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非暴力沟通》

好好说话不是本能,而是一种能力,所以需要培养和练习。无论多少年过去,别人也许早忘了你说的话的内容,但他一定不会忘记你说的那些话曾带给他的感觉。
赢了他并不等于赢得他。让我们记住2个前提6个步骤,养成非暴力沟通好习惯吧。
第一,放弃评价—非暴力沟通的重要前提。因为以自我自大自私等主观意识为中心的评价往往容易成为负面的批评。而批评是引起敌对阻碍沟通的头号诱因。拿他来和别人比较也是一种评价。“你让我”“我知道”也是一种评价,要果断放弃。
第二,观察体谅——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代表句“我发现...”陈述自己观察到的具体现象,不做评判。请注意哪些词语属于评判。p22 “总是,从不,经常,很少”这些词都是评价,要果断放弃。
第三,了解对方(听他说)——非暴力沟通第二步。代表句“说说你的想法好吗?”
请对方讲述他的意图困惑不满和顾虑,我们则要放下脑海里已有的想法和判断,敞开心扉,用眼神和他交流,全神贯注地去倾听和感受他,留意他表达的信息,放下敷衍、否定、评论、安慰、提建议等“不听”的行为,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
第四,换位理解(代他说)——非暴力沟通第三步。代表句“你觉得...是吗?”无论他说什么,都要站在他的角度,让他重新建立起对你的信任感,让他明白你的理解,爱与关心,并站在对方的立场提出想法,并跟他核实你的理解是不是对的。
第五,表达情感——非暴力沟通第四步。代表句“我很伤心...”表达我真实的感受和担忧(而不是想法),也许他违背了约定犯了错,但他本身并不是个错误,所以我们不要做出主观评价和想法。请注意哪些词语属于感受PP.104-105。
第六,坦诚请求——非暴力沟通的第五步。代表句“你觉得我们该怎么做才好?你希望我怎样配合帮助你?”请对方提建议,也可以我们出多个选项请对方选择,给对方被尊重的归属感。
第七,总结方案——非暴力沟通的第六步。代表句“那就按照你说的做。”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真诚地总结我希望具体怎样做,尽可能采用他的意见,给他被信赖的价值感。因为是对方主动的选择,所以会比强加的要求更容易遵守。并跟他核实我的请求已经表达清楚了。
第八,空出“心杯”——非暴力沟通的必要前提。好好宠爱自己不要能量透支。“一个人无法给予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而非暴力沟通是通过能量的传递激励他人实现他的全部潜能。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运动读书瑜伽冥想欣赏大自然等自己喜欢的方式劳逸结合补充自己,把自己照顾好,让自己的“心杯”里还有足够的空间去承受那些不期而至的压力和挑战,这才是最重要的。
自己疲惫的时候,应优先补给自己,而不是去处理其他事情。降低过高的期待的同时给自己一些时间慢慢在现实中进步,我们的“心杯”才不会被各种情绪占据,才有空余。因为任何烦恼都来自期待与现实间的差距。只要“心杯”里的水不溢出来,情绪就不会失控,就可以做到不带评价好好说话。
愿所有在一起的时光,都被温暖赋能,超越梦想。
这是一本很棒的沟通书籍,整本书以善良仁爱宽容为核心,去感受自己与他人需要,然后明确表达需求提出请求。
在我看来本书最大的亮点,用另一个角度看待“愤怒”当然用感受和需要在提出请求一套流程就更完美了。
我们在语言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论和结论,给我们带来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非暴力沟通、重点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1、观察
当发生某件事,我们注意观察,不管喜欢与否,然后在以客观地清晰表达出来,注意不要用判断或主观评估,就陈述事实就好。
2、感受
在这里“感受”一词运用的很是灵性,我认为它是整本书的心脏部分。
(感受的根源在于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表达自己观察后的真实感受,书中所说的: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反着依然,对方说话时,要感受对方所表达的情绪。(不是留意与分析,而是感受,也就是体会对方内心,感受非常重要)
比较也是一种批判。“我觉得”是表达想法、“我认为”是表达感受。如果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别人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作出友善的回应。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 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3、需要
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说出你的真实需要,需要什么要明确说出,描述真实,(我反复强调“真实”也就是说的内心真实的需求,)不明确表达出真实需求,对方是不知道的,对方又不是你,怎么能知道你的内心想什么呢。
4、请求
“请求”并不是“恳求”两者表意不一样,非暴力沟通是以平等仁爱来沟通,它所说的请求是,请对方帮助我们,表达请求明确具体,不要含糊不清,不然对方根本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沟通,双方秉持平等仁爱进行。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分析妨碍倾听)
人的暴力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根源都是如此,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
联合国前秘书长汉玛斯克德,曾经说道:“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听到别人的声音”。
“愤怒”
“愤怒”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最为特殊的部分,与人沟通就是以平心静气跟人说话,与人闲聊、沟通、商谈、社交、都是以平静心情去沟通的,带有愤怒沟通,是很不明智的,大家也不会与这类人说话。来说说我对“愤怒”的理解;当我们情绪产生“愤怒”时,停顿下,轻轻呼吸3秒,感受身体内心澎湃的指责,体会这份指责,指责的背后,就是我们内心需要,表达自己真实感受和需要,感受对方的需要。其实在感受到自己需要的那一刻,我们的“愤怒”就已经消失了,这就是非暴力沟通【感受】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倾听和表达自己的需要并不容易,一般来说,我们的文化倾向于把个人需要看作是消极的,具有破坏性的。如果一个公开表达自己的需要,就很可能被看作是自私的。
在中国更大的人际交往范畴里,不是沟通不流畅,而是大家心里都明白,揣着明白装糊涂,不说明白话;这些场面,有自己的语系,它们被称之为文化,有时被称之为智慧。可能这是马歇尔博士这种西方逻辑思维难以理解的,也是非暴力沟通推行最大的难处。这本书的前提还有一个条件就是信任,不仅是情感上的信任更有沟通模式上了解的信任。有时候,我们在社会中不愿意沟通,并不是因为缺乏技巧,而是惧怕打开。因为打开后,看到的不是善意。这个世界不缺乏沟通技巧,缺乏的是善意。
但非常感谢非暴力沟通的指导,因为在爱的环境里,我有更好的生活。就像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可以一面扇风一面扇火,而公主放在舌头下,大概寓意就是舌头说出来的话,既可以让人火冒三丈,也可以清凉解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