五米左右有伸入夯土墙体里的砖垛,且分三层,每层均交错布置,成梅花形,当为拉结墙堡门门洞尚存,由于年久城台的下部条石已经风化严重,千疮百孔,仍然苦苦支撑着上部砖墙。门洞为五伏五券,上有垂柱、斗拱皆为砖雕,门头一石匾已经风化字迹全无。堡门外的瓮城仅存两侧墙垛,像两只张开的残缺臂膀,无力的迎接着远方的来客。

  黄昏的时候爬上来的东门,站在东门上看着全堡的景象,天是那么的蓝,庄稼是那么的绿。堡内的房是那么的低矮,拍摄着白云和堡的关系,调了下相机的光线,照出了堡的历史感,那种参桑凄凉,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惆怅……

 


曹卓的长城游记(5)镇河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