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霜降 ——重阳之本 重生之门

2022-10-26 15:16 作者:上海汉未央  | 我要投稿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八个节气,是秋季的第六个节气。


        于每年阳历10月23-24日交节,太阳抵达黄经210°为霜降。


        壬寅年霜降交节时刻——

        阳历10月23日18:35:31。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孝经纬》曰:“霜降,气肃露凝结而为霜矣。故云‘驷见而陨霜’。”


        天寒始于霜降。霜降是秋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向冬的过渡,即将入冬。



        霜降的实质是气温骤降,到了足以成霜的程度,并不是说这个时节就一定降霜。


        南宋诗人吕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写道“驿内侵斜月,溪桥度晚霜”。陆游在《霜月》中写道“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这些诗句,记录了霜生于深秋寒夜的景象。




       霜降为九月中气,消息卦为剥卦。


        从卦象分析,五根阴爻代表阴气的强盛,强阴将剥蚀上方皮表仅存一层弱阳,这便是剥卦之义。


        剥卦六爻代表寒露至立冬的三十天。五天一候,一候一爻。卦象显示下五阴爻,上一阳爻,为阴臻极盛之势、群阳剥尽之象。天地间残剩的一缕阳气如挂在树梢的枯叶,生机已失,只待西风凋落。



下卦为坤  上卦为艮

坤为地  艮为山

两者构成卦象山地剥


(剥卦)


        《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剥卦为阳将剥尽、阴臻极盛的临界时刻,天道即将进入下一循环周期。君子应顺从大势,持守定力,在观卦的审时度势后,继之以剥遯,与道消息,与时盈虚,静候天机,以待时变。



        先天八卦此时对应单卦艮。剥卦则是艮下接续阴爻补坤复合而成。故艮是剥的本相,剥是艮的皮相。


        艮,止也。先天八卦艮居西北为死亡为归终,后天八卦艮居东北为复活为启始。合而观之,艮是周而复始、起死回生的大节点。故于四象之中,虎啸于山主死,龙跃于渊主生。艮山成为生命的最后避难所与格式化重启的枢机。


        寒露及于霜降,由秋入冬的生命意蕴,便在于此。




北纬30度 2022年10月23日18:30 全天星空

斗柄指戌  九月内火



        《礼记·月令》:

        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虚中,旦柳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


        这便是说——

        季秋之月,日躔于青龙第四宿之房宿。

        初昏时刻,虚宿(即玄武第四宿)居于南方中天。

        拂晓时刻,柳宿(即朱雀第三宿)居于南方中天。



北纬30度 2022年10月23日19:00 南天星空

虚宿南正



北纬30度 2022年10月23日5:15 南天星空


        当代霜降昏时中星,虚宿南正,与《礼记·月令》“昏虚中”相合。当代霜降旦时中星,约在鬼、柳间,与《礼记·月令》“旦柳中”略合。当代霜降昏、旦中星,与《礼记·月令》所处战汉时代基本一致。



        霜降,在阳则太阳黄经210°,在阴则北斗星柄指向辛位(天干)或戌(地支),在卦则古人称为艮(先天八卦)或乾(后天八卦)的方向,亦即西北方。



       《礼记·月令》:季秋之月...其虫毛,其音商,律中无射,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



       霜降在九月,律吕为六律第六——无射。


       季秋之月,律中无射。“阴与阳相荡,火与风相射”,射是激发,此月阴气盛用事,阳气无余。《白虎通》释为:“射者,终也,言万物随阳而终,复随阴起,无有终已。”


       华夏古乐有十二音高——

       黄钟、大吕、太蔟、夹钟、姑洗、仲吕、

       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称律,双数称吕,合称“十二律吕”。



       十二律以隔八相生法与三分损益法,次第求得。

       故夹钟隔八,三分损一,复生无射。


       《汉书·律历志上》:“亡射:射,厌也,言阳气究物,而使阴气毕剥落之,终而复始,亡厌已也。位于戌,在九月。”

       射者,厌也。

       厌有两义:一为满足,二为嫌恶。

       两义实为一义。厌是临界性概念,未厌便是不足,已厌则为嫌恶,向反面发展。该临界点,可视为中点,也可以是终点,总之是折返点。此义亦见于“央”。

       厌通央,无射即未央。义通,音亦通。无、未音同,射、厌、央则音近。

       未及中点或终点。与金文常见语汇“无穷”、“无疆”、“无终”等义。


▲ 心宿三星



▲ 大火星九月沉坠


       以今人观之,无论阴历阳历,九月均未及年终。何以无射系之?实际上,在古老中国的火历时代,以大火星之出、中、伏为纪时。春三月火出,为一岁之首;秋九月火伏,为一岁之末,故谓之“春秋”。从今年九月至来年三月,为黑暗时期,故谓之“冬终”。


       九月内火,大火星沉坠,天地万象萧肃,一年阳气已尽,一轮春秋行将结束。越到终点,越要祈愿无终。九月无射的无穷之义,一如由戌入亥的重生意蕴。



       祈愿:

       四时成岁,岁序更新,死而复生,生生不息。



       ▲ 霜降始霜


       霜降节气,大地初霜。冷空气南下,秋风到广州。东北北部、内蒙东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我国北方至霜降前后,夜间散热很快,出现雪霜。


       ▲ 霜不是冻


       《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如此看来,霜似是露遇冷所形成。


       其实并不准确。


       霜与露皆源于水汽,但形成机理不同,对农作物的影响也不同。霜是由于近地空气中的水汽在接触较冷的物体如土块、草叶、屋顶瓦片后,直接由气态凝华为固态,附着在物表所形成的冰晶。它要求近地气温低于0℃。而露呈水珠状,其形成要求近地气温在0℃以上。若在0℃以上时先有了露,气温降至0℃以下,露滴冻结成冻露,则是坚硬的小冰珠,并不是霜。


       因此,露不会霜的前态,霜也不是露的后态。

       露是露,霜是霜。



       ▲ 预防霜冻


       深秋的植物,渐失生机。“风刀霜剑严相逼”,霜对植物的摧残可见一斑。宋人邵雍《霜露吟》:“为露方物悦,为霜万物伤。二物同一气,恩威何昭彰。”意谓露霜虽同气,而露为恩令万物喜,霜为威令万物惧。两者如此不同。


       其实,霜被误解了。


       霜和霜冻虽形影相连,但严格来说,危害庄稼的是"冻"而不是"霜"。人说“霜降杀百草”,倒不如“霜冻杀百草”来得恰当。


       ▲ 霜冻杀百草


       当植物体温降至0℃以下,植物细胞间隙的水分结冰,导致细胞脱水,而冰晶不断增大,把细胞撑破或割伤,导致细胞水分散失。若天亮后阳光强烈,气温急剧上升,又使细胞间的冰晶迅速融化,并在细胞完全吸收前大量蒸发,从而导致脱水枯萎,乃至死亡。


       霜常与霜冻相伴,但有霜未必有冻。霜不但不危害农作物,相反,水汽凝霜时,还可放出大量热来。1克0℃的水蒸汽凝华,放出气化热667卡。故霜晶虽结于外,而冻害减轻于内。



       以下三策可预防霜冻:

       一为增湿法。增加近地空气湿度,保护地面热量,可升温2℃左右。小面积的园林植物可用喷水法,于霜冻来临前一小时左右,为植物喷水,增加空气湿度,则降温过程中可利用水分凝华释放的热量维持乃至提升近地温度。

       二为遮盖法。用稻草、麦秆、草木灰、杂草、尼龙等覆盖作物,既防冷空气侵袭,又能减少地面热量散失,一般可提高近地温度1-2℃。

       三为施肥法。在寒潮来临前早施有机肥,尤其用半腐熟的有机肥做基肥,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吸热保暖性能。半腐熟的有机肥在继续腐熟过程中散发热量,亦有助于提高土温。



       ▲ 秋收扫尾


       霜降节气是大秋作物最后收获的季节,北方大部已在秋收扫尾,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正值冬麦播种黄金季节,油菜一般已进入二叶期,南方开始大量收挖红苕。此时北方农田应深度翻耕,以保持土壤健康。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对冬麦和油菜应及时地间苗定苗,中耘除草,防治蚜虫。




       “霜降到,柿子俏,吃了柿,不感冒。”霜降要吃红柿子,不但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很好的时令食品。泉州人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的解释是:霜降要吃杮子,否则整个冬天都会裂唇。




       南方有的地方,霜降前有“送芋鬼”之俗。


       霜降时节,人们以瓦片堆砌成河内塔,在塔里放入干柴点燃,火烧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烧红,再将河内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垠芋头,称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丢到村外,这就是“送芋鬼”。人们便以此法,辟凶迎祥。


       打鬼,颇似西方所谓万圣节。

       实际上,霜降-立冬,实为中国之鬼节。

       吾中国之鬼节与所谓万圣节,其岁时原理,本是同义。


       我国古有三大鬼节:

       清明节(三月寒食节)

       中元节(七月十五)

       寒衣节(霜降-立冬)


▲ 水  生于申  旺于子  死于辰


       俗话说“三月七月鬼旺月”。

       三月季春,夬卦,强阳已旺,弱阴将逝,鬼门闭,人鬼相辞别,是为鬼之死。

       七月入秋,否卦,阴气始生,鬼门开,是为鬼之生。

       九十月间,秋冬交节,颛顼历更为新旧年交替之际,从水生阶段入于水旺阶段,阴气侵彻,是为鬼神之旺。


       是以——

       野鬼恶鬼必逐之,“送芋鬼”便应此理。于时对应霜降。

       家鬼善鬼必迎之,“烧寒衣”便应此理。于时对应十月朔,即立冬。



        古者,霜降有扫墓祭祖之俗。《清通礼》:“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扩荃,届期素服诣墓,具酒撰及菱剪草木之器;周服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将寒食与霜降并举为春秋墓祭大节,只因在卦象及阴阳关系上,寒食与霜降,互为镜像,完全相反。故霜降墓祭与寒食(清明)墓祭,其形则似,其义则反。

        春三月、秋九月,本为春秋大月。大火星以三月出而九月伏。既是一年农作之周期,更是一轮炎运之始终,亦是一岁阴阳之关节。是为“阳半年、生半年”。从今年九月至明年三月,则为四季之冬,亦即岁末之终。是为“阴半年、死半年”。


        如此,愈加凸显三、九月的岁时首尾坐标意蕴,祭祖正当时。


        三月寒食(清明)夬卦,下五阳爻,上一阴爻,阳臻极盛,阴将消亡。一过清明,全阳太盛,鬼神消遁,便无以沟通人神。必在清明鬼门关闭前送别先祖。

        寒食祭(寒食-清明-上巳)的主题是——送。


        九月霜降(寒衣)剥卦,下五阴爻,上一阳爻,阴臻极盛,阳将消亡。天道向阴,人神恢复沟通。必在霜降鬼门大开时迎祀先祖。

        霜降祭(霜降-寒衣-下元)的主题是——迎。



        万圣节(鬼节),究其本源,源于古凯尔特人萨姆汗节(Samhain)。其时为阳历每年11月1日(霜降、立冬前后),寓示太阳季(夏)之结束和黑暗季(冬)之开始。其岁时意涵及岁序节奏,与秋九月由戌入亥周而复始的中国时间吻合。


        太阳神助凯尔特人种植农耕。但是,太阳神每年都会被Samhain攻击并囚禁六个月。Samhain,还有两个称号,即"Lord of Dead(死亡领主)"以及"Prince of Darkness(暗黑王子)",他带着寒冷与黑暗的冬天,于10月31日夜间降临凯尔特人的土地。


        因此,万圣夜10月31日,是阴阳交节的重要节点,是鬼神灵异世界最接近人间的时刻。


        万圣节,实质即万鬼节。


        11月1日万圣节,英文为Hallowmas。

        10月31日万圣夜,英文为Halloween。

        求其词源:hallow指神鬼。mas指弥撒Mass,即祭祀。een指夜晚evening。Hallowmas即鬼神祭;Halloween即鬼神夜。



        10月31日,亡魂将在这一夜回到家中。因此人们要在餐桌、篝火旁为死去的家人留出位置,还用芜菁或甜菜头做灯笼,代表灵体或亡者的提灯。鬼魂重返人间,为的就是寻找肉身,附体重生。这是迎鬼。


        因此凯尔特人燃起火炬,焚烧动物尸骨作为死亡之神的献礼,还用动物的头或皮毛制成服饰打扮自己,发出古怪的声音,迷惑与吓退鬼魂,避除灾难。这是驱鬼。


        此即万圣节之源。



         从这个意义上看,万圣节的阴阳鬼神观念,与中国霜降墓祭、寒衣烧纸、下元祈福的文化实质,颇可会通。


         在前基督教的凯尔特文化中,有一个与万圣节互为镜像的大节,即五朔节The May Day,时在每年阳历5月1日。五月May源于拉丁语Maia,意为掌管春天与生育的丰饶女神。


        五朔节的主题是庆贺大地回春,祈求五谷丰登。是日,要熄旧火,取新火,跨火堆,要立起五月柱,绕柱祈福,载歌载舞。这像极了寒食禁火清明改火,也类似春社,桑林之舞,男女之会,祈丰之祭。


        五月朔之于万圣节,一如三月三之于九月九,亦即清明(上巳-春社)之于重阳(霜降-十月朔)。




        霜降时节,往往邻近阴历十月初一“寒衣节”。寒衣节,亦称十月朔、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三大鬼节。


        为避免先人魂魄在阴间挨冷受冻,寒衣节这晚,人们要在门外焚烧夹有棉花的五色(青、赤、黄、白、黑)纸,并把饺子倒在一个灰圈内,用意天冷了,给先人们送去御寒的衣物,送去暖胃的食物,并以灯火照引先人魂魄找到回家的路。



        寒衣节寄托着今人对先人的追怀,是生者为逝者送寒衣。寒衣节也是故乡亲人为远在异乡为异客的家人的思念,是生者向生者送寒衣。九月重阳霜降前后,即是砧杵捣练送寒衣的日子。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

        宋陆游《初寒》:“伤心到处闻砧杵,九月今年未授衣。”

        宋王镃《征妇词》:“日日妆楼望雁回,雁回郎不寄书来。谁知别后身宽窄,欲送寒衣未敢裁。”


        从七月七夕机杼纺织,到八月中秋砧杵捣练,再到九月霜降裁剪授衣。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言尽之。

        这是一条秋而弥深的时空线索,也是一条岁时节日的潜在线索,还是一条女子承担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的妇功线索,更是一条征人征妇万里相思的情感线索。


▽ 九月授衣解读详见下帖 ▽

月圆:家国中秋的宏大叙事与天命历程



▽ 重阳节深度解读详见下帖 ▽







        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补冬不如补霜降”,又说“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先“补重阳”,后“补霜降”,且“秋补”比“冬补”更要紧。


        因此,霜降时节,有“煲羊肉”、“煲羊头”、“迎霜兔肉”的食俗。俗话说吃啥补啥,据说吃煲羊头有助于“头风”等疾病的治疗。医书也有加“四珍”、“八珍”的药补羊肉煲,可辅疗肺病、疟疾的记载。迎霜兔肉就是经霜的(即霜降)的兔子肉,此时兔肉鲜美,营养价值高。







霜降 ——重阳之本 重生之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