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被“看见” | 爆发的女性艺术家

“看 见”
从脱口秀掀起的男女话题一直在网络上被疯狂讨论
虽然热度有所减轻
但却一直没有停止过
最近上野千鹤子老师和博主的对话
又一次将女性主义提上了热搜
在这个话题下
我们当然不能忽视女性艺术家的存在

01 女性艺术市场现状
根据2022年《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市场报告》,女性艺术家在艺术拍卖市场的成交有所增长,且女性藏家也潜力不俗。
过去10年,全球女性艺术家市场快速增长。根据艺术市场资讯公司ArtPro的数据,2021年女性艺术家作品在全球拍卖市场上的拍量达9520件,成交达9.75亿美元,与2020年相比增长58%。

虽然收藏仍以男性艺术家的作品为主,但这种不平衡正在改善。女性艺术家作品的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2021年为40%,而2018年仅为33%。同时女性收藏家的比例(47%)几乎与男性持平,2022年上半年女性高净值收藏家中支出超过100w的占29%,这一比例超过了男性收藏家。
除了个人收藏家,艺术机构的支持也在向女性艺术家倾斜。蓬皮杜中心收藏、管理的作品超过12万件,女性作品占比在过去10年出现缓慢的增长。
艺术家、收藏家、相关艺术机构是一个完整的生态。藏家的鉴赏日趋广泛与成熟也是引发市场变化的重要原因。
2022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系列中见证路易丝·布尔乔亚的《蜘蛛IV》成为亚洲最高价雕塑,同时刷新多位艺坛新星的拍卖纪录,如路易丝・伯内特、安娜・维扬特以及塔妮雅 · 马尔莫莱霍。


成交价:1,623,000USD
以“70后”“80后”为主体的新晋女艺术家,甚至“90后”频频在国际艺术市场上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成绩。

成交价:11,382,000港元
02 “爆发的女性艺术家”
前面的数据是否说明女性艺术家作品真的迎来爆发?
北京798艺术中心,靠边走艺术空间近期开展的展览“GIRLS WAVE”(爆发的女性艺术家)由日方策展人米原康正老师和靠边走艺术空间联合策划。

米原康正是日本Girls Underground 文化的倡导者,他本人身兼编辑、艺术家、策展人多重身份。他的作品受到东京街头女性文化的影响,多以杂志等媒介形式呈现,这个展览由他本人作品以及7位95后年轻女艺术家的作品组成。

展览的主题是“爆发的女性艺术家”,正好契合了我们上面提到的问题。为此我们采访到了展览的中方策展人苏叉老师:
关于本次展览的看点?
苏叉:本次展览是著名摄影大师米原康正作为策展人,首次在中国内地举办的群展,同时也是一睹米原康正最新风格作品的难得机会;
7位日本女性艺术家,聚焦当下时代的女性语境,展现日本最前沿的女性艺术家独特力量。

对“爆发的女性艺术家”这个主题的理解?
苏叉:在久远的历史中,女性往往隐身在艺术史的身后。我们可以在著名画家笔下的模特、缪斯中窥见她们的身影,或者在艺术家的生平轶事中得知她们的姓名。但她们始终只是被创作的主体。
比如艺术家阿特米希亚·真蒂莱斯(Artemisia Gentileschi1593-1656)被认为是西方艺术史上第一位被官方认可的女性艺术家,也是佛罗伦萨艺术学院第一位女性画家。(代表作《亚历山大的加大肋纳自画像》,1615-1617年)。

而对于阿特米希亚这些17世纪的女性艺术家的发掘、研究和对于她们的认可,也是近几十年来发生的。在她们生活的那个时代,女性画家有诸多限制,比如她们不允许裸体模特写生,也很难找到赞助人、获得艺术机构的接纳,所以也难以获得艺坛的地位认可。而她们能够为人所知,更多也是因为她们拥有艺术世家的背景。
真正女性艺术家能够来到历史舞台前,是近一两个世纪以来的事情。这与女性的地位提升和受教育程度的普及息息相关。19世纪末期,艺术教育终于对女性放开。其时艺坛的代表人物有比如擅长描绘女性、儿童的印象派女画家玛丽·卡萨特(Mary Cassatt,1844~1926),她终身未婚无子,全然献身于艺术事业。而在民国时期,因为现代美术科班教育的出现,我们也诞生了诸多女性艺术家,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潘玉良(1895年—1977年)就是在这个时期初现光彩。

“GIRLS WAVE”这个展览是一个女性艺术家群展,且都是95后年轻艺术家。艺术是艺术家以自己的作品为载体,对所生活的社会、发生的各类事件以及所蕴含的诸般情绪进行的解读。

生于2001年。
她的作品植根于颓废和唯美主义的精神。她以敏锐的触觉感受到黑暗和不稳定的情绪,将其融入戴帽子的人物角色中。蜂拥而至的芜杂世界,被投射在她的画作中。

毕业于横滨美术短期大学(现横滨美术大学)。
作品具有大胆和细腻的韵味。
“我想画出这样一幅画,能让你在脑海中奏起乐章。”
出于女性天然的身份使然,女性艺术家们往往会将自我探索、自我描绘、自我定义和自我主张这些“向内观看”的思考带进作品中,所以会看到女性艺术家的大量自画像式的作品。

这个自画像不止是指字面意思,也是指内在细腻的情感探索和表达,以及对弱势的关注。我觉得是将艺术的视角扩大,更完整地补全了对于“人”以及“人性”的观察和思考。
在这个鲜活的时代,我们不仅期待着更多的优秀女性创作者,也期待着能够营造一个场域,让她们能够被“看见”。
在这个多元包容的当下
或许有一天
女性艺术家不再需要刻意标榜“女性”标签
不再需要频繁自我证明
女性艺术家会迎来真正的春天
E
N
D
来都来了
关注一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