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铳

这说是鸟铳其实就是火绳枪,在明朝嘉靖年间传入中国。当时是明军在浙江附近一处葡萄牙人占据的地方发现,在那还有制作鸟铳的人。当时明朝廷就下令仿制这东西,仿制成功后就生产,当时这东西有了后比手铳受欢迎,因为他跟手铳比起来,有照门、准星、枪托、扳机。在发射时只要一扣动扳机就可发射不,用像手铳那样你要用胳膊夹着还要用另一只手来点火,射程比手铳远。
明代的《天工开物》就有记载他的做法:凡锤鸟铳,先以铁挺一条大如箸者为冷骨,裹红铁锤成。先为三接,接口炽红,竭力撞合。合以后以四棱钢锥如箸大者,透转其中,使极光净则发药无阻滞。这个方法到了后来的清朝也在使用,沿用了百年直到洋务运动才被彻底抛弃。
在明朝时期鸟铳是铆接的,但是制作过程会不方便,后来改用两段铜箍固定,虽然清洗不方便但是却缩短了制作时间。到了清代,是学习土耳其的方法,在枪管上扎上几段细棉绳这样既能方便制作还能方便清洗。只不过就是那绳子容易被发热的枪管热断……这还不如明代的第二种方法。
自鸟铳被引进后就得到重用,根据《明会典》记载在嘉靖37年这一年之中就造了大约10000支鸟铳,还有据《练兵实记》当中所说,戚家军步营有2699人,光鸟铳就有1080支,快到步营的一半,还有清代时期所设内外火器营,内火器营有大约四千人,用鸟铳的就有2500多人!当时在八旗军中也有鸟铳营,人数为1000人。在各地都有鸟枪营,人数不一。有400人的或500人的都不太一致。当时在各地如需放贼或防兽可申报****,按兵用标准来造。不过必须上报使用人的姓名。民间也可拥有鸟枪,但时要上报获批和上报姓名。
射击过程:将火药倒入药管口,然后倒入枪膛再用长棍将其压实,然后放入铅弹,然后再装门药。最后将火绳装入夹钳内就行了。这时就瞄准就行了。因其装填繁琐为了火力持续性就用三段射,前面一排射完和第二排交替,第二排之后和第三排交替,这样保证了火力。
鸟铳有一个缺点,因为火绳点火不能碰上下雨天,一下雨就完了。当初萨尔浒明军因为下雨和湿度导致火药受了潮无法使用,火器没能正常发挥出来。最后一些火器便宜给了建州女真。
另外,关于为什么会叫鸟铳是因为其能射落飞鸟得到此名,不过就这东西的精准度,用它打鸟的人咋想的?不过我估计那个人打的应该是鸟群,如果他敢用这个东西打那种单独的一两只鸟可能得急死他。关于有些人认为的清朝根本不用火器的说法,本人在这里提一下啊,清朝康熙在平定准格尔的时候就用上了一些火枪,去看一下画的关于准格尔的那些图你会看到在图里可能有火枪对射的场面。
再提一个事情,我不知道有些人是怎么回事,非得认为日本的火枪是叫做铁炮不叫火枪也不叫鸟枪,铁炮也就是火枪也就是鸟枪,鸟枪就是当时中国人对火枪的一种别称,火枪在日语里发音叫做铁炮,有些字幕组偷懒就直接翻译成铁炮不是说这东西叫铁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