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聊聊这几天复原的motorgeschütz图纸车


放在开头的一些话:
这段时间正在做图纸车motorgeschütz的模型,是一位网友让我做的。其实我个人不太想做图纸车,但是后来我搜集这款车资料的时候顺带了解到了其设计师冈瑟·伯斯汀(Günther Burstyn)的生平事迹,心生感触,受到打动,还是做一做试试吧。
话说回来,本来我打算给motorgeschütz做个视频,但是考虑了一下,就目前的素材与精力只够做那种动态PPT,加上要叙述的比较多,不如写个专栏发出来(正好我也很久没发专栏了)。

设计者冈瑟·伯斯汀生平简介:
冈瑟·阿道夫·伯斯汀(Günther Adolf Burstyn )1879年7月6日出生于奥地利巴特奥赛(Bad Aussee)。奥地利军官,工程师。虽然他的成果很少申请到专利,或者被制造出实物。但他还是几乎将一生献给了装甲战与机械工程的设计研究。伯斯汀的晚年饱受病痛折磨,甚至罹患抑郁症。在1945年四月,因为害怕被苏联红军俘虏,伯斯汀在奥地利的科尔纽堡自杀。
图纸车概况:
本专栏的主角就是这个:Burstyn motorgeschütz(机动火炮),或者Burstyn tank。中文习惯称为“伯斯汀坦克”,“伯斯汀装甲车”之类的。这款图纸车由奥地利人冈瑟·伯斯汀(Günther Burstyn)设计。并没有造出实车,直到今天也只有几个实体模型。原因一方面是当时的权威人士没有意识到伯斯汀的motorgeschütz的实用性,只觉得是个概念性的大玩具;另一方面可能是伯斯汀的手稿比较潦草,叙述也比较笼统,如此呈现难免让当时要对上层和军方负责的人们难以把握。
用今天的角度来看,motorgeschütz在当时无疑是一款里程碑式的新式武器。实际上,伯斯汀的设计也并非纯粹的想象,motorgeschütz的设计实际是受到了当时已有武器与战争形势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具有现实事物的理论支撑。伯斯汀早年曾关注过日俄战争,那里的战场遍布了壕沟与铁丝网,机枪火力据点与要塞。似乎就代表了那个时代战争的模样。
除了对战场形势的了解,伯斯汀对新式技术机械也有一定研究。伯斯汀曾参观过奥匈帝国的鱼雷艇,之后他就励志要设计一款“陆地鱼雷艇”(万物起源海军)。1905年,伯斯汀又研究了奥地利戴姆勒(Austro-Daimler)装甲车,这种将机动,防护性,火力结合一身的武器给了伯斯汀启发。不过他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装甲车的汽车底盘虽然可以在较为平整的道路上快速行驶,但是一旦道路变得崎岖,泥泞,再挖上几条壕沟,设置障碍物。装甲车也就很难行驶了。于是他将目光转移到另一款机器设备上,那就是霍特(Holt)履带式拖拉机。很快,伯斯汀将拖拉机的履带行走装置与装甲车的车体结合,并加上了一些自己的创意,这就有了被一些人认为是第一款理论层面的坦克:motorgeschütz。



按照冈瑟·伯斯汀的设想,motorgeschütz是一种引擎后置,装甲全覆盖车身,有可旋转炮塔和两对“长臂”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motorgeschütz长3.5米(不含越壕结构),宽度和高度都是1.4米,尺寸不大。火炮口径在30--40毫米。乘员组应该在3人左右。装甲最厚处8毫米,最薄的地方2-3毫米。炮塔在车顶,最少可以容纳2人。火炮被装在炮塔居中的位置。炮塔后面有一个塔状结构,是用来覆盖住驾驶员头部的,实际上motorgeschütz的驾驶员可能并不能观察到车体正前方,甚至有可能是面朝车尾驾驶的。同时驾驶员的观察塔也会十分有效地阻挡motorgeschütz炮塔转向或朝正后方瞄准。从这点可以判断motorgeschütz的炮塔并不能360度转动。根据模型图来看,行走装置外有疑似挡泥板的结构,履带很窄。


其最大的特征,即伯斯汀的创新设想,莫过于车体前后两对延长的,两端带有轮子,类似臂膀一样的有杆子与车体连接的结构。motorgeschütz可以通过放平或抬起这些“手臂”,来翻越战壕。目前本人尚未搞清楚这些机械臂具体是怎样转动的,首先可以肯定机械臂以与车体连接的那一端会以此处的轮子为基准点转动,至于机械臂与车体连接的杠杆,可能是通过类似滑轨或分段的结构实现转动。
总的来说,motorgeschütz是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具有进步意义的。其设计者冈瑟·博斯汀也无疑在理论层面给坦克与装甲战斗车辆留下了不可忽略的影响。motorgeschütz将机动性,通过性,火力,防护等要素结合在了一起,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战场的环境。但是motorgeschütz也有一些缺点,或者说争议,例如它的行走装置太狭小,机械臂的结构比较复杂且多余。并且一个几吨重的机器在翻越壕沟时,它那四个机械臂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这点存疑。motorgeschütz的人机工程对于驾驶员来说也不太友好。
个人复原方案
说了这么多,现在来介绍一下个人目前的复原方案,以及对细节处还原的思路。后续肯定是要改动的,特别是机械臂的部分。各位看官有什么想法也欢迎在评论区赐教。


首先基本型,大致是按照模型的轮廓来的,这个没什么说的。我的方案中对于车体外表的铆钉,块面分割,贴条是控制的比较狠的。换句话说就是我理解的motorgeschütz外表应当是比较简洁的,因为这样会比较符合同时代奥匈帝国装甲车,尤其是奥地利-戴姆勒的表面风格。同时上文提到过,motorgeschütz的尺寸很小,跟辆宝马mini差不多。这样的车辆是不需要太多铆钉和贴条加固车身的。


motorgeschütz车顶的两个结构:前部的炮塔和后侧的驾驶员观察塔(其实就是覆盖驾驶员头用的)。中规中矩的复原方案,没有什么特别的。其实我想给驾驶员观察塔改成雷诺ft17驾驶员位那种三叶式开合结构,或者像雷诺ue那样可以完全掀开的的结构。不过考虑到驾驶员有个侧面车门,所以就没做其他的出入口。炮塔顶部有个舱门,考虑到乘员可能不方便从侧面的门进入车内。


车门采取了后开门设计(老爷车比较多,现在英国出租车,劳斯莱斯的部分车型貌似还保留了这一设计?),这个是参考奥地利-戴姆勒装甲车的。门轴,合页参考的是隆菲尔(Romfell)装甲车,也不知道当初为什么要参考隆菲尔的细节,可能单纯是因为这款车给奥匈帝国服过役吧。脚踏的外型则参考了意大利的蓝旗亚(Lancia)1z/1zm装甲车,因为那款车的脚踏刚好可以放置于一个相对垂直的表面。除此以外,个人觉得目前这个侧面车门有些小,可以放宽,甚至改成对开门,并且两扇门可以是非对称的。比如前部车门可以依附车体前部的造型,呈现类似直角梯形的造型。或者干脆改成两对车门,一前一后。

散热口的外部结构同样参考了奥斯里-戴姆勒装甲车,实际上,蓝旗亚1z/1zm也是这种。我将散热口放在了车顶后侧,同时采用了对开门舱盖覆盖发动机。实际上目前的散热口可能比较少,如果要增加的话可以开在引擎侧面的装甲板或者是车尾装甲板上。就是不知道博斯汀本人同不同意我这样做(不是)。

排气管的造型和位置都并非借鉴装甲车,而是一战时期那些成功设计并制造出来的坦克,雷诺ft17,圣沙蒙的三个型号,惠比特犬都是如此。不过这些坦克的排气管要么在车体侧面偏上的位置,要么在车顶。我选择放在了车尾正后方,我当时的理解侧面受机械臂影响没什么空间,放车顶后侧又会挡住舱盖门。
以上就是我复原motorgeschütz的思路和情况。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还原出作者设想的机械臂移动,这成了最困扰我的一点。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的motorgeschütz复原就基本上可以结束了。欢迎各位大佬在评论区讨论和指点!
参考资料:
https://military-history.fandom.com/wiki/Gunther_Burstyn
https://tanks-encyclopedia.com/ww1-austro-hungary-burstyn-motorgeschutz
https://www.armedconflicts.com/Burstyn-Gunther-t17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