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来临时,我们在行动……

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与此同时,在祖国天南地北的航天人,即刻启动应急预案,火速调配人员设备,利用通信、遥感等应用卫星,全力支援抗震救灾工作……

地震发生后,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启动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机制,紧急安排高分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六号卫星、高景一号B卫星,中巴资源卫星04星,对灾区进行观测。
截至2019年6月18日,已安排卫星成像4次,获取灾区数据4景,共享历史数据2景,后续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将根据灾情和相关部门需求,安排多颗高分辨率卫星进行成像,为灾后评估提供强有力支持。

除了高分卫星投入救援,通信卫星也第一时间投入到地震灾区应急通信保障中。
科研人员连夜沟通协调,为四川广播电视台提供中星6A卫星Ku频段临时资源,用于保障电视新闻节目传输。
航天科技人员运营的应急通信应用平台“中星易通”,整合调用中星6A和中星10号卫星资源,为当地救灾救援提供通信带宽保障。

主震发生1小时后,该平台收到现场实时视频回传,为争夺“生命救援黄金72小时”提供了通信支持。

与此同时,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联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紧急调用风云四号A星,对震区及周边天气情况进行监测。从影像动画中看出,震区宜宾上空持续有低云和积雨云覆盖,其南侧的贵州地区有积云发展,并向东北偏北方向移动。

事实上,卫星一直都是防震救灾的国家队,总是奔忙在抢险救灾的最前沿
用卫星进行“地震预报”,主要包括两种方式。
一种依靠气象卫星监测地表热红外辐射的异常变化,进而预报地震。不过,利用红外辐射方式为地球“量体温”看似准确,也存在一定不足。在汶川大地震前夕,由于当地连日阴雨,卫星热红外辐射计无法探测到厚重云层下低空大气的温度,因而干扰了临震前预警。
相比之下,地震电磁监测卫星的应用就更为稳妥。

2003年6月,美国发射了搭载单轴感应式磁力仪的QUAKESAT卫星,用来研究ELF 磁场信号与地震岩石破裂关系机理,预测地震活动性。
地震电磁卫星的工作原理是借助地震电磁卫星监测某地电磁场的异常变化,敏锐地嗅到地震来临前的“异常气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俄罗斯、法国、美国等相继发射了一批“地震卫星”,主要通过探测电磁场、基本磁场、高能粒子等参数变化“诊脉地球”。
2018年2月2日,我国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计划的“首发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如今,“张衡一号”已经成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地震立体观测体系天基平台,也是我国首颗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电磁信息的卫星。
“张衡一号”的飞天成功,不仅使我国首次具备了全疆域和全球三维地球物理场动态监测能力,也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立体地震观测体系的建设,我国在卫星地震电磁空间探测领域一举踏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无论你在哪里
你的身后都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为灾区人民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