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语注疏》何晏注,刑昺疏

2023-05-16 18:04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十四)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邢昺疏:“子曰:雍也,可使南面。”注释说:这一段是孔子在称赞弟子冉雍的美德。南面,指说诸侯。夫子说,冉雍按照道德规范来行事,他的美德足以担任一方诸侯治理国家。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邢昺疏:仲弓”至“言然”。注释说:这一段是明确如何行事简易。说“仲弓问子桑伯子”,仲弓,冉雍的字。冉雍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的德行怎么样?”说“子曰:可也简。”这句是孔子向仲弓讲述桑伯子的德行。简,略的意思。夫子说,他人可以,因为他的为人宽厚行事简易。说“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仲弓听了孔子的回答,辨析行事简易是否可行,说“如果人怀着恭敬严肃的心,利用宽厚简易的策略来管理下民,应该也是可以吧?”言下之意是认为可以。说“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要是为人宽厚简单,又行事简易,这就太简了。冉雍认为子桑伯子的简单属于太过于简了。说“子曰:雍之言然。”然,类似是的意思。夫子认同仲弓的辨析,所以说然。 何晏注:“王曰:伯子,书传无见焉。”(《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书籍中没有见到记载,不知道是什么人。子桑伯子应该是一个人,所以在这里的注解以及包氏都只说伯子。郑玄按《左传》记载,在秦国有位叫公孙枝字子桑的人,他以为子桑伯子是秦国大夫,恐怕不是。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邢昺疏:“哀公”至“者也”。注释说:这一段是称赞颜回的美德。说“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鲁国君王哀公问孔子说“你的弟子当中,谁以好学为乐?”说“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孔子向哀公说“我有个弟子叫颜回,他很好学。”迁,移的意思。大凡人不能太过随自己的性情,大喜大怒都是违背常理的。颜回是可肩负重任的仁人志士,他生气时符合常理不会过分愤怒,不找理由,迁移到他人身上。是人都会有过失,但别害怕改正。颜回自己也知道自己以前有过失,他知道后,再不会重蹈以前的过失。有些东西丢失了再获得称为幸运,应该得到的东西却失去称为不幸,恶人因为其恶行而早死,这是很正常的事。颜回因为有美德而闻名于世,这样的人应该长寿,可是他却在二十九岁满头白发,三十二岁就死了,所以孔子说“不幸短命死矣。”亡,无的意思。夫子说,再也没有好学的人了,我从未听到有比颜回更好学的人啊。 何晏注:“凡人”至“复行。”(《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凡人任情,喜怒违理。颜回任道,怒不过分。迁者,移也。怒当其理,不移易也。不贰过者,有不善,未尝复行。)注释说:说“凡人任情,喜怒违理。”说平常的人,总是随性任情,对自己的喜怒没有约束,常常因过分而违背常理。说“颜回任道,怒不过分。”说颜回极为好学,按道义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所以他生气不会过分的违背常理。说“有不善,未尝复行。”是《周易·下系辞》的句子。其中说“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韩康伯注解说“颜子这人不是天生就明白物理,而是通过努力学习而了解物理。他会在细微处失误,所以会有过失;同一过失再次失误是二,间隔的时间不是太久是复,所以可以了知颜子从来没有再次犯同一个过失。”用来引证颜子不再次犯同一过失。这里是在讲他好学,却说到他不迁怒、不再次犯同一过失,是为了说明颜子这人对已经了解的学问极为笃定,是随道义在行事,为了说颜回非常非常的好学。 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邢昺疏:“子华”至“继富”。注释说:这一段是讨论君子应当帮助穷苦人家度过困境。说“子华使於齐”,孔子的学生公西赤字子华,当时在鲁国任官职,作为鲁国的使者出使到齐国。说“冉子为其母请粟”,冉子,就是冉有,替子华的母亲来向夫子要些粮食,说子华的母亲因为子华出使到齐国现在家里没粮食了。说“子曰:与之釜。”夫子令人拿出六斗四升的小米送去。说“请益”,冉有认为孔子给得太少了,所以再次请求夫子,准备多要点小米。说“曰:与之庾。”夫子令再给十六斗小米。说“冉子与之粟五秉”,冉有还是认为夫子给得少,于是自己再添了八十斛小米。说“子曰:赤之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这句是孔子在责备冉有给得太多了。赤,子华的名字。适,往的意思。夫子说,子华出使到齐国,他身穿高档的轻裘,乘着高头大马拉的车去的,这架势说明他家有钱,有钱人的母亲不缺粮食。我曾经听说,君子是救济穷苦人家缺钱物的困急,而不是拿财物去接济富有的人家。子华在当时属于富有的人,现在给他家这么多的粮食,这简直就是在接济富有的人家,所以孔子责备冉有给得太多。 何晏注:“马曰”至“曰釜”(《论语》里的一句注解。马曰:“子华,弟子公西华赤之字。六斗四升曰釜。”)注释说:在《史记·弟子传》中说“公西赤字子华。”郑玄注解说“鲁国人,小孔子四十二岁。”说“六斗四升曰釜”,按《左传·昭公·昭公三年》里说“晏子曰:齐旧四量,豆、区、釜、锺。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干釜。’”杜预注解说“四豆为一区,一区一斗六升。四区为一釜,一釜为六斗四。” 何晏注:“包曰:十六斗曰庾”,“马曰:十六斛曰秉”。(《论语》里的二句注解。包曰:“十六斗曰庾。”马曰:“十六斛曰秉,五秉合为八十斛。”)注释说:按照《聘礼记》说“十斗曰斛。十六斗曰籔。十籔曰秉。”郑玄注解说“一秉为十六斛,如今江淮地区的计量名字里有籔,现在写籔为逾。”庾、逾、籔所计量的都一样,所以知道这三个字在计量上是可以互通的。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邢昺疏:“原思”至“党乎”。注释说:这一段是讲明接受俸禄的方法。原思,孔子的弟子原宪。孔子当时是鲁国的司寇,他让原宪来当自己的家臣。说“与之粟九百,辞。”孔子给原思九百斗小米,原思推辞不愿接受孔子给他的小米。说“子曰:毋!”毋,禁止的词句。孔子禁止原思的推辞,说这是你该得到的俸禄,应该接受而不是推辞。说“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夫子说,如果你有剩余,可以分给你的邻居或者和你聊得来的乡党,孔子的意思就是这九百斗的小米你不应该推辞。 何晏注:包曰”至“邑宰”(《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包曰:“弟子原宪。思,字也。孔子为鲁司寇,以原宪为家邑宰。”)注释说:《史记·弟子传》里边说“原宪字子思。”郑玄说“鲁国人”说“孔子为鲁司寇,以原宪为家邑宰。”在《世家》里说“孔子由中都宰到司空,再由司空到司寇。”鲁国的司寇,属于大夫,大夫可以有家臣。大夫称为家,所以孔子让原宪成为自己的家臣。 何晏注:“郑曰”至“为党”(《论语》里的一句注解。郑曰:“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注释说:说“五家为邻,五邻为里”是《地官·遂人职》里的说法,按照《大司徒职》说“所谓的邻居是相邻五家住户,五个邻居成为一闾,四闾成为一族,五族成为一党,五党成为一州,五州成为一乡。”所以可以了知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五百家为党。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邢昺疏:“子谓”至“舍诸”。注释说:这一段是再次讲冉雍的美德。孔子对仲弓说“犁田的牛生出的牛犊角长得端正整齐而且全身红毛,虽然这么漂亮的耕牛人们不会用来祭祀山神,你认为山川神明会舍弃这么漂亮的牛吗?”身上长着杂纹的牛称为犁。騂,纯红色。角,角长得端正整齐。舍,弃的意思。诸,之的意思。仲弓的父亲,是个行为卑贱的人,经常作些不善的事,所以孔子对仲弓的评价是“就如身上长着杂纹的犁田牛,它生下了一头角长得端正整齐全身纯红色毛的牛犊,在选择祭祀山神的祭品时,虽然人们觉得这头毛纯红色的牛是犁田的牛所生不配当祭祀山神的祭品,但这么漂亮的牛山川神明怎么肯舍弃呢?”夫子说仲弓的父亲虽然所行不善,但不会妨害到他儿子的美德。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邢昺疏:“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注释说:这一段是称赞颜回的仁德。三月为一个季度,每三个月变换天气。人的善心,也大多随着季节变化。唯独颜回,他的善心可以从这一季度到下一个季度,而不随着季节变换而抛弃行持仁道。其他的人行持仁道是暂时的,有的一天有的或许最多能坚持一个月而已。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於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於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於从政乎何有?” 邢昺疏:“季康”至“何有”。注释说:这一段是讲明子路、子贡、冉有的才华。说“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康子,鲁国卿大夫季孙肥。他来问孔子说“仲由的才华,可以任他官职而成为从事政治的人吗?”说子曰:由也果,於从政乎何有?”果,就是果敢决断的意思。意思是不难。孔子说“仲由这个人果敢决断是他的才华,如果他从事政治,有什么难的?”夫子说可以让仲由从事政治。说“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季康子又向孔子打听子贡。说“曰:赐也达,於从政乎何有?”达,指通达物理。这句是孔子的回答,子贡这个人通於物理是他的才华,也直接说可以从事政治。说“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康子又问了冉有。说“曰:求也艺,於从政乎何有?”艺,指多才多艺。孔子回答说,冉求这个人多才多艺,也可以从事政治。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吾必在汶上矣。” 邢昺疏:“季氏”至“上矣”。注释说:这一段是讲明闵损的贤德。说“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费,季氏的城邦。季氏言行不符合作臣子的规矩,因而管理他的城邦的官员个个辞职,他听说闵子骞有好名声,便派使者去找闵子骞。说“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子骞不希望成为季氏手下的官员,所以他对来使说“请您找个好理由推辞掉吧,让他别再来找我了。”说“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复,重的意思。闵子骞说“要是再来找我,那我肯定离开此地往北边渡过汶水到齐国。” 何晏注:“孔曰”至“用之”(《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孔曰:“费,季氏邑。季氏不臣,而其邑宰数畔。闻子骞贤,故欲用之。”)注释说:说“费,季氏邑。”这是出自《左传》。说“季氏不臣,而其邑宰数畔。”越分使用君王的礼乐,驱逐昭公,是季氏言行不符合作臣子的规矩。昭十二年,南蒯辞去管理费县的官职,还有公山弗扰也辞去管理费县的官职,这就是数畔的意思。 何晏注:“去之汶水上,欲北如齐”(《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孔曰:“去之汶水上,欲北如齐。”)注释说:《地理志》说“汶水出泰山莱芜往西南入齐国”位置在齐国南面鲁国北面,所以说我就往北到齐国。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邢昺疏:“伯牛”至“疾也”。注释说:这一段是讲孔子痛惜有美德的弟子冉耕得绝症。伯牛,冉耕的字。有疾,指绝症。说“子问之,自牖执其手。”自,从的意思。伯牛得绝症,不想见人,所以孔子来探问,从窗口握住伯牛。说“曰:亡之”亡,丧的意思。情况十分紧急,所以握住伯牛的手说“好不了了”,说“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凡是人行善却遇到困难,这不是人的行为所招来的凶灾,所以归为命运,叹息说这都是命啊!斯,此,指这样的一个善人却得了绝症。说明孔子的心里非常痛惜。再说“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指此刻的孔子不但痛惜而且很伤心。 何晏注:“马曰:伯牛,弟子冉耕。”(《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在《史记·弟子传》中说“冉耕字伯牛。”郑玄说“鲁国人” 何晏注:“包曰:伯牛有恶疾”(《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包曰:“牛有恶疾,不欲见人,故孔子从牖执其手也。”)注释说:绝症,这种病非常厉害。按《淮南子》的说法“伯牛得了麻风病。”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甚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邢昺疏:“子曰”至“回也”。注释说:这一段是孔子在赞叹颜回的贤德。所以夫子说“贤哉,回也!”说“一箪食,一瓢饮。”箪,竹编的器皿。食,指饭。瓢,指瓠瓜。夫子说,颜回贫困,家中只有一箪饭,一瓠瓜瓢的水。说“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夫子说,颜回居住狭窄简陋的小巷里,他人见了颜回的贫困承认无法忍这种苦,只有颜回能吃这种苦,还能保持追求道义的志向,他不认为贫困是忧苦。孔子极为赞叹颜回的美德,所以说“真是位贤德的人啊!颜回。” 何晏注:“孔曰:箪,笥也。”(《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按照郑玄注解在注解《曲礼》里说“圆形的器皿,称为箪;方形的器皿,称为笥。”箪与笥有形状圆、方的差异,但是这里所说的“箪,笥”都是用竹子编成的,举郑玄的注解是让人知晓。

《论语注疏》何晏注,刑昺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