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艺术类---重要考点艺术的本质
艺术的本质
艺术概论基本贯穿中传与艺术相关的各项专业及方向考试,今天,小编为大家简要介绍艺术概论的重要考点,艺术的本质。
从古至今都有对艺术本质的探讨,如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再现说等等,便是在探讨艺术本质过程中出现的学说,我们可以称之为“过程学说”。当然,最终马克思的艺术本质观于艺术的本质给出了一个科学合理的解释,我们称之为“终点学说”。
客观精神说
是从客观唯心主义角度探讨艺术本质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代表人物和观点如下
柏拉图“理式说”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柏拉图心中有三种世界:理式世界,感性的现实世界,艺术世界。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现实又是对理式的摹仿。他认为艺术只能算作“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了三层”。
黑格尔的美学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的。他的哲学体系继承了柏拉图的“理式说”,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理念”或“绝对精神”。

主观精神说
是从主观唯心主义角度探讨艺术本质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艺术家的情感、意志、理想或者愿望等自我意识的表现,足艺术家生命本质的内在冲动。
康德把美学体系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认为艺术不涉及任何功利,没有任何目的。
西方其他哲学家如尼采、叔本华也在不同程度上肯定了艺术本质的“主观精神说”。两人都把意志说成是世界的本原。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中主张:艺术即直觉。
再现说
该艺术本质的观点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理式说进行了批判和继承。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实世界更加真实。亚里士多德提出艺术模仿的是“行动中的人”。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批评了当时流行的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义。他还提出,“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
袁宏道在《叙<竹林集>》中写道:“故善画者,师物不师人;善学者,师心不师道;善为诗者,师森罗万象,不师先辈。”
石涛是清朝人,在《苦瓜和尚画语录·山川》中写道:“搜尽奇峰打草稿。”

艺术生产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把艺术看作是生产的特殊形式。他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概念有着两个展次的涵义: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1) “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a) 起源: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b) 性质:艺术的审美价值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
c) 特点:把创作主体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并融汇到艺术作品之中。
2) “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马克思在1857年所写《〈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物质生产同艺术生产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命题。一定时代艺术的发展,从最终原因上讲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但是,在社会发展历史的某些阶段上,艺术的繁荣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呈现出某种不平衡现象。但是,两种生产不平衡的现象,与艺术生产最终必然受物质生产制约并不矛盾。前者是个别、特殊的现象,后者是—般、普遍的规律。
3) “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妙
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作为完整的系统研究,揭示出艺术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