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曾奇峰 | 自我分析越多,人会越封闭

2023-02-26 16:18 作者:兴怀致一  | 我要投稿

出于务实,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是这样的:为什么喜欢自我分析的人(大多)达不到比较高的人格境界?

老师说的“体验新的客体关系经验”确实是培养人格的最有效的路,我深表赞同。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实践更容易锻炼一项技能。而人的人格塑造和技能都依赖大脑,都是脑神经脑细胞脑沟来影响决定的。

两者因为共同物质基础的原因而呈现出共同的规律,即人格经由实践更容易塑造或改变。


我跟老师的差异在于,我认为老师过于贬低了自我分析的价值和作用(可能是为了警醒我们故意夸大),自我分析和止于觉察不应该冲突。


为什么喜欢自我分析的人(大多)达不到比较高的人格境界?

一、很多自我分析的都是借助臆想完成的,获取的信息不如实践中多器官获得的全面丰富深刻。输入的信息偏差越大,那么得出的结果偏差越大,这是显而易见的。

就像我现在提出的意见,也可以说是臆想完成的,事实上是不是“很多自我分析都是借助臆想完成的”呢?我不能肯定。

但这是我近三十年人生的一个感觉,我想也可以算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吧。

二、自我分析对于行动改变的比较少,而“至于觉察”对于行动改变的比较多。

当你“至于觉察”自己的坐姿不够端正,你就自然而然的去调整了。而当你自我分析“坐姿对于人生重不重要”或者“坐姿如何去调整”,又或者自我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坐姿”,这种时候,你是不会有自然而然调整坐姿的想法,甚至坐的更歪。

而人格需要行动来支撑。善行论心不论迹的意思,不是说人格不需要行动来支撑,而是说当尽力而为又无能为力的时候,仍然承认这个人人格的高贵性。

除了自我分析,我们还需要止于觉察来调整行动。


我和老师的分歧在于:1.一个人不可能只有止于觉察没有自我沟通,或者说,一个人不可能仅凭面壁十年达到很高的人格境界,一样不可能仅凭自我觉察达到很高的人格境界,草履虫是不会有人格的。

2.人不可能没有自我分析。听到一种说法,叫被教导的善良。小时候教导我们做一个好孩子,用许多故事来引导。

我认为成年以后,这东西没有必要,但小时候的教导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在某时对抗虚无感和挫败感,就像大海上的灯塔。

所以,当成年以后,需要自我分析,自己为自己建造一座灯塔。(在我的道德观里,道德是跟环境相关的,强者和贫者的道德不可能完全一致,受环境支配)

而为了自我分析的准确,应该古今中外的宗教哲学文学历史都可以看一看,根据个人情况加以裁剪。


总结,我的观点是,一、自我分析和止于觉察意义同等重要,不能否定和忽视。但止于觉察更外在更有显而易见的效果。同时,对于今天这样一个教育十分普及、个人选择更自由、交流沟通更重要的社会来说,自我更需要止于觉察多多实践。

二、“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广学博究是自我分析很重要的前提,闭门造车绝对不可取。而读万卷书又不如行万里路,不管止于自觉还是自我分析,这才是最正确的道路。

曾奇峰 | 自我分析越多,人会越封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