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旧文摘抄】我是怎么学演关羽戏的(李吉来)

2022-11-14 00:21 作者:秋思听戏  | 我要投稿


图片
李吉来、李东来《单刀会》

我六岁开始学戏,拜刘吉庆先生为师,学红生戏和老生戏,我十三岁时已学了不少红生戏、老生戏。有一次在上海串演《古城会》,在我串戏的前两天,刘先生把我带到上海丹桂第一台后台,拜见王鸿寿(三麻子)先生。当时刘先生对王先生说:“老三啊,这是我的徒弟,也是你的徒弟,他要串《古城会》,你给他起个名字吧。”王先生让我把“抬刀带马”一段走给他看,看后他高兴地说:“就叫小三麻子吧!”刘先生马上叫我拜师傅。两天以后我参加了演出,那天演出的戏目很多,王先生在后边演《扫松下书》,我在前面演《古城会》。当时很少有人敢和王先生同台演出关羽戏,我要不是仗着年纪小,也不敢在关夫子面前耍大刀哩。戏演完后,王先生一再嘱咐我:“演关羽戏就要注意姿式,必须是‘站如松,坐如钟’。”并对我说:“关帝庙你去过吗?你看关帝的塑像威武吧!演关羽戏就要牢牢记住庙里的‘忠义千秋’四个字。”以后王先生亲自向我传授了《水淹七军》、《单刀会》、《坝桥挑袍》等关戏。王先生说:“这三出戏学扎实了,其它的关戏就都拿得起来了。”


王先生头一次在上海演出《麦城升天》时已六十多岁了,连续演出五十多场,场场满座,真是红极一时。当时和他配戏的都是有名的演员,如周信芳先生演吕蒙,苗胜春先生演关平,汪笑侬先生演廖化,张鹤楼先生演徐晃,真可谓珠联璧合,相映生辉。每当王先生演出时,我总是认真看戏,勤学勤问,细心琢磨,在王先生的精心指导下,使我懂得了许多演关羽戏的道理和表演方法。


关羽戏在演技上的特点是唱、念、打,都不多,和老生、武生、花脸都不同,因而自成一行。在喝腔上要注意干板跺字,在念白上要强调有虎音,深沉有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威严的神态,稳练的工架,来表达出关羽这一人物的英雄气质。


关羽戏可大致分为三类,即关羽的青年时期,中年时期,老年时期。


青年时期包括《斩熊虎》、《斩车胄》、《斩华雄》等戏,这一时期的关戏,在表演上要突出其英雄虎胆,勇猛无畏的特点。


关羽中年时期的戏,包括全部《汉寿亭侯》、《临江会》、《战长沙》等戏,这一段时期包括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十二年,他经历了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使得关羽更加稳健了。因此在表演上不能单纯表现勇猛,而要勇里有智,智里有勇,以智为主。


关羽老年时期的戏,主要有三出:《单刀会》、《水淹七军》、《走麦城》。此时他已身居荆州王的职位,而且年逾五旬,饱经沧桑。在表演上更应以稳重见长,但稳而不能瘟,勇而不能火。


以上概略的谈了我对关羽戏特点的一些认识,下面我讲讲在一些具体的剧目中塑造关羽形象时对表演技巧的运用。


《赠袍赐马》一剧的“马趟子”

关羽戏的“马趟子”是有其特点的,但也要根据不同的剧情来做不同的安排。《赠袍赐马》一剧的“马趟子”同其它关戏中的“马趟子”就大不相同。在跑圆场的姿式中,关羽左手勒马,右手执马鞭摇动,这个动作的幅度比其它的戏就要大一些,再加上两腿的颜动和头部绒球的抖动,这些外部动作都是比较强烈的,但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关羽这是第一次骑赤兔马,这匹马的性情非常暴烈,关羽要在这初次乘骑中,了解和掌握烈马的习性,因此趟马动作比较火爆。即使这样,也必须掌握好动与静的关系。如,“三打马”之后,在“四击头”中,左右甩马鞭上膀子,勒马亮骑马蹲裆式,接着在“丝边”中,变前腿绷,后腿弓,向后长身,吸气贯神,使抖动的绒球蓦然而止。这样在强烈的趟马动作之后一个静止的亮相(要注意长身贯神)就把关羽已掌握住赤兔马的情形和关羽的威严神态,形象鲜明的表现出来了。


《单刀会》

关于《单刀会》一剧,我着重谈谈在船上的一段表演。关羽上船后坐在椅子上念:“好一派江景也!”随着“冒子头”的锣鼓点,左手搂髯,右手从左向右前方指出,身体也向右前探出,指着江水亮像。周仓在后面左手持刀吸左腿,紧贴椅背,右手指江水,眼望江水配合关羽的造型。在关羽唱完:“望江水滔滔浪滚”之后,关羽把髯撩起换右手搂髯,左手护髯,身体向右后靠,眼光向左前方望着江水亮相。周仓也换到椅子右边,右手曲肘持刀,刀头向上,左手扶椅背,紧靠关羽右后边。这左右两次亮相从动作到眼神,两人一定要配合一致,使每个亮相都能成为完整的造型。


这一段的唱、身段造型是为了抒发关羽看到江水滚滚东流,感慨万分的情怀,而后又连想到今日自己单刀赴会的情境,表示了“凭着俺,青龙偃月敌万军”的英雄胆略。因此在表演上除对身段造型要严格要求以外,对关羽的面部神情要特别注意,如果光亮一个空架子,是演不好这一段戏的。


在“喜迁莺”唱完之后,周仓念:“前面已是东吴了!”关羽的表演是:猛的吸气,抬头向前看,双手撩鳞,跺脚,大步向右后转身,向前甩蟒,撩蟒亮相。周仓与关羽同时转身,紧靠关羽戳刀亮相。都向左前方注视东吴。这也是一个完整塑型。对于这一段表演,一定要对人物心理有清楚的了解才能演出其中的韵味,否则演出来就会给观众造成关羽是吃惊胆怯的印象。我以为:关羽正在沉思默想的时候,周仓的一句话:“前面已是东吴了!”猛然把他从想象中拉回到现实中来,虽则关羽并不惧怕东吴,然而关羽毕竟是单刀赴会,东吴却是兵多将广,早有埋伏,在这种情况下,关羽必然要持有高度的警觉。这一段动作,就是在表现关羽从想象回到现实中的情绪变化,以及对东吴的思想警觉(在亮相中观察东吴的动静),绝不能演成胆怯、害怕。


《水淹七军》

《水淹七军》一剧不仅包括了关羽戏一般的唱、念、做、打的表演技巧,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些表演技巧表现出关羽考虑如何在战略战术上战胜庞德的内心活动。这些内心活动的体现又是和关羽同周仓两人的互相配合的四十六个身段造型紧密相连的。下面我大略的谈谈其中的几个造型。


关羽与庞德交战后回营,坐在椅子上念:“今日两军阵前,若不是他家元帅鸣金收兵,险遭不测,老了啊!老了!”周仓念:“父王不老!”关羽念:“站下!”在“冒子头”的锣鼓点中,关羽起身,撩靠肚子,抬右腿盘在左膝上,左手楼髯,右手护髯,向右后长身靠坐,亮出盘在左膝上的靴底,眼神注视左前方。周仓抱刀在椅子右边配合。这个亮相要给人感觉到似乎关羽正斜依在虎皮椅上思索,可那鲜明雄健的造型却象是深山中的古松,裸露的根部盘曲纽结,苍劲古拙。从关羽那炯焖有神的目光中,可以看出关羽在瞑思苦想怎样才能战胜庞德,表现出“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的战斗精神。


下面的动作是夸庞德的盔、甲、马、刀,这四夸之中,最主要是夸庞德作战的兵刃:刀。所以这个亮相也特别讲究。关羽念:“庞德小儿手持好刀也!”接唱:“明晃晃钢刀举起。”随着唱腔走身段,跨左腿,转身骗右腿,左手楼髯,右手从上往右下方劈下,同右腿要一致落下。周仓在关羽左边,他是跨右腿,踢左腿,刀亮相。刀头连同缨子要在关羽的上方额动。这一段动作是表现关羽在回忆羽与庞德交战时的情境,特别是回忆庞德的刀东法,以便能寻找出战胜庞德的办法。而这个造型又把关羽所感觉到庞德刀法骁勇的心理,形就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使关羽认识到力战是不行了,只有智取。关羽这才决定:“战尔不的胜,且看《春秋》。归位后有四句诗,第四句是“且把《春秋》仔细读。”在“冒子头”的锣鼓中,关羽用右手把书推到右边的烛台旁,左手楼髯,右手握拳置于桌案上,长身低头看《春秋》子午式亮相。周仓抱刀在左后侧配合。这个造型把关羽聚精会神地夜读《春秋》的神情,生动有力地表达出来了。随后关羽翻看《春秋》,在“九锤半”的锣鼓中离座向台左方边走边思索,猛然一个停顿,似乎想起某一计可用,急回身,跨左腿上右步,左腿绷右腿弓,左手楼髯,右臂曲肘置于桌案左角上,观看竖在烛台旁的《春秋》,亮相。周仓是右手扶关羽的左肩,吸左腿,刀亮相。接下来关羽让过周仓的右手,转身摊开双手亮相,表示还是没有找到战胜庞德的办法。


在这场戏中,通过一系列的表演身段造型充分揭示了关羽在苦心思索如何战胜庞德的内心活动。特别是以上几个典型的身段造型,把关羽内心活动的脉络表现的十分清晰、鲜明。


“观阵”这段戏,下场门角上摆着三把椅子,第四把椅子与中间那把椅子背靠背绑好,关羽坐在椅背上观阵,周仓、关平分左右椅子上站定。庞德挪营后,周仓打“哇呀呀”,关羽忙制止周仓,在“丝边”一锣中,关羽左脚牢牢勾住椅背左边的棱条,左手楼髯,右手指向敌营,而上身向右前方探出。这个造型就象是一株长在悬崖峭壁之上的“迎客松”,它那向一侧生长的强劲的枝干,探身俯视着深渊,给人以险峻出奇之感,这是用鲜明的造型手段来表现关羽仔细观察敌阵的神态。


关羽戏的造型,有的象是悬崖边探出的苍松,有的象危峰上傲然挺立的古松,有时象盘根错节的万年松。我通过多年的演出实践,才逐步深入地领会了王先生的“站如松”的教海,关羽的造型确实就要象黄山松树那样千姿百态,道劲健美,气势不凡。(李瑞来 李紫贵整理)


【作者:李吉来(小三麻子) 1981.9《人民戏剧》】

【旧文摘抄】我是怎么学演关羽戏的(李吉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