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之子的剧情争议浅析

做两个假设:
天气之子是爱情片
天气之子不是爱情片
是爱情片的话,从常识上来讲,谈恋爱,现代大家都是谈自由恋爱,而自由恋爱的反面,那就是包办婚姻,韩剧或者还珠格格里面的自由恋爱,经常会遇到阻碍,也就是说,这些阻碍的主体,就比如,社会,比如家长,觉得你的自由恋爱给他们添了麻烦,就要阻碍你的自由恋爱。
而我们歌颂自由恋爱的同时呢?不光要对抗这些阻碍,同时也需要传达出一种:“大人,时代变了,我们谈我们的,关你屁事”这样一种思想,就是说,我们谈恋爱,并没打算给你们添麻烦,也确确实实不会给你们添麻烦,是你胡搅蛮缠,我才要对抗你的。
而这个动画片直观地,不加思考的一种感受,就和男主角自我意识过剩时的感受一样:“我因为跟女主角谈恋爱,害了东京”,这时,大叔非常善意地开导了他:“不要想太多”,确实,从逻辑上来说,男主角不去启发女主角,男主角不去认识女主角,女主角连通过超能力来赚钱他都想不到,更别说“天命”了,女主角如果不跟男主结缘的话,女主角可能只会拿超能力当作一种消遣,一旦使用过多,导致副作用开始出现的时候,身边又没有男主这个可以托付弟弟的值得信赖的人,那女主角绝对不会说抛下弟弟,去完成所谓的“天命”。凭什么啊?妈妈刚刚去世,我还要当祭品?弟弟怎么办?
所以,大叔说的“不要想太多”是没有错的。
我们喜欢很多台词“哪怕要与世界为敌,我也要为你而战,或者我也要说我爱你”。很霸气,很浪漫,但仔细分析其实也挺实际的,世界为什么老要找爱情的茬?首先,通常,一个值得歌颂的故事里,男女主角一定不是那种血色修道院那两个狗男女,怀特迈恩和莫格莱尼,因为他俩是真的坏,就是说,通常情况下男女应该是无害的,都是好人,好人结婚谈恋爱,世界为什么总要向好人找茬呢?那一定是,社会上的一些人想要通过向自由恋爱施加压力,从而得到一些非分之利益,所以,这个“与人为敌的世界”确实是错了,而且这个敌人很强大,很抽象,如果是一个具体的boss,打倒这个boss就够了,但一般来讲,敌人是抽象的制度,或者是风气或者别的什么很难战胜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人。毛主席说过,与天斗其乐无穷,我们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与自然,与落后的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斗争史,所以“与不合理的世界为敌”应该值得肯定。
但是。
人家男主最后一句有效台词,把“不要想太多”给否了。
给否了。。。。给否了。。。。。
把“谈个恋爱而已,其他人关我屁事”给否了。
就导致,这个爱情故事真的是一个负担很重的爱情故事。
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小孩子持枪是非常严重的行为,因为小孩子不能承担社会责任,没有成熟的辨别是非能力,小孩子不可能合理地掌握并使用枪的力量,很有可能失控,所以小孩子持枪,大人却不能要求小孩子去做警察或者军人的工作,还会让他把枪交出来。
但是小孩子拥有超能力的话,她就必须拯救东京吗?为了东京,而献上活祭品,这是最最危险的,替罪论,就好比那些送孩子去豫章书院的家长,把孩子不学习不努力归罪于网络游戏,武侠小说之类的东西,等到豫章书院出了问题,又把罪名推到豫章书院头上。所以女主角就算拥有超能力,很多地方也在暗示女主角有一种需要牺牲自己来拯救世界的“奇怪的天命”,但女主角原本就可以不屌他们,自己弟弟还一点小管不过来呢,还管你东京???男主角更不用把女主角放弃拯救世界的心理负担,再背过来,原本就没有心理负担,但男主角强行在最后说,我要带着心理负担和女主在一起。
就很画蛇添足。

那假如不是爱情片,只是想表达友爱的相互扶持可以让困难中的人度过难关呢?
那就又有一些问题,男主角16岁与女主角15岁,这两个人年龄非常特殊,最新的日本法律规定18岁以上男女算成人,所谓20岁成人,以后也只会沦为形式习俗,而且习俗也会慢慢地向法律趋同。
说白了,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矛盾,忍个两三年就行了,男主角18岁会迎来他向往的自由,独立于父母,父母想留,也留不住他了。至于他想贷款上大学或者来东京漂泊,随他选择。
女主角会自动脱离社会抚养机构(想继续赖着都不行),有人说女主角还有个弟弟,说孤儿院会强行分开两个人,我只能说,这是纯粹的臆测,以及妖魔化政府机构,这类型机构是用来帮助有困难的未成年人的,而且绝对不会说,进了保育机构,从此姐弟就骨肉分离了,姐弟不仅能三天两头见面,暑假的时候甚至可以一起到处去旅游,《物语系列》里的老仓育就十分珍惜这种国家福利,当然她最希望的还是能有一个幸福生活的家庭,但现实情况是家庭幸福不起来,那么她就只能指望机构的帮扶,另外如果在校期间表现不好,就比如其长期拒绝上学,国家还会削减对她的补助,注意,老仓育可不住宿舍,住的是自己的屋子,无论是租的,还是家长留给她的遗产。
唯一可能的是:姐弟是不希望自己以后的身份标签化,什么标签呢?孤儿。被标签化确实严重,不得不说,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歧视,歧视孤寡残疾,歧视LGBT什么的,如果自己被贴上孤儿的标签,对于生活有影响。或者,孤儿院之类的机构里面的孩子都心理扭曲,不正常,都是坏孩子,容易给自己的弟弟带来坏影响。说真的,如果“自己都歧视孤儿,习惯性地会给孤儿贴标签”的话,不想"被认定成孤儿"这个心结是很难解。
但是电影没有提到。电影只是说,姐弟不想给人添麻烦,姐弟想靠自己的力量或者,并且要跟自己的骨肉亲人永不分离。我只能说,好不容易日本在未成年人保护问题上做的挺到位的,纳税人的钱创办的这种就构就是干这个的,另外你实在不想让弟弟过那种生活的话,忍三年而已,三年你就也成人了,做个登记,弟弟就又回你身边了。
说白了就是忍耐。共度难关说的简单,难关是什么?离家出走后的艰辛,和姐弟两人生活的经济和教育压力。怎么造成的呢?男主难以忍耐现状选择离家出走,姐弟两人拒绝社会帮扶,宁愿谎报年龄打工。
可以说能忍耐这一种困难,却不能忍耐那一种。
当然也能说主角们选择的那种道路,算是斗争,跟不幸福去斗争,但是从逻辑上来讲,就是我说的,忍耐两三年,什么事,都不是事了。两三年以后,就算你不想离家,离开孤儿院,也会被扫地出门的。
在他们与生活斗争的路上,就不说他们最后选择"不拯救东京了",看看他们给社会填了多少麻烦?警察这种公共资源被他们搞得团团转,炸了一辆卡车,惊动了消防(当然下着雨可能消防人员赶到了之后火就灭了也说不定),捡了把手枪射了一发,又随地乱扔,这是真真正正地在给社会和他人添麻烦,而且不能用爱情来当挡箭牌。
所以,新海诚可能想告诉我们的,其实是:“片中的男女主角是反面典型???”但手法和桥段的安排上,他们却都是善良的正面人物。所以如果一旦脑子不太好使的人,万一拿这两个角色当榜样,那就完犊子了,如果稍微动了一点脑子的话,就会觉得,奇奇怪怪莫名其妙的。
剩下的我不打算展开了,新海诚先生可以说他是日本动漫的陈凯歌,塑造意境,渲染画面,一流,甚至无敌,但是剧情。。。。。。经不起推敲,都有点白昼流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