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纹腹小鸮需要什么样的巢箱?
最近看到了一个悲伤的视频😞:

事情发生在2015年英国的South Wiltshire,这是一个由Nigel Lewis先生放置与监控的一个巢箱,完整的故事被记录在www.littleowlproject.uk上:http://www.littleowlproject.uk/index.php?b=diary¤tpage=16(第一次袭击)http://www.littleowlproject.uk/index.php?b=diary¤tpage=9(事件总结)。
仓鸮的多次入侵暴露了这只小鸮所处的人工巢箱对于小鸮来说有多危险。但是,什么样的巢箱对于纵纹腹小鸮来说才是更安全的?
一篇关于纵纹腹小鸮在野外的择巢与巢栖问题的研究论文《Nest-site selection and nesting success of Little Owls (Athene noctua) in Mediterranean woodland and open habitats》表明,对于生活在林地的纵纹腹小鸮来说树木的胸径是一个重要的择巢指标:“树木的直径似乎与林地中小鸮的巢栖成功率有关,因为成功的巢穴相比于失败的巢穴位于胸径(树木的胸高直径)更大的树木中。通过对26个鸟巢使用红外微型摄像机,我们观察到直径较大的树木似乎拥有更深的洞穴,与直径较小的树木相比,其入口隧道更加蜿蜒复杂。通过在周长较大的树木上筑巢,猫头鹰可能会减少巢穴被捕食者发现的概率,并可能提高成年和后代的隐藏能力,或在捕食者发现巢穴后逃跑。”,而这篇论文中也提到以前的研究成果:“Glue 和Scott (1980) 以及Exo (1981)提到,小鸮主要使用深的巢室,通过长而曲折的通道到达(Schönn et al. 1991)。”
胸径更大的树之所以更安全,就在于这样的树能提供一个更加长而蜿蜒的隧道,这对于小鸮而言是至为重要的,那么在为小鸮设计人工巢箱的时候,这一点也必须被纳入考量。

上图是德国的猫头鹰大佬Claus König在他的书里提到的一种人工巢箱设计:“人工巢栖管,长约1米,宽16厘米,一侧开口直径6-8厘米”。可以看出这个巢箱干脆直接就被设计成了管道的形状,本身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一米长的狭长隧道,这意味着只要小鸮挡在它蛋蛋或幼雏的前面、堵住了通道,入侵的动物就很难进入去伤害它们,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堡垒。

上面是德国一家动物园(Zoofalknerei Neunkirchen)里纵纹腹小鸮笼舍中的巢箱,可以看见他们正是采用了这种设计。


上图就是我们很熟悉的Kuvik一家所居住的巢箱样式,根据图中的介绍,这个巢箱由24毫米厚的松木版压层制作而成,直径为25厘米,入口直径为8.5厘米,整体长1.2米,入口进入后还要经过一处导光挡板。而根据油管上找到的介绍,Tiszalök 的小面包们所住的巢箱长1.2米,内部直径21厘米,入口直径为7.2厘米,整体要比上图介绍的更狭窄。

上面这个视频是荷兰的一个纵纹腹小鸮巢箱,我找到了它的资料图:


上图中的入口转折也是一个重要的设计,因为根据野外的研究,除了一个隧道,入口处的“蜿蜒复杂”程度也是重要的。纵纹腹小鸮能适应复杂的转折,但对于体形更长的动物而言,即使它们也能轻松地走迷宫(比如鸦科),但转折的狭窄程度还是足以将它们拒之门外。当然,据说这个设计主要还是针对鼬等体形瘦长的哺乳类捕食者的。

在英国,人们更喜欢一个方形巢箱顶部加隧道的设计:


上面是@Robert_E_Fuller为纵纹腹小鸮设计的一个巢箱,小鸮可以经过一个通道后下降到自己宽敞的方形巢箱里。

这个巢箱算是做得很豪华了,虽然根据我的观察,纵纹腹小鸮还是常常喜欢待在通道内,而不是下降到巢箱里(之前看直播的时候常常看到它走进了通道,但是又没出现在巢箱里,直到几个小时后直接从通道里走出来……)…………

上图相当于一个简易版本的Robert Fuller小鸮巢箱:都是通过一段隧道后下降到一个方形巢箱里。这个巢箱也设计了一个转折,不过相对于荷兰巢箱来说简单很多。
在这款英式巢箱的介绍中也提到:“必须有一个管道系统,使猫头鹰感觉到它在进入一个隧道,与我发现的许多树巢相似”,而转折也不仅仅用于防范捕食者,还能阻挡阳光进入巢室从而保持巢室内的黑暗(当然这不是唯一的方法,像德式巢管和荷兰式巢箱就通过设计一个遮阳挡板而达到了同样的效果)。
回到开头英国的这个案例,介绍中说小鸮的这个巢箱是弹药箱改造的,专门为纵纹腹小鸮而设计,而且已经设置了一个狭长的通道。介绍中没有说明是否有转折,也没有说明入口的孔径,上面介绍的几种巢箱的入口孔径一般是7厘米,一般来说仓鸮很难进入这样的入口,如果这个巢箱的孔径符合规格(6cm-8cm)的话,那只能说或许这只仓鸮已经饿到皮包骨了。而抛开孔径不谈,这个巢箱的内部结构或许也是有问题的,从视频里可以看到通道直接通向了一个宽敞的方形空间,而一般设计有方形空间的英式巢箱都会选择把该空间放置在通道下方,其他型制的巢箱则根本不带有这样的空间。
South Wiltshire的这个小鸮人工巢箱项目在2000年拥有22对纵纹腹小鸮,但到了2015(也就是悲剧发生的这一年)只剩下了九对,而且平均每窝只有3.1枚蛋(接近下限),除了孵蛋失败的四个巢以外还有两个巢都发生了幼雏被捕食的事件——视频中记录的只是其中一起,当然造成这种惨不忍睹的数据的主要原因还是生态大环境(根据www.littleowlproject.uk的数据,小鸮在英国的数量在25年内下降了65%)。幸运的是,这个团队在这个事件发生后决定于当年(2015)冬天更换20个小鸮的人工巢箱,我猜应该会换成上面介绍过的管道在上方的那种英式巢箱。
最后来看看为仓鸮设计的人工巢箱一般是什么样的:

适用于仓鸮的人工巢箱一般为方形,入口无论长宽都超过十厘米,内部只有一个简单的转折用来阻挡阳光。如果仔细观察开头的视频可以发现,捕食小鸮幼雏的这只仓鸮有脚环,合理怀疑曾被人救助并居住过类似的人工巢箱,甚至连巢箱的放置者都认为这些仓鸮“可能仍然在寻找巢穴”。也就是说,这场悲剧很可能源于一个完全可以避免的意外,仓鸮很可能本来就不是为了捕食而闯入。这或许提醒了人们在野外放置人工巢箱时应当注意区分不同鸟种所适用的巢箱,以免反而人为地增加了这些鸟类在野外狭路相逢的可能性。

BirdCAMs Hungary项目之前在一个为仓鸮设计的人工巢箱中拍到了一对年轻纵纹腹小鸮的身影,现在我只希望它们千万不要定居在这里(除非改造)。因为虽然现在附近暂时没有仓鸮出现,但风险始终存在,希望能为它们在附近再设置一个小鸮的巢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