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摘玉补石||司马家宫斗的糟心烂事——西晋灭吴的底色

2023-08-15 22:41 作者:龙条的理解者  | 我要投稿

吴主孙皓已经等急眼了。

因为虽然打的他被害者旗号,结果真要提及,讲的全是司马炎那一大家子脏心烂肺的事,明显拿人家不当回事。

孙皓先生,乖乖躺好,不要闹情绪,人家司马家族再怎么操蛋人家毕竟也是主角。

你爷爷吴老二要是60年前不背刺荆州,弄不好现在你就是主角了。

都一甲子过去了,真快啊!

现在换换,说说你家那堆脏心烂肺的事。

四十年前,公元241年,孙权的太子孙登病死。

因为母亲受宠和孙登死前力荐,孙和被立为太子,但孙权又偏爱鲁王孙霸,渐渐两人间的待遇规格几乎没有了差距。

孙和与孙霸,这哥俩都不是嫡子,孙权又总把他那扯淡的父爱散播给孙霸,随后孙吴政权围绕这哥俩开始了党争。

244年,孙霸一党对太子党展开了一系列攻击,太子心腹顾谭等被处流刑,太子太傅吾粲死于狱中。

245年,太子党最大咖的陆逊忧愤而死。

太子党与鲁王党之间的斗争了近十年,史载江东的党争已经打到了政权一分为二的举国中分地步!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奉礼而行,宗事太子;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附鲁王,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

这种“举国中分”的情况直到250年太子孙和被废,鲁王孙霸赐死,二王同归于尽后收场,孙权9岁的末子孙亮被立为太子。

甭管孙权在“二宫之争”中是否是真糊涂,是否更深目的是为了设局搞死那帮老革命后收权,但他的代价是不可承受的。

因为任何一个政体只要出现了党争,就再也回不去了。

252年,折腾半个世纪的孙权终于死了,顾命大臣如下:当年的太子党大将军诸葛恪和太常滕胤;当年的鲁王党中书令孙弘、侍中孙峻、将军吕据。

孙权刚死党争就图穷匕见了,中书令孙弘矫诏准备政变,被诸葛恪反杀。

同年冬,诸葛恪在东关大捷后兴师准备一战而定,击垮司马师,不顾全江东的反对极力开战。

除了诸葛恪刚愎自用的性格在里面,其实当时还有一定的政权深层原因。

当时的曹魏观察者报总编辑,眼光犀利堪称三国末年最毒辣,只要是上书就全都针砭到要害,除了看不明白自己的命之外什么都看的特明白的的邓艾写过相当明白的一段社评:孙权部曲手下们的权力和实力很大,现在老领导刚死全都不听召唤,诸葛恪之所以穷兵黩武是通过铁腕高压打算立威让江东不散摊子,结果玩现了。(艾言景王曰:"孙权已没,大臣未附,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恪新秉国政,而内无其主,不念抚恤上下以立根基,竞於外事,虐用其民,悉国之众,顿於坚城,死者万数,载祸而归,此恪获罪之日也)

江东的党争在孙权死后出现了巨大的离心危机,军政一把手的诸葛恪打算通过对外征伐调动所有的力量去恢复新一代领导班子的权威,结果失败后鲁王党的孙峻乘机干掉了诸葛恪。

随后孙峻自253年到256年掌权,他死后,其从弟孙綝于256年到258年掌权。

后来又在一系列的宫斗政变后,吴国的末代皇帝,二级狂躁型精神病患者孙皓上位了。

这位孙皓杀起人来完全是妖孽行径,动不动就扒皮挖眼,而且你根本不知道哪句话不对自己的皮就没了。

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朝不保夕。

比如说中书令贺邵因中风不能说话,好几个月无法上朝,孙皓怀疑他装病,先严刑拷打,不解气最后砍头,砍完头还不解气再把脑袋烧了。

孙皓好看酒会,到会者必须都得喝躺下,然后谁也别走,互相打小报告,发现问题,当场办案,现场扒皮挖眼。

其实江东自孙峻、孙綝这二位执政时就已经变得极端残忍嗜杀了,孙皓算是这俩人的威力加强版。

之所以会在王朝末年出现如此极端弑杀的暴虐之君,其实和整个江东政权已经相当分裂,对权力控制极度不安的年轻君主希望恢复权威却有劲使不出来的原因。

整个两晋南北朝,会有很多这样年纪轻轻的神经病。

早在272年王濬在蜀中造船时,建平(郡治今巫山县)太守吾彦就发现了长江上游飘来了大量木屑,查一叶知秋的向孙皓建议:人家要动手啦,咱得增兵做防备啦。

孙浩不搭理。

274年,守荆州的陆抗(陆逊子)病危时向孙皓建议,快增兵,巩固西陵、建平等地,人家随时要来!

孙浩还是不听。

此时的末代吴国,特别像商朝末年。

虽然对面那个武帝并非是武王,但灭你这个从上到下失去民心与臣意的国家其实就是走个程序的事。

但是,没那么简单。

这破屋子,甚至一度有可能比西晋挺的时间还要长。

因为甭管这屋子再怎么一踹就塌,你要是永远不去踹,那人家永远不会塌。

司马炎这一脚,几乎是全世界抱他大腿拉他裤裆,他最后拿大脚豆儿把孙皓踢死的。

早在一年多以前,看透世态炎凉的司马炎就已经下定决心灭吴了。

大病痊愈后的当年十月,司马炎将荆州军区的铁杆羊祜提拔为了征南大将军,开府辟召,仪同三司。

随后羊祜迅速给司马炎上书,表示一定要伐吴。

羊祜在上书中表达了三件事:

1、当年蜀汉天险,咱都拿下来了,现在吴国之险不叫问题,我军军力之盛更是妥妥碾压。(蜀之为国,非不险也······及刘禅请降,诸营堡索然俱散。今江、淮之险不如剑阁,孙之暴过于刘禅,吴人之困甚于巴、蜀,而大晋兵力盛于往时)

2、现在如此优势不趁机拿下来,年年损耗如此巨大的国防力量,不是长久之事。(不于此际平壹四海,而更阻兵相守,使天下困于征戍,经历盛衰,不可长久也)

3、方案我都想好了,从四川出水军顺流而下,我荆州军区南下江陵,豫州军区直指夏口,淮南军区攻打江东,在这数千里的防线上,吴国是无法以一隅敌一国的。(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际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扬、青、兖并会秣陵;以一隅之吴当天下之众,势分形散,所备皆急)

羊祜的奏表递上去后,大部分人全都不同意。

代表人物就是贾充和荀勖。(议者多有不同,贾充、荀勖、冯尤以伐吴为不可)

是吴国很难打吗?

并不是,前面说过了,此时吴国那家伙弱的跟司马衷那智商一样。

之所以大规模的不同意,根子还是因为人事。

贾充这些年一直在中央的核心区没有走,枝根叶曼遍布朝堂,这一支派系是绝对不希望看到吴国被羊祜灭掉的。

灭吴是此时的第一号大功,这些年一直是由羊祜负责。

此时又是羊祜首倡,一旦成功,羊祜将成为大晋第一功臣。

羊祜的根子同样硬,姐姐是司马师遗孀羊皇后,人家还属于司马炎嫡系,这些年在荆州同样有自己的政治网络,一旦羊祜一党携平吴之功大规模入朝,他贾充派系的权力大饼将被吞食走很大份额。

更何况此时明眼人都看出来了,司马炎已经不信任贾充这个亲家了!

所以贾充一党的所有既得利益者变得异常敏感,坚决不允许这种潜在威胁发生!

伐吴对国家,是统一大业;

对你司马炎,是莫大功德;

对你羊祜,是千古留名;

唯独对我们,是潜在的巨大威胁。

所以坚决不能让他成功!!!

当时在中央,比较有分量的只有度支尚书杜预和中书令张华跟羊祜是一个心思,对司马炎表示咱得伐吴。(唯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帝意合,赞成其计)

杜预和张华都是身负大才之人。

当年杜预是灭蜀时被派去负责监视钟会的关键人物,后来成都兵祸,钟会的诸多僚属全都横死,只有杜预当时机智脱身幸免于难。(及会反,僚佐并遇害,唯预以智获免)

张华在当时几乎堪称最强政务人才,记忆里超强,涉猎极广,对天下之事了如指掌,司马炎曾经有一次心血来潮找张华问汉廷宫室制度及建章宫千门万户的情况,张华应对如流,画地成图,给身边听着的人都说傻了。后来司马炎引为左右手,连张华他妈死了都不许回去守孝,国家运转实在离不开。(华强记默识,四海之内,若指诸掌。武帝尝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千门万户,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属目。帝甚异之,时人比之子产。数岁,拜中书令,后加散骑常侍。遭母忧,哀毁过礼,中诏勉励,逼令摄事)

为啥这个杜预和张华跳出来了呢?

杜预根子硬娶得是司马炎他姑;张华不是大院儿里的人,家世属于落魄贵族,他爹曾是渔阳太守,但家道中落,被同郡的刘放爱才收为了姑爷,由此才渐渐进入高层圈子。

一个根子硬而且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一个希望借此机会继续往前进步。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分左中右,所有的政治斗争说到底都是路线问题,由于此事争议太大,在朝堂上就僵持上了,羊祜叹出了那句千百年来相当有名的话:"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故有当断不断。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

由于阶级敌人搞破坏,司马炎这次的灭吴计划因为阻力太大而暂时搁浅了。

随着整个伐吴的深入,我们能够通过这场战役深刻了解到在这片土地想要干成一件事的底色是什么。

羊祜没能够及时动手灭吴,这一拖,就没能再看到胜利的那一天。

但是,羊祜在他生命最后的两年时间中,倾尽了自己所有的燃料完成了整个平吴计划的所有核心发射器的助推。

这其中最关键的助推器,是一个老男孩,益州刺史王濬。

王濬,弘农人,家世两千石,娶的媳妇是燕国刺史徐邈之女,羊祜的征南将军参军。

此君比较狂傲,导致名声相当不好,这些年混的一直很一般,直到五十多的时候才混到了羊祜的身边。

一把年纪的老头儿了,却仍然被人看不上,羊祜的侄子对他叔叔这么说:王濬这人志向远大,奢侈不节,属于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主儿,不可独当一面专任啊!(祜兄子暨白祜:"濬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羊祜对这个比他还大十多岁的狂老头儿则有着更深远的看法,说淘小子出好的,我就爱看这老小子!

羊祜不断地提拔信任这个老男孩,后来王濬从羊祜这转任到了巴郡太守。

怎么说呢,人这辈子是真的不能狂的。

所谓“通天大才”古往今来少吗?

一群庸才死死的压住一个天才的事情天天都在发生。

是所谓的“庸才”有问题吗?

人家才不是什么“庸才”,只是你不是“天才”。

真正的天才步步谨慎,如临深渊,干成一番事业尚需九九八十一难,更不要说你处处狂傲树敌呢!

王濬这辈子后来之所以名垂青史,其实就是因为得到了羊祜的青眼有加。

古往今来王濬这种“人才”数不胜数,但羊祜却不多。

而羊祜之所以会容忍这个老男孩,也并不是什么爱才,只是心更大,拿王濬当做自己千古留名的一个好工具而已。

王濬在巴郡太守任上发现了一个现象,巴郡接壤吴国,兵士徭役极重,当地的营户生出来了男丁直接就扔了。

王濬随后严定法律,款限徭役,只要是生育者皆可免于徭役。

在王濬任上,数千个“王濬宝宝”得以存活长大。(濬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

后来王濬调任广汉太守,又成为了广汉地区的青天大老爷。(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

也许是狂傲了一辈子的王濬终于主政地方有功于一方百姓,也许是数千个“王濬宝宝”积了大德阴功让他改命成功,他的人生随后开始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

在广汉太守任上,王濬一夜梦见三把刀悬于卧室梁上,过了一会,又飞来了一把刀。

王濬醒来后相当不开心,满脑子琢磨这特么是哪来的四把刀想捅死我啊!

结果他的主簿李毅听说后开始向他道喜,恭喜领导呀:三把刀是个“州”字,又飞过来一把是“益”,您要当益州刺史去啦!(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乎?)

后来没多久,王濬发现那四把刀真是给自己道喜的,扭头砍了别人,益州刺史皇甫晏被地方黑恶势力张弘杀了,朝廷迁王濬为益州刺史。

王濬到任后部署剿匪行动,干掉了张弘团伙,以勋封关内侯,随后在益州任上政绩突出,远近蛮夷多来归降,司马炎于是调王濬回中央上班深造。

在这个时候,老领导羊祜出手了。

羊祜给司马炎上了一封密表,表示一定要留王濬干这个益州刺史,司马炎同意了。(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濬有奇略,乃密表留濬,于是重拜益州刺史)

羊祜很早就思考伐吴的思路,认为自曹魏以来,自襄阳南下攻击荆州的军事行动就没有成功的时候,想要攻破江陵重镇,应该将益州上游之势调过来。

王濬能干这事羊祜早就知道,但除此之外,羊祜还听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传闻。

在边境的吴国童谣中,有这么一段传唱度相当高:"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

羊祜听到后受到了巨大启发,破吴的是“水中龙”,大概率要在水军建功!尤其这个时候听说了朝廷征王濬为大司农,羊祜突然想起来,王叡的小名叫“阿童”。(祜闻之曰:"此必水军有功,但当思应其名者耳。"会益州刺史王浚征为大司农,祜知其可任,浚又小字阿童)

这个“衔刀浮渡江”的神秘“阿童”难道是那个老头儿?

管不了这么多了!一定要把王叡留在益州!

公元273年,羊祜找关系留下了王叡,开始命他悄悄地修造舰船,将来准备顺流灭吴!

就这样,过了三年,276年从鬼门关闯过来的司马炎推进伐吴,也有了之前最早的那一次朝堂辩论。

由于刚刚提出来,尚需多方面协调,结果又推了两年。

但这两年发生了重大变化,灭吴总设计师羊祜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

278年秋,羊太后刚死不久,羊祜也重病了,回到了洛阳。

司马炎面见重病的羊祜讨论伐吴之计。(祜寝疾,求入朝。既至洛阳,会景献宫车在殡,哀恸至笃。中诏申谕,扶疾引见,命乘辇入殿,无下拜,甚见优礼。及侍坐,面陈伐吴之计)

后来因为羊祜已经病的起不了床了,司马炎多次派张华去询问计策。

羊祜做了总结性的发言,说现在领导虽然有开国之美,却没有什么说服力的功业,吴国现在内部已经烂透了,一定要打啊!要是对面那个神经病的孙皓突然死了,换一个正常人来干,那道长江就算百万之众也不好逾越啊!(今主上有禅代之美,而功德未著。吴人虐政已甚,可不战而克。混一六合,以兴文教,则主齐尧舜,臣同稷契,为百代之盛轨。如舍之,若孙皓不幸而没,吴人更立令主,虽百万之众,长江未可而越也,将为后患乎!)

羊祜几乎用尽生命的最后一口气对司马炎表白:你功业未建啊!别等了!别听朝里那帮王八蛋的了!你想要压住那帮王八蛋就一定得开天辟地!长江对面的那个王八蛋更不好找啊!去晚了就没了!

司马炎那此时已经做好了决定,因为羊太后已死,他弟弟必须去守孝,他要收割吴国了。

但好死不死的这个时候伐吴的总指挥不行了!

司马炎打算让羊祜躺着回荆州去统领全局,因为前期都是你忙活的!换了人接不住啊!(帝欲使祜卧护诸将)

羊祜说:我是去不了了,死半道上不吉利,一定得换人了!我觉得杜预一定没问题!

羊祜这一病不起,导致了很多伐吴链条开始出现连锁反应。

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司马炎再次征调益州刺史王叡回中央上班!

此时王叡在益州已经六年,又整军备战又修造战船,羊祜这老领导不行了司马炎并没有十足把握控制的住王叡;

再换一层考虑,此时益州已经储备多年,司马炎也希望换个更亲近的人去摘桃。

王叡在听说自己的调职报告后在七十高龄玩了把心跳,冒着被人弹劾的巨大风险,走到汉寿时(今昭化镇)派自己的参军李毅去洛阳再次表明自己建功立业为国效力的心迹请求伐吴(刺史濬当迁大司农,至汉寿,重遣参军李毅诣洛,与何攀并表求伐吴)

这是很冒险的,因为你这个行为表现出了你不想交权!

最后又是羊祜,吐出最后一口气再次保举自己提拔起来的能干大爷,稳住了王叡的刺史,伐吴大业不变!

278年底,羊祜不行了,举杜预代替自己,举荐张华代替杜预的度支尚书,负责伐吴的后勤事务随后病逝。

司马炎以杜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这一年的征吴行动由于羊祜的重病至死被再次耽搁。

虽如此,羊祜在死前基本捋顺了所有的伐吴链条。

总接班人找好了杜预;益州的王叡得以继续留职,后勤部长也是张华这个算天星,伐吴的总方案和理由也全部妥当。

279年初,司马炎在诏书中明确了伐吴时间,今年冬天必须灭吴!(《华阳国志》:诏书拜濬龙骧将军,假节,监梁、益二州军事;除何攀郎中,参军事。以典军从事张任、赵明、李高、徐兆为牙门,姚显、郄坚为督:冬当大举!

王濬官拜龙骧将军,这是个干大事前的强烈催运将号。

即便司马炎已经将时间点彻底敲定,阻力派的不断反对依旧没完没了。

279年秋,就在总攻即将在一个季度后就打响的时候,时任扬州都督的王浑传来报告,说孙皓即将北侵,请求伐吴之役再缓一年。(秋,攀使在洛,安东将军王浑表孙皓欲北侵,请兵,朝议征,欲须六年)

王叡之前留在洛阳汇报的参军听说这事后第一时间给朝廷上书,并迅速将情况汇报给了益州的老大王叡。

王叡随后紧跟着也上书道:此时孙皓残暴,吴国上下离心,已到天变之时,要是孙皓猝死,吴国上下一心,再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老臣已经在益州造船七年了,老船都有很多已经开始朽烂,臣已经七十岁了,老臣还能活几天呢,陛下别再等了。(朝议咸谏伐吴,濬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

贾充和荀勖也开始借着这个机会劝阻,说不能打啊,再等等吧,只有后勤部长张华在司马炎那继续抗争。(贾充、荀勖陈谏以为不可,唯张华固劝)

司马炎此时已经被阻力派搞的变主意了,因为史书中记载,伐吴总司令杜预启奏表求伐吴的黄道吉日时,司马炎已经说打算明年再说了(预处分既定,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

知道这个消息后,万般无奈下,主战派最大的腕儿杜预上书请战!

1、听说我们要平吴,吴国已经全面戒严,但根本看不见什么援兵,估计此时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会全力保扬州,而已经顾忌不到荆州的边防了。(自闰月以来,贼但敕严,下无兵上。以理势推之,贼之穷计,力不两完,必先护上流,勤保夏口以东,以延视息,无缘多兵西上,空其国都)

2、咱们此次出征,赢了就开万世之业,不成不过损失个把月而已,为何不试试,再等一年,天有不测风云,谁知道是啥变化!(若或有成,则开太平之基;不成,不过费损日月之间,何惜而不一试之!若当须后年,天时人事不得如常,臣恐其更难也)

对于这封上书,司马炎依旧没啥反应。

于是杜预破釜沉舟的在半个月内紧急再次上书!(预旬月之中又上表曰)

这次杜预搬出来了已经过世的平吴总设计师羊祜,直接把话挑明了:那帮反战派结党营私根本不顾国家利益!之所以反对不过是因为羊祜当年和陛下私下秘密筹划的平吴之事!(羊祜与朝臣多不同,不先博画而密与陛下共施此计,故益令多异

目前灭吴已是眼前之事,这帮人担心别人立功不在自身所以一个劲的阻挠!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八九利,其一二止于无功耳。其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计不出已,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故守之也!自顷朝廷事无大小,异意锋起,虽人心不同,亦由恃恩不虑后难,故轻相同异也

自打秋天开始,双方都已经打明牌了,人家孙皓已经知道咱们要动手了,要是给他一年时间准备,明年真的不一定能拿下来啊!(自秋已来,讨贼之形颇露。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完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

这封上书送到的时候,司马炎正跟张华下棋,司马炎看信后张华做了最后的推助:爷爷啊!别等啦!万事俱备了咱干吧!(时帝与中书令张华围棋,而预表适至。华推枰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朝野清晏,国富兵强,号令如一,吴主荒淫骄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

再如此反复的博弈后,司马炎又改了打算,不能明年了。

贾充、荀勖等人继续给司马炎那争辩,结果司马炎爆发了,以暴怒的形式最高规格表态,全面伐吴!(贾充、荀勖、冯固争之,帝大怒,充免冠谢罪)

公元279年十一月,撕逼了四年的平吴之战,终于在从头到尾的撕逼大战后启动了!


摘玉补石||司马家宫斗的糟心烂事——西晋灭吴的底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