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的一生都要害怕些什么?让我们站在阳光里,做勇敢的代名词!

记者对网上流传的一百部校园暴力视频进行了分析,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百部视频中,校园暴力的当事人主要是女性,遭遇暴力伤害的受害者中,男学生占14%,女学生占85%。而在施暴者当中,女性施暴者占82%左右,男性施暴者占18%。”
毫无疑问,这个数据是权威可信的。
但是同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也披露了一组数据,指出“校园暴力案件以男性为主,女性中学生涉及聚众暴力伤害犯罪成为新的增长点,中学生在涉罪未成年人中占比较高。如广东省检察机关2013年至2015年受理移送审查起诉校园暴力案件涉罪未成年人915人,男性占99%……从目前网络曝光的案件来看,女生实施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的占有一定数量,最高检发布的案例中就有女生犯罪嫌疑人。”
来源➡️网页链接
从检察系统的统计看,校园暴力依然是男生为主,而且在个别省份涉罪校园暴力案中,男性占到99%。
两组数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几乎截然相反的矛盾呢?
肯定是统计标准或样本不同造成的偏差。
我的第一个猜想,可能是检查系统统计的都是达到或者接近犯罪程度的校园暴力,这部分男性施暴占大多数。而媒体统计的更多是日常霸凌,女性施暴者占多数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我又找了一些同时期的统计,都无法支持“女性施暴者占80%”这样一个结论。
问题难道是统计样本?
央视统计的是网上流传的校园暴力视频,计算出这些“校园暴力视频中施暴者80%是女性”,它和现实中“施暴者80%是女性”能不能划上等号呢?
会不会存在一种可能,网络视频这种媒介本身影响了样本的偏差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试着查找了社交媒体和校园暴力相关的研究,然后真的有了发现。
2017年10月,《教育学术月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我国校园欺凌事件主要特征与治理对策——基于媒体文本的实证研究》。作者是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祈然等人。
研究对我国2016年各大纸媒公开报道的34起典型校园欺凌事件的地域特征、主客体特征、过程特征、结果特征进行具体分析,34例校园欺凌事件中共涉及44名被欺凌者和168名实施欺凌者。在被欺凌者中,共有24名男性和20名女性;在欺凌者中,共有121名男性和47名女性。有72.1%的欺凌者为男性。
特别应该关注的一点是,研究者在数据分析中发现:
在因变量为“欺凌行为过程是否拍视频炫耀”回归方程所涉及的五项自变量中,“被欺凌者性别”的显著性系数为0.004,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在对因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向值4.923,说明当被欺凌者为女生时比被欺凌者为男生要高出近5倍的概率被拍摄侮辱视频。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样本库中的15起拍视频欺凌事件中有7起都是强迫脱掉衣服拍羞辱裸露视频,且被欺凌者均为女生。这很可能是因为拍摄视频并上传网络这种欺凌方式对于女性被欺凌者的侮辱性更大。”
来源➡️网页链接
简单说,就是当校园暴力受害者是女性时,有高出5倍的概率被拍成视频发到网上,而针对女性受害者校园暴力实施者又大多同为女性,这可能就导致了统计网络流传的校园暴力视频里的施暴者性别时,会出现女性占比高达80%的偏差。由视频统计结果推出现实中80%的校园暴力来自女生,是缺乏根据的。将央视报道中的数据裁剪掉样本背景、偷换概念,试图论证女生才是暴力的主要来源,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是在故意制造信息污染。
当然,所有的校园暴力都应该被声讨和防范。
而校园暴力中,作为施暴者的女生为什么会认为“对受害女生拍视频是一种更有效的侮辱”,受害者是女性的视频为什么更容易被上传和传播,也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校园暴力80%施暴者是女生纯属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