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海上钢琴师》最经典的桥段居然穿帮了?!艺术与严谨本不该对立

2021-03-23 10:38 作者:周雨思-音乐审美养成  | 我要投稿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源始会社 

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



提起有关音乐的电影,《海上钢琴师》应该是很多人心中的首选。这部距今已经23年的电影,至今在豆瓣上依然有着9.3的高分,超过70%的观众为之打了五星。

大家都被天才钢琴家1900的故事深深感动,电影里面的钢琴曲目也成为了很多人的音乐启蒙。

不否认《海上钢琴师》是一部足够优秀的电影。但抛开经典电影的光环,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这部电影在钢琴演奏上其实是有完善空间的。

之前在视频中带大家分析了一些明显的bug。


比如跟男主斗琴的另一位演奏家,在弹钢琴时上下晃动的手腕就暴露了他的不专业(手腕晃动会导致弹琴时重心不稳)。


看看Tom的演奏示范☟


以及男主在弹琴时,有时候一根手指会同时按到两个音,这显然也违背了钢琴弹奏的常识。


更别说他的弹奏是否跟音乐对得上了。

演员演奏的不专业还表现在一些肢体语言。

比如男主在弹琴时身体或头部会跟随节奏晃动,试图说明曲子是他在演奏。

事实上,这也是不弹琴的人对钢琴演奏的一种假想。

有些人在演奏时有做这些大动作的习惯,但其实身体前后晃动是弹琴中的大忌,因为这样会干扰重心稳定,影响演奏效率。一般来说,为了保持演奏最大效率化,在钢琴演奏中,身体的动作越少越好。

所以,严格地来说,演员在电影里表演钢琴演奏,可以说是在“乱弹琴”。

这不是在否认电影的立意与价值,更没有质疑演员的演技(他真的演得很好)。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海上钢琴师》依然是一部无法超越的经典电影——我们只是在惋惜,电影没有在钢琴演奏上更专业、更细致一点。不然就可以带给很多学钢琴的人正确引导,也可以为之后的音乐电影做一个很好的典范。

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像这样的神级电影,为什么要揪这么一点小瑕疵?蒂姆·罗斯仅仅是个演员,为什么用钢琴家的标准要求他?

也有人认为,导演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些错误呢,只是比起这些细节,托纳多雷更想突出的是演员的戏剧张力,何必这么较真儿?

但事实上,艺术性与严谨性这两者之间,其实并不矛盾。


01 严谨细节是艺术作品的加分项


艺术的最大价值,当然在于其突破性或创造性,在于其想传达的立意与精神。但不可否认,很多时候严谨的细节同样是艺术作品的加分项。

很多电影创作者,都会在完成艺术立意的基础之上,用各种小细节对作品进行打磨。有些可能有一定的深意和暗示,比如《心灵奇旅》中,主人公的房间挂满了爵士乐大师的照片。

而有些可能并没有推动剧情的作用,甚至不加这些细节,对电影作品并没有特别大的影响。但是创作者出于严谨性,还是做了这些细节的处理。

比如你能想象到即使像《猫和老鼠》这样的动画片,Tom在弹钢琴时的按键与音乐都是一一对应的吗?

再比如我们在视频中提到的,同样是音乐电影的《爱乐之城》,Ryan Gosling原本也是不会钢琴演奏的。但他还是逼自己严格训练了半年后亲自上场,在钢琴演奏上表现出了相当的专业性。

当然,还有更极致的。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最近在重映的《阿凡达》中,主人公所说的外星语并不是胡言乱语,而是一种真正可以交流的语言——卡梅隆专门邀请语言学家创作了这门语言,并且有了专门的名字:纳美语。

为了一部影视作品创作一门语言的操作,在美国并不是孤例。

《魔戒》的原著作者托尔金,在创作这部作品时,也同时创作了一门可以应用的语言:精灵语,并最终被应用在电影中。

《星际迷航》中的克林贡语、《权力的游戏》中的瓦雷利亚语和多斯拉克语,都是导演专门找来的语言学家真正创作出来的。

艺术作品的创作目的,或许不应该仅仅限于立意的传达,思想的影响,如果在细节上能给予后人正确的引导,便更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02 艺术创作与严谨性并不矛盾


可能很多人认为,艺术作品就是靠随时来的灵感,只要灵感一来,好的艺术作品就会一气呵成。

我们不否认有这样的可能性,但更多时候,一幅名画、一首好歌、一部好电影的诞生,通常是经历过创作中精挑细选地打磨与细节上的完善,才呈现到我们面前的。

达芬奇画《蒙娜丽莎的微笑》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若再加上完善细节的时间,整整花费了四年。

也有不少人认为,追求严谨和逻辑,与艺术本身的自由、创造性是相悖的。

但事实上,大部分看起来飘逸、自由,毫无规律可循的艺术作品,背后是有一套逻辑标准在的。

我们都知道达芬奇是著名的画家,但其实他同时也深谙生物学和数学,这些都是他创作绘画背后最坚实的依靠。



再比如这幅价值4.5亿的名画《黑板》,乍一看毫无亮点可言,为什么会这么值钱?

但事实上,这是一幅油画作品。用油画颜料在这种尺寸的画布上作画是非常有难度的,以及如果想在不断笔的情况下连画数圈,更是难于上青天。这幅画的价值,也正是在于每一笔的细节中对“不可能”的突破。

艺术和严谨从来都不是矛盾的。如果能将严谨的逻辑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同样能创作出不凡的艺术作品。

我们之前为大家强烈安利的乐队重塑雕像的权利,就是这样一支打破艺术届“灵感说”的乐队。

他们极度严谨,按照既定逻辑严肃地写歌、制作;表演时更是从歌词到音乐编曲,甚至到表演时的肢体动作,都会去严格训练出一整套的戏剧化呈现。

而严谨的重塑同样做出了具有极高审美品质的好音乐,并收获了大家的认可和喜爱。

用数学思维来画画的埃舍尔,创作出的绘画作品同样带给人们无尽的思考。

细节与严谨,从来都不是影响艺术作品高超价值的阻碍;同样,艺术作品也不应该以创作的自由为借口,忽视那些貌似无关痛痒却让人回味无穷的微小细节。

任何时候,真诚且用心的艺术作品,都是更能打动人心的。

《海上钢琴师》最经典的桥段居然穿帮了?!艺术与严谨本不该对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