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73】刘兴治跋扈皮岛

“皮岛”一名的由来及其与“椵岛”“椴岛”之关系
目前可见此岛三名:椵岛,椴岛,皮岛,一般认为前俩是原名,后一是明军据原名的朝鲜语发音取的,或曰“椴岛”系“椵岛”之讹。
此岛原名,见于《元史•地理二》(中华书局点校本):“孟州(领三登一县,椒岛、椴岛、宁德三镇)”,“椴岛”,明本、四库本皆作“椵岛”。
其实,“椵”“椴”此处皆指椴树。椴树,古时称“椵”,“音‘叚’”。此字作木讲,另指“櫠”,一种柚树,“音‘贾’”(《尔雅•释木第十四》郭璞注);作草讲,指木槿(《尔雅•释草第十三》)三种含义经常混淆,特此指明。“椴”字出现晚于“椵”,系方言字,指木橛(《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卷五),二字形似义异,由于以讹传讹等因,渐混,最终“椴”反而取代“椵”,成为树名,沿用至今。(“椵”作植物讲,如今只保留“櫠”的含义,仍读作“贾”)
“椴”“椵”二字,与朝鲜、辽东关系颇深——如新罗有椵岑城,绥中有地名“椴木冲”者,明代作“椵木冲”——且多与人参关联,盖辽东多出椴树,人参性喜阴,常生其荫下,高丽即有《人参赞》曰:“三桠五叶,背阳向阴。欲来求我,椵树相寻。”(唐慎微《证类本草》引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唐陆龟蒙《奉和袭美谢友人惠人参》中有“五叶初成椵树阴”句,又屈大均《读吴汉槎〈秋笳集〉有作 其三》中“柳间烹野马,椵下掘人蔘”,多隆阿《人参 其三》中“在野有时依紫椴,出山将欲济苍生”(从格律来看,此“椴”确非“椵”字之讹),由此推测,皮岛的原名,当与岛上生椴树有关(或为该地产人参的一种标识);椴树,韩语“피나무”音“pinamu”,“나무”,树、木之意;“피”“皮”同音,亦可从反面印证。至于为何在一干同音字中选择“皮”,或为龙哥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意,或许单纯是它最好写。
另,虽然“椴”字作为树名已取代“椵”字,作为地名仍须区别,如今日绥中椴木冲,于明代语境下仍称“椵木冲”为是;称皮岛原名,当取“椵岛”而非“椴岛”,且须读作“叚”,而非代表柚树的“贾”。文献中也不宜随意改动,以免破坏诗词格律或造成字义混淆。
另,“椵”“椴”的通假现象及其讹误。目前发现两种:一,“蟹椴”,其中“椴”通“簖”,有讹作“蟹椵”者;二,“蒹椵”,“椵”通“葭”,有讹为“蒹椴”者。
待解决:一,“椴”代“椵”之过程;二,读音“叚”何时消失?是否消失后在地名中保留了一段时间——如元代称椵岛“叚”岛还是“贾”岛。需查找更多诗词、韵书,以及古籍原本或影印本,或许还需解读韩文。
参考资料:
《“椵树”应作“椴树”——〈说文段注〉失误一例》
《椴树 结缘有仙伴 繁花累蜂忙》(《博物》2015第5期)
《陶弘景〈高丽人作人参赞〉新解》
《〈尔雅•释木〉名物词理据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