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系的人是如何看待马哲的?

2023-06-19 11:59 作者:微同学Z  | 我要投稿

本文在知乎平台同步发布

很荣幸能回答这个问题。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想问诸君一个问题。

当接受到一个观点时,您是下意识的认为该观点与自己所了解的不一致,于是导致观点的批判,还是下意识的认为该观点有道理,我再听听看,看看该观点对多少?他表达的层次到达什么境界呢?

我对马哲的理解是:“中国需要马哲,马哲因中国这片土地而发扬光大”。

中华文明的哲学自源头开始就是入世的哲学。她不鼓励出离,回归,因为她懂得“道生一”的意义在于万物创造的显现,在于人(百姓)的“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同参”的过程。若只是为了出离,回归,又何需生一,生万物呢

于是尧帝对舜帝说过,上天把躬行天数的重任交给你,你要执行中道,万不能让四海的百姓穷困,若百姓穷困,上天赋予你的禄位也就永远结束了。

自此之后,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传承了“明明德,在亲民”的道路,士人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种文化的宗旨是没问题的,可惜在后来的发展中,后学不能执中而行,陷入教条主义(封建礼教)、本本主义(八股文,文字狱等),最终导致了中华文明的近代耻辱史。

先辈救亡图存,几经转折,最终找到了西方的入世哲学——马哲,马哲展示了“哲学家认识世界的目的,不仅在于认识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与天地同参)”的要旨。也带来了他的方法论。

马哲打倒了中华文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外壳,接续了中华文华的发展,他融合了中华文化中优秀的一部分,让中华文明得以继续担当“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同参”的重任。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人生的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我私认为还有第四重境界,道法自然。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摒弃了出离,选择了“在亲民”的道路,也是“改造世界”的道路,中华文化,马哲直接带领我们走上人生的第三重境界。

走上人生的第三重境界,我们需要“执中而行”,最好能达到“道法自然”,怎样达到道法自然呢?感谢马哲赠与我们礼物,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中华文化的本质是“大学之道”,“大乘之法”,马哲也点明了这一点。

中国目前的发展道路,已经不是论证它的对不对,而是论证它如何“执中而行”、“止于至善”、“道法自然”

哲学系的人是如何看待马哲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