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战争史-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未完稿)

经过
1980年5月4日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去世。
科索沃民族主义兴起,得到阿尔巴尼亚支持。
1981年3月11日
科索沃首府普利什蒂纳举行示威游行,要求科索沃成立独立共和国。
南斯拉夫中央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派遣了三万名警察士兵镇压示威游行。结果是11人被杀,4200人被监禁。
1983年
米洛舍维奇当选为南共联盟主席团中央委员。
1989年
米洛舍维奇担任了塞尔维亚共和国主席团主席。
1989年2月
科索沃举行了总罢工。
1989年2月27日
米洛舍维奇以此为由根据1974年《南斯拉夫联盟宪法》,完全剥夺科索沃的自治权。
1989年6月
米洛舍维奇发表了纪念科索沃战役600周年的讲话。
1990年7月
塞尔维亚共盟改组为塞尔维亚社会党,米洛舍维奇出任主席。
1990年12月
米洛舍维奇当选为塞尔维亚共和国首任总统。
科索沃塞阿两族紧张关系升级。米洛舍维奇命令部队和警察进入科索沃恢复社会秩序。
阿尔巴尼亚族人自行组织公民投票表决,宣布科索沃共和国独立。
米洛舍维奇下令,南联盟军警在科索沃全境发动了清剿阿族非法武装的攻势。
1991年6月25日
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宣布独立。
1991年10月15日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宣布独立。遭到境内塞尔维亚族反对。
1991年11月20日
马其顿宣布独立。
1992年3月3日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议会在全民独立公投后,赛族缺席抗议情况下宣布共和国独立。
1992年4月6日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5个塞尔维亚自治区宣布联合成立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塞族共和国,拒绝承认波黑独立,而留在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之内。
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两族武装部队的攻击塞尔维亚族武装和驻扎在波黑境内的南斯拉夫人民军,波黑战争爆发。
双方在波黑全境发生战斗,尤其针对布尔奇科进行了激烈争夺。
1992年4月27日
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重新组建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盟共和国完全解体。
1992年5月
阿尔巴尼亚族的民族主义运动者自行组成议会和行政机构,选举民主联盟领导人易卜拉欣·鲁戈瓦为科索沃共和国总统。
1992年12月
米洛舍维奇再次当选为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
1994年3月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境内的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人同意共组联邦,以对抗塞尔维亚人。
1995年11月21日
波黑、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三国领导人在停止波黑内战协议代顿和平协定上签字,内战结束。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分裂成为穆克联邦和波黑塞族共和国两个政治实体。
北约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境内驻扎维和部队。
1996年
阿尔巴尼亚族激进分子成立武装组织“科索沃解放军”。
1996年3月2日
米洛舍维奇再次当选为塞尔维亚社会党主席。
1997年7月15日
米洛舍维奇当选为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共和国总统。
1998年2月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政府军和科索沃解放军发生冲突。
1998年6月
南联盟与科索沃持续交锋。
1998年7月
科索沃解放军占据优势。
1998年8月
南联盟军队大规模反攻。
1998年9月
双方不顾国际调解继续战争。
1998年底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介入科索沃危机,计划对南联盟空袭。
1999年1月8日
科索沃解放军袭击南联盟军队运输车队发动突并绑架了8名南联盟军指战员。
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驻科索沃观察团就此问题与科索沃解放军进行了谈判。
1999年1月12日
科索沃解放军同意无条件释放8名南斯拉夫指战员。
1999年1月15日
塞尔维亚警察部队在拉察克和佩特罗沃两个村庄搜捕杀害警察的凶手时与阿族武装分子发生激烈冲突,导致至少15名阿族武装分子被打死,1名欧安组织观察员受伤。
1999年1月16日
欧安组织驻科索沃观察成员称在科索沃南部拉察克村附近山谷中发现45具阿族平民尸体。此事立即在国际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应。
1999年1月17日
米洛舍维奇发表声明指责欧安组织驻科索沃观察组织散布谎言。
1999年1月20日
北约开始针对科索沃危机进行军事调动。
1999年1月29日
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和俄罗斯共六国组成的前南问题国际联络小组外长在伦敦发表声明,要求科索沃冲突各方于2月6日在法国开始举行谈判,并在7天内达成允许科索沃实现实质性自治的协议。
1999年2月3日
联合国安理会发表声明强烈敦促冲突各方参加和平谈判,为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创造条件。
1999年2月6日
迫于北约压力,塞尔维亚和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代表在巴黎附近的朗布依埃基于美国,欧盟和俄罗斯三国特使拟定的方案举行和平谈判。
1999年2月14日
前南问题国际联络小组把谈判达成协议的日期限定在2月20日中午12点。
1999年2月20日
前南问题国际联络小组决定将谈判期限延长3天,即谈判双方必须在巴黎时间23日15时之前达成和平协议。
1999年2月23日
前南问题国际联络小组宣布参加朗布依埃科索沃和谈的南联盟塞阿两族代表已就科索沃实质性自治问题达成一致,有关履行该协议的会议将于3月15日开始在法国举行。
1999年2月24日
在法国朗布依埃参加科索沃和谈的阿族代表团决定组成科索沃临时政府,并任命科索沃解放军发言人亚库普·克拉斯尼奇为临时政府总理。
1999年2月26日
南联盟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统一民主运动副主席希塞尼发表声明阐述了两天前在法的阿族代表团的决定。
1999年3月15日
有关履行协议的会议如期举行。
1999年3月18日
阿尔巴尼亚族代表签署了协议,但塞尔维亚方面仍然拒绝签字。
1999年3月19日
北约向南联盟发出停止冲突的最后通牒。
1999年3月24日
北约秘书长哈维尔·索拉纳在布鲁塞尔宣布外交行为失败,北约正式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开始了第一阶段空袭南斯拉夫重要军事目标。
北约计划对南联盟发动40多次空袭行动。出于政治考虑,美国不愿发动地面攻击。
1999年3月28日
北约开始了第二阶段空袭,目标转为对北纬44度以南的南斯拉夫人民军地面部队和军用物资进行攻击。
南联盟在战争初期,利用山多洞多、地形复杂的地形优势,在全国修建了许多洞库和地下设施,在北约空袭前就将大部分飞机、坦克、导弹等重装备藏于地下,躲过了大规模空袭,达到保存主战装备和作战部队实力的目的。
1999年4月13日
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对南联盟的空袭进入第三阶段。
北约扩大空袭范围,增加空袭强度。对南联盟境内的所有军事目标进行24小时不间断轰炸,并对南联盟的民用设施,例如桥梁、铁路、公路、工厂、电视台、通讯系统和电力系统等进行猛烈轰炸。
美国向巴尔干地区派遣陆军和“阿帕奇”攻击直升机,为地面进攻作准备。
南联盟虽进行了积极的抗击,却没有有效的反击手段。
1999年5月7日
北约使用美国B-2隐形轰炸机投下五枚联合直接攻击弹药轰炸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新华通讯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朱颖当场牺牲,数十人受伤,大使馆建筑严重损毁。
1999年6月初
北约组织授权北约秘书长哈维尔·索拉纳批准对南斯拉夫继续实施空袭以迫使南总统米洛舍维奇就范。
1999年6月2日
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接受了由俄罗斯特使切尔诺梅尔金、芬兰总统马尔蒂·阿赫蒂萨里、美国副国务卿斯特普·塔尔博特共同制定的和平协议。
1999年6月3日
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通过了接受上述协议的决议。
1999年6月9日
北约代表和塞尔维亚代表在马其顿签署了关于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的具体安排协议。
南联盟军队开始撤离科索沃。
1999年6月10日
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科索沃问题决议。
北约宣布暂停对南的空袭。
1999年6月20日
北约正式宣布结束对南联盟轰炸。“盟军”行动正式结束。
科索沃战争以塞尔维亚人的失败而告终。
1999年末
南斯拉夫中央宣布在波黑境内的布尔奇科设立特区,直属国家掌管。
总结
南联盟战时总兵力约12.5万人。
陆军3个集团军共计约10万作战人员,装备各型坦克1270余辆,装甲车893辆,各型火炮1500余门,武装直升机52架。
海军约1万作战人员,装备各型舰艇81艘。
空军和防空军约1.5万作战人员,装备作战飞机238架,防空导弹发射装置100余部,自行地空导弹130枚,肩射防空导弹约800枚,高炮1850门。
南联盟军民击落61架北约飞机(包括1架F-117A隐身攻击机),30架无人机、7架直升机、238枚巡航导弹。约300人死于科索沃地面作战,约1200人死于北约攻击。
科索沃解放军1至2万作战人员参加了战斗。约1500人死于战火。
北约出动了1153架飞机,47艘战舰(包括3艘航空母舰),付出了约130亿美元的高额战费,飞机共出动32000架次,投弹13000吨,使用了大量杀伤性能极强的新式武器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连续78天的轰炸,造成约8000人伤亡,南联盟大量军事设施以及12条铁路,50架桥梁,20所医院,5条公路干线、5个民用机场被炸毁,40%油库和30%的广播电视台受到破坏,39%的广播电视传播线路瘫痪,大批工厂、商店、发电厂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美元以上。
此次战争北约因非战斗性原因死亡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