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 中国人民大学公开课(讲得极好)(全60集)

西方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公开课
主讲人:张志伟教授
第一讲:什么是哲学
一、什么是哲学
没有严格的定义与回答。
先做减法,什么不是哲学?什么不能被定义为哲学?
关于哲学的一些错误看法:
1.哲学是科学
哲学不具备科学的基本属性:普遍性和必然性
哲学不是自然科学式的科学
2.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其实是让人糊涂的学问
《人生识字糊涂始》——鲁迅
3.哲学是讲道理的学问
哲学往往被看作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工具
- 科学知识对象具有现实性
- 哲学对象具有理想性
经验、事实、实验的验证——科学
逻辑——哲学
4.哲学无用
学问本身的用处是什么?
无用之用——庄子

哲学是自由人的学问。——亚里士多德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人文学科没有实际效用
除了物质追求,更需要精神追求
物质生活满足之后,人的精神逐渐走向空虚
(现代社会是否丢失了精神??道德沦丧)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平衡(信仰动摇)
科技社会的异化问题
哲学应该是人的精神家园
哲学是什么?追根溯源:philos+sophia
哲学是爱智慧,而不是智慧本身。

智慧关注无限永恒的境界,但是知识关注事实

水是万物的本源——泰勒斯
科学研究自然,诉诸理性
宗教关注自然之外的超自然世界,依靠信仰,追问终极关怀问题
哲学居于科学与宗教之间
哲学和科学一样讲理性,同时和宗教一样,起源于终极关怀的问题。
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称之为“问题”
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案,是“难题”
(我们面对的基本都是“难题”)
二、智慧的痛苦
人的理性使人有了恐惧
有了智慧的同时,也有了对生死的恐惧

哲学=人的精神价值(人生的悖论)

哲学=哲学史=问题史
三、问题与对话
怎么学哲学?
学哲学史就是学哲学家的思想
读哲学家的著作
日常语言→哲学语言
哲学没有特有的日常语言
学习哲学应注意:
1.了解哲学家的问题
2.熟悉哲学家的术语
3.沿着哲学家的思路
4.理解哲学家的思想
四、西方哲学精神
拯救现象

希腊哲学的特点:学以致知
科学思维方式
第二讲、早期哲学的诞生

人们开始思考终极问题
人们有思考的时间(闲暇)
哲学是城邦的女儿——韦尔南
希腊:公民(城邦)
哲学脱胎于神话
哲学是世界观,但是最早给人世界观的是宗教是神话(给世界一个解释)。
但是神话最终总是落脚到无法解释的“命运”中去。
命运——必然性——规律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
“恋母情结”
哲学在神话解释不通的地方又进一步追问
arche本原






形而上学=本体论ontologia
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

唯有存在才能够被思想
从比喻和象征中走向逻辑推理

赫拉克利特还是在讲自然的变化,后期逐渐走向对人的变化的探讨。
桌子:桌子用什么做的?
1.从时间、构成材料上
2.从概念,事物的本质规定
桌子和椅子的区别是什么?
桌子的本质和椅子的本质
桌子的概念,使一张桌子成为桌子的原因是什么?
存在是不动不变的
巴门尼德区分意见之路(非存在)和真理之路(存在)为后期以概念研究存在开辟了道路
苏格拉底的问题(雅典)
巴门尼德→苏格拉底→柏拉图
早期自然哲学(鼎盛的雅典哲学和晚期希腊哲学)
智者——诡辩论
不再考虑是非真假
一切都是意见,是一种论述术
事物没有对错,只有论证方法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
在希腊时期,它的意思是,这里的人指“感觉经验的个人”。万物的尺度在每个人的感觉经验里。每个人有自己的尺度。
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普罗泰戈拉
雅典民主制度&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共和制度

苏格拉底重建哲学基础,重塑人们对哲学的追求
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雅典战败,希腊文明衰落
苏格拉底提出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知识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打开人们求职的大门
《苏格拉底之死》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70岁
对事物的认识不是停留在一种具体的事例,而是走向一种抽象的,概括的,共性的,普遍的定义
哲学追寻万事万物普遍的东西
通过思想把握存在,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通过理性认识把握事物本质。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知道自己无知,但是却可以不断凸显他人的智慧。

类似于一种辩论赛
知识可教还是不可教?

让人自我反思,自己认识自己。哲学家像一面镜子,不是说教者。

哲学自身的发展与其在社会中的作用是不匹配的,这个要怎么解决?
哲学走向专业化,逐渐远离生活了,但是这是不好的,应当将其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让哲学回归生活。
(从教育哲学来看,教育哲学有没有陷入这种两难??教师的师德问题)
哲学需要面对这个时代最大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

柏拉图——理念论





柏拉图把世界区别为可感世界(肉眼和感知觉所体验到的,不是知识)和理念世界
何为“理念”?idea、eidos
肉眼看不到而只有灵魂能看到的



大的理念必须和小的理念毫无联系,但是具体的事物大小是可以有联系的。
本体论:理念和事物之间的关系
理念是一,事物是多。


思考:我们是先有了教育的理念,进而发展了教育,还是先有了某种教育的事例,进而发展了教育?好的教育应当先具有“好教育”的理念,还是应当先从教育事例中收集好的证据,进而发展好的教育?

先有了事物的概念,具体的事物才能存在。
一般和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

柏拉图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 理念是事物的共相
- 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 理念是事物模仿的模型
- 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

灵魂的转向需要从经验转向理念
对于理念论的反思:
哲学——解决问题
第一个对柏拉图的理论质疑的,是他自己。(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
1.很强的伦理色彩,带有价值论色彩(只讨论了善的世界)
圣奥古斯丁:上帝创造的世界为什么会有恶

恶是善的缺失而不是存在
2.理念的分有问题(究竟事物是分有理念的整体还是分有了部分——不论是整体还是部分都导致理念不是统一的)
理念就是事物之间的共性、相似性
花的事物和花的理念之间是否有共性
3.“第三者问题”
4.“分离问题”



通种论:
修改了自己的理论,认为理念和理念之间绝无关系是不可能的,但是也不能完全有关系。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的形式


这是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最本质的区别
质料是潜能,但是形式是现实。
质料有成为形式的可能

宇宙万物最高的目的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
一种说法: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气。
ontology:研究存在的理论(本体论)
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不能望文生义
存在无法解释,但是可以通过追问存在的意义


为存在所必然所属的本然的意义:范畴


十大范畴
1.实体ousia——what it is?(它是什么?)
终极主词:主词只能是主词

什么是实体?
亚里士多德主张神是最高实体。
亚里士多德在讨论永恒存在的实体
如果实体是生灭的,那么万事万物都是生灭的。
运动和时间是没有生灭的。实体的生灭以运动和时间为前提。因此一定是存在一个不存在生灭的实体。
不动的动者。
亚里士多德需要考虑的两个问题:




幸福就是自身就是目的的那个目的,是一种自足,是自我的完善。
人生的目的是幸福,那么什么是幸福?

晚期希腊哲学

中世纪的三个基本要素:
罗马帝国
基督教
日耳曼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