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情绪问题,请从这些方面做起
重庆天佑儿童医院刘景远介绍,心智还在发育中的青少年非常敏感,他们用自己的心感知着周遭事物,但是不会自我调节,不懂得如何正确释放自己的情绪,如果不及时疏导,很容易导致严重的后果出现。

这就需要家长的正确教育和耐心引导。
父母觉察到孩子的异常并提供积极的关心、尊重、理解和支持,成为孩子所需要的陪伴者,将会极大地影响孩子情绪变化的走向,并帮助孩子顺利完成青春期的自我探索,避免青少年抑郁症发生的可能性。
如何辨别青少年潜在抑郁的求救信号?让我们共同学习。
出现这些表现时,孩子可能抑郁了
孩子的情绪状态异常
➤ 情绪容易变得低落,难以高兴起来;
➤ 容易烦躁,不耐烦,发脾气;
➤ 情绪敏感,容易悲伤哭泣。
孩子的兴趣改变
➤ 对喜欢的东西兴趣变弱,乐趣减少;
➤ 对新颖的东西没有兴趣,无精打采,经常有无聊感;
➤ 喜欢寻求刺激,做出一些伤害自己的行为,例如抽烟、酗酒、自伤、离家出走等。
孩子在校表现的变化
➤ 出勤情况:不愿意上学,甚至不想去学校;
➤ 学业成绩:一落千丈,甚至变得很糟糕;
➤ 行为问题:与人打架或者被打,被同学排挤孤立。
孩子的社交行为变得不正常
➤ 与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减少了;
➤ 课外活动或周末活动的模式突然改变;
➤ 远离人群,放弃以前建立的友谊和社交活动,退回到自己的房间或者转向网络世界等;
➤ 过于黏人,不可控制地需要跟某个人待在一起;
➤ 对他人的行为敏感,容易对他人的行为产生极大的情绪反应。
孩子的身体状况变差
➤ 容易疲劳,感到精力不足,喜欢赖在床上;
➤ 对自己的身体感到忧虑,害怕自己患上不治之症;
➤ 出现与生理状况不匹配的身体不舒服,如头痛、胃痛等;
➤ 体重明显减轻或增加。
孩子的饮食失调
➤ 对食物变得很挑剔,对食物的兴趣减弱甚至丧失了;
➤ 突然有不可抑制的进食冲动,不能享受进食的乐趣,只是机械式把食物塞进口中吞下去,肚子很难受也无法停下来;
➤ 突然吃超量的食物,食后催吐,吐后再吃。
孩子的睡眠不稳定
➤ 失眠,入睡困难,翻来覆去睡不着,或者容易早醒,醒后无法入睡;
➤ 睡得过多,即使每天睡十多个小时,醒来依然疲惫不堪;
➤ 睡眠过程中梦多,容易惊醒。
孩子的认知功能下降
➤ 注意力集中困难,学习效率变低,需要花比以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功课;
➤ 记忆力下降,不容易记住要学的知识,记住了也容易忘记;
➤ 做事犹豫不决,即使简单的选择也变得很困难。
孩子的自我评价变低
➤ 对过去的错误耿耿于怀;
➤ 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
➤ 失去活着的意义;
➤ 不恰当的内疚感,将事情不好的结果过多归责于自己;
➤ 反复思考死亡,觉得自己死了可能会更好;
➤ 反复出现自杀的想法甚至有具体的自杀计划。
家族有抑郁病史
➤ 有研究表明,如果家族中有抑郁病史,子女发生抑郁的风险增加4-6倍,并且子女发病年龄会偏早。
孩子有情绪起伏是很正常的,但我们一定要重视孩子抑郁的可能性,识别青少年抑郁的预警信号,避免孩子的负面情绪堆积如山。青少年抑郁有时很难识别,如果发现孩子有“不对劲儿”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家长:
加强观察和警惕
1. 抑郁症的患者往往容易在深夜、独处时痛哭。父母可在这个时段多加观察,或者结合是否有擦泪纸巾、枕头泪渍等迹象来初步判断。
2. 抑郁症往往有失眠症状,难以入睡,或者易醒,睡眠质量很差。这又会影响到他们白天的状态和情绪,状态差、情绪差就更容易出现灾难化思维,更睡不着,进入恶性循环。所以,孩子经常失眠是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明显信号。
3. 因为容易失眠,压力大,孩子的学习状态会有所下滑,出现上课分神、注意力不集中,考试前非常紧张、焦虑等表现,成绩很可能有所下滑。这些都是典型的学习障碍表现。高度重视学习成绩的孩子往往会非常焦虑,加大力度自我施压,但往往难以奏效,反而恶性循环。在一次次尝试调整学习状态失败后,孩子的内心可能已经“抑郁”了,但外表还强撑着。
4. 如果感觉孩子跟父母交流时总是报喜不报忧,或者总是不愿意透露内心的感受,那也要加强注意。不要以为孩子总是阳光、积极、正能量,这就是心理健康的表现。真正心理健康的孩子应该有正常的喜怒哀乐,也有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但他们愿意倾诉,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时会积极求助。
所以,孩子有较大的情绪波动时是否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透露心声,这是判断亲子关系是否真正亲密、孩子是否真正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5. 既然抑郁症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有可能伪装,那父母要主动跟孩子认可的老师、朋友、同学保持良好的关系。绝大部分抑郁症患者即使再坚强、演技再好,在他们痛苦得难以独自承受时,往往会向信任的人透露部分心声。
6. 如果发现孩子有自残行为,一定要高度重视!自残是极其危险的信号!青少年患者的自残行为往往出于释放压力,这说明他们内心的压力已经接近令其精神崩溃的临界点了。这时父母一定要对孩子共情、倾听、积极引导,多给予高质量的陪伴,缓解他们的压力。
[部分图文源网络 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