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解读老子《道德经》二:放空自我,倾听“天籁之音”,道德经中的辩证思维。

2022-10-29 11:27 作者:邂逅经典文化  | 我要投稿


图片


我们如何才能得道呢?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当我们定义了什么是美的时候,就会出现丑;当我们定义了什么是善的时候,就会出现恶。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从善恶、对错的角度来定义它,但是事实上,一件事物本身并不一定要非黑即白,之所以我们用对立来看待一切事物,是因为我们太过执着于妄想,不断的与他人争论。

所以老子才会对世人说“不争、无为”,“争”这个动作本事就是认为自己才是对的,自己真的是“对“的吗?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那么谁又有错的呢?而不争才是“道”的妙用,世界上本无对错,站的角度不同对错相异。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侥”。

也就是忘掉我们通过主观的好坏和欲望,来重新感受这个世界。我们就会感受到真正的美好,就会听到天籁之音,也就是庄子眼中的天籁之音。

图片

天籁之音

我们现在常说,好听的歌曲就像是一种”天籁之音“,但什么才是”天籁之音“呢?“天籁“这个词对于我们可以经常能够听到,它出自于《庄子-齐物论》。

楚国有一个叫南郭子綦(qí)的人,他有一天打坐时到了天地合一的境界,

他的门徒问:忘记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南郭子綦回答:这个世界上存在人籁、地籁、天籁三种不同声音。所谓人籁是人们用乐器发出的声音,地籁的声音是风吹过大地时大地发出的声音,那么天籁呢?就是风吹世间万物发出的美妙的声音。

而人要听到一种天籁之音,就需要先达到“忘我的境界”,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而天籁的声音是当我们放下了痴迷和立场时听到的一切事物的声音。这就是声音本来的样子,

音乐教育本身发展并没有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工作好坏善恶之分,人们听到时会根据自己心境产生一种主观意识,心情好时,听到欢快的音乐就会心生愉快;心情坏时,即使你听到欢快的音乐,你也会感到不安。而当我们可以静心时,所听到的就是音乐本来的状态,这个就是天籁之音。

所以,音乐的好与坏不在于音乐本身,而是在于听音乐的人。同理,任何一个事物发展本身的好坏都不在事物本身,而在于看待事物不同的人身上。

图片

因此,老子在《道德经》中讲: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共同发展围绕着一个轮轴,光看一个车轮,它毫无用处,一旦组合成车,它又有极大的用途,一堆粘土孤立看来,毫无价值,但烧制成器皿,又能显现它的价值,就像摆放在我们身边的门和窗,它们可以用于房屋建筑建造,也可以是废物一堆。

因此,客观社会物质生活总有其利用价值,一个看起来毫无用处的事物,也可以化无用为有用。所以无用和有用取决于人们如何使用它。好与坏,对与错,就看人们从哪个角度去分析它。

图片

放空自己

放空自己,才能远离固定思维,杯子是空的,所以它可以装水,扮演杯子的角色;一个房子,因为他们其中有空间,所以它才可以容纳人,发挥他作为自己房子的作用。一个人有善的一面,那他就有可能有恶的一面,一个人有恶的一面,那他就有可能有善的一面,这是古代先贤的道理。

老子说: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一个人思维固化,所以自己只能看到一个事物好或坏的一面,而不能全面的看待一件事物,因此才参悟不了“道”的秘密,

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苦乐是由我们的思想决定的,俗语说,否极泰来,乐极生悲,一件再坏的事情,换个环境角度看,或许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转机,一个人很顺利的时候,反而要谨小慎微,居安思危。

有人会说的,知道这些先贤智慧有什么意义吗?

这个社会工作赚钱才是最有用的,赚钱才能让自己过得更好。但因为人们站的角度不同,对好坏的定义也就不同,所以一个人有用不等于对别人有用,探讨人生智慧有用吗?赚钱有错吗?有用或无用,错或对,没有统一的答案,全看自己一个人的心境,全看一个人所处的人生不同阶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当一个人固执地认为,他们是唯一正确的答案时,这个时候就真的错了。当我们在和一个比较固执的人进行争论时,就象是凝视深渊一样,最终也可能要跌入深渊里。

这就像,自己是素食主义者,自己本是对的,但劝世人都吃素食,这就是错的。很多人对于喜欢拿着一个自己的道德标尺去衡量万物,但是这个标尺,是自己的标尺。这个世界没有一个适合所有人的标准答案

图片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这句话出自于王阳明的《传习录》,同时也是他心学的思想精髓之一,

物质是我们在世界上看到的东西,而理性让我们认为是对还是错,是好还是坏。因为自己有了主观的心,才看到了不同的外部环境事物,才有了是非对错之分。

什么是心外无理呢?从王阳明的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他的思想。有一次王阳明和弟子在除草,弟子提出了一个疑问,因为除杂草太累,他感叹为什么这个世界上的善那么难培养,而恶那么难去除。

王阳明说: 草不好吗,我们从花的角度看,觉得草吸收花的养分,草是恶的,但是在进行喂养动物时又会觉得草牺牲了自己,草是善的。草本身一定是善或恶吗?是我们的思想导致了它的善恶。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认为它是好的,它可以是好的。如果我们认为它是邪恶的,它可以是邪恶的。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思想确实可以决定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看到了什么。有一次,王阳明和一个朋友去南镇游览山水,突然朋友指着石头上的一朵花,你说心外什么都没有。这朵花和我的心有什么关系?

王阳明说: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这时可知花不在你的心外,石头中的花对于心来说,其存在意义的被认可,在于花在人心之中的显现。王阳明这里的花,可以用来比喻一切的美好事物,一切事物的美好的一面。

这个其实也是“相由心生”的观念。我们以消极的心态看待一切事物时,总会看到它不好的一面,从而忘记了它本身好的一面。如果我们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够掌握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四章中提出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规则。

图片

事物的两种属性之间,总是相互对立运行着,在临界点返回,如此反复循环,举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太阳光在夜晚最弱,然后至黎明,一点点发展变强,到正午达到最强,之后一点点变弱,从最强点开始,反转,返回,即返回其原有属性。这样,循环往复,运动不止。

同样,人的旦夕祸福问题也是相同的变化发展规律,人生目标顺利时要居安思危,人生低潮期要沉下心,耐心等待发现转机。

在这里,有些人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子在《道德经》中不是提倡无为吗?既然草木本身无善无恶,那么为什么还要进行除草呢?老子虽然提出了“无为”,但它前面有四个字:“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就是什么也不做吗?当然不是,“无为”的前提条件是“顺应自然”,顺应道的规则,按照“天道”的规矩做事,按照自己的“道”做事,也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运行规则,盛极必衰是事物的运行规则,最重要的就是,不以自己主观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万物,度量一个万物。而是要放空自己,忘掉我们自己的立场,遵循天道。更全面、客观地看待一切事物,学会寻找事物发展之道,运用万物之道,使我们能够真正遵循“道”的运行规律,最终听到庄子所说的“天籁声音”


END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蓦然回首,邂逅经典文化。


解读老子《道德经》二:放空自我,倾听“天籁之音”,道德经中的辩证思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