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中坚-同盟军巡洋舰1
745年,同盟军在第二次迪亚马特星域会战中大胜帝国军,至此开始享受几十年的战争红利,除了继续建造新型标准战舰外,同盟军还设计建造了新型巡洋舰以取代逐渐老化的旧式巡洋舰。

与其他同盟军战舰一样,本舰也是采用模块建造法,主要由武器舱段,指挥和生活舱段和动力舱段组成。舰长372米,舰宽94.5米,舰高(含天线74米),按照三班轮值的编制额定载员为393人。舰首武器舱段和标准战舰外观一致,只是小了一号,最初安装的是6门中口径脉冲激光炮,中后期换装为NMC12-10型12CM中子光束炮,最大射程为18光秒。主炮模块下方有2个舱门,里面安装了各安装了一个红外观瞄传感器,用于观测主炮的弹着点,并以此来修正接下来的炮击。在主炮武器舱段还安装了2具6联装伸缩式中子导弹发射器。




连接舰首武器舱段的是指挥和生活舱段,舰体上部甲板向上倾斜,甲板下就是舰桥的位置。其结构与同盟军旧式战舰类似,主要分为2层,上层为舰长,操舵手和副舰长席位,由舰长席位延伸出去的设备是3D地图显示器,在主屏幕前是武器,雷达和通信操作台,空间不是很大。本舰的探测器阵列也和旧式巡洋舰一样分别安装在舰体上下处,安装在舰体上部甲板上的是主探测器阵列,这个探测器阵列最引人瞩目的就是2个像兔耳的椭圆形雷达罩,在格栅内就是多单元相控阵雷达和引力波雷达,而导航、通讯、索敌、指挥和一部分火控系统也都集成在这个探测器阵列。



舱段下部安装了3根鳍状FTL天线,之后就是包含了大型激光测距仪和高精度光学瞄准镜在内的火控系统阵列。2门4CM轨道安装在火控系统两侧,同时这里还安装了一具8联装多功能导弹发射器,可以发射包括诱饵弹在内的各类制导武器。在两舷处则安装了4门荷电粒子炮作为舷炮。在两舷还有一个硬质挂点,根据任务需求可以搭载大型荷电粒子炮、防空激光炮阵列、4联装导弹发射器和运输货仓在内的各种外挂模组。




在指挥生活舱段后部安装了2个作为推进剂使用的大型纯水箱,其尺寸超过了标准战舰所使用的纯水箱,它使得巡洋舰拥有比其他同盟军战舰更长的续航时间,非常适合独立巡逻和作为边境警备舰队的一员执行巡察警戒任务。同时这2个纯水箱和安装在别的同盟军战舰的同类设备一样,还有别的作用:为舰桥提供额外的掩护、作为设备的冷却剂、屏蔽宇宙射线的辐射和当战舰后退时,为传感器阵列提供保护,使其免受推进工质的干扰。


舰底后部是3架斯巴达尼恩的机库,与标准战舰一样,也是采用半开放式布局,但起飞方式却和休伯利安级舰队旗舰一样,依靠电磁弹射将这些斯巴达尼恩推离泊位,然后除了标准型斯巴达尼恩外,根据任务的不同也会携带侦察型斯巴达尼恩或是打击型斯巴达尼恩以执行侦察和扫荡任务。受内部空间狭小的影响,巡洋舰没有安装舰载机的整备和补给设备,也就是说这些斯巴达尼恩只能出动一次,在执行完任务后就得飞往航母或者大型战舰上接受维修和补给。因为出动舰载机是如此的麻烦,有些巡洋舰甚至还出过到退役或被击沉时,除了飞行训练外就没有在战斗中出动过斯巴达尼恩,当然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远离前线的边境警备舰队,他们面对的威胁大多只是宇宙海盗而已。


与纤细的舰身形成反差的是动力舱段,本舰安装了一座大型反应堆,这个反应堆的体积是如此的巨大,以至于推进器不得不采用横置布置,当然横置布置也考虑到了舰载机的起降需求。与同盟军其他战舰一样,巡洋舰也是采用单一的大型推进器结构,在喷口安装了可动稳定导流板,这些导流板可以在垂直±10°的范围内进行调节,至动力舱段开始一直到导流板尾部安装了大约10米厚的结构带,这两条结构带保护了动力舱段免受侧面火力打击,也使得全舰中心稳定在反应堆和推进器之间,抑制了战舰的摆动,提高主炮的射击精度,不仅如此,在结构带安装的6门荷电粒子炮也保证了巡洋舰的侧后方火力覆盖,合理的重心分布更可以提高回旋速度,缩小回旋半径,可谓一举多得。




巡洋舰采用组件标准化的模块化建造法,建造过程高度自动化,从而降低了建造和维护成本,每艘巡洋舰的建造周期只需1至2个月。如果说标准战舰是舰队的核心基干,那么标准巡洋舰就是中坚力量,凭借其庞大的数量,巡洋舰在同盟军舰队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在战时作为前锋舰队进行先遣侦察,拉起战列线对帝国军发起中距离炮战,对标准战舰进行火力支援,在进入混战后率领驱逐舰利用自身机动性优势攻击帝国军战舰。非战时执行航路巡逻,边境巡察,为运输船团护航,前线警戒任务等,甚至有需要的话还能安装物资仓库模组充当运输舰,为前线运输武器、药品和人员物资。在小规模的边境冲突中巡洋舰也充当着主要战力,在不需要标准战舰出动的场合,巡洋舰一般能担任小编队的指挥舰。正因为如此,算上边境警备舰队的话,同盟军的巡洋舰数量甚至要多于驱逐舰,是同盟军舰队数量最多的战舰。



因为不需要在大气层内航行,也不需要搭载机动步兵镇压暴乱,同盟军巡洋舰可以设计得极为紧凑,虽然比起帝国军巡洋舰执行长达6个月的巡航任务,同盟军巡洋舰即使经过改装也只有2个月自持时间,不过一般不会执行长时间的巡察任务,所以影响也不是很大。从长度看,同盟军巡洋舰只有帝国军巡洋舰的60%,总吨位只有帝国军巡洋舰的20%-30%,如果两军的巡洋舰部队交战的话,看起来就像是一场儿童对战成人的闹剧,实际上同盟军巡洋舰完全有能力和帝国军巡洋舰进行势均力敌的战斗,利用紧凑的体积带来的作战效率提高,正面投影狭小带来的中弹概率降低,回旋能力和制动能力也要比帝国军的同行优秀,一旦将战局拖入混战,那么同盟军巡洋舰极有可能取得胜利。


目前最新型的巡洋舰为795年型,也就是所谓的后期型巡洋舰,该型巡洋舰又因为改装而分成了几种子型号,现在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些型号。
795年型A型巡洋舰
本舰将主炮换装为了中口径脉冲激光炮,并在两舷各处加装了防空激光炮,彻底强化防空作战,不过因为在舰体各处的炮门导致防御力有所降低,前线部队称之为防控巡洋舰。

795年型B型巡洋舰
本舰将主炮换装为脉冲中子光束炮,舍弃了标准型巡洋舰的中子光束炮的照射开火能力,利用脉冲光束的高射速对帝国军轻型战舰进行攻击。
795年型C型巡洋舰
本舰是为了执行长时间的战斗和巡察任务而改造的巡洋舰,换装了能够长时间的运转的反应堆,扩充了弹药库容量,连舰尾的结构带也改装为了物资仓库。这类战舰主要在地方警备舰队服役,前线部队也称之为护卫舰,一般用于执行护航和巡察任务。


795年型H型巡洋舰
本舰是在标准型巡洋舰加装了复合装甲改造而来的巡洋舰,以提高防御力。该型舰最大程度的减少舰身各处舱门,也舍弃了舰载机搭载能力。吨位的增加降低了航速,也让回旋能力有所下降,为此在舰身各处安装了姿态调整发动机以改善操纵性能。其坚固的舰体防御也得到了前线部队的信任。



795年型L型巡洋舰
本舰是拆除和削减了一部分装甲后,以换取高速高机动力的巡洋舰,同时换装了大功率的推进器,两侧的结构带也安装了辅助推进器,所以这一型战舰也被前线部队成为高速巡洋舰。

795年型M型巡洋舰
本舰将2座6联装中子导弹发射器换装为2座3联装激光聚变导弹发射器,这是与标准战舰使用的对舰导弹同一型号,拥有长射程和高威力等优点,在会战时这型巡洋舰常部署在标准战舰周围,发射导弹支援标准战舰战列线的远距离交战。

795年型R型巡洋舰
本舰是795年型标准巡洋舰换装为788年型标准战舰的探测器阵列的改装型号,拥有和标准战舰一样的索敌能力,因为新增的设备体积过于庞大,所以重新设计了舰桥模组,新的舰桥造型类似于标准战舰的舰桥,同样为2层式,扩大的舰桥足以容纳下这些电子设备。甲板上的探测器阵列因为采用了标准战舰的型号,所以显得大型化,2个雷达不再垂直布置,而是以斜角安装在塔型天线罩上。结构带的尾部也改装为了穿梭机库,以防通讯状况不好的时候能有效传递情报。前线部队称之为侦察巡洋舰,本舰也是同盟军前锋侦察舰队的指挥舰。



795年型Ri型巡洋舰
本舰是795年型R型巡洋舰的改进型,为R型巡洋舰换装为腾格里级分舰队旗舰的探测器阵列的改装型号,因为过于追求高性能,使得建造费用超过了788年型标准战舰。也因为如此,本舰只进行了小规模量产。

即使在量产后,Ri型巡洋舰在同盟军舰队中也难得一见,因为所有的Ri型巡洋舰都直属于同盟军舰队司令部,执行来自舰队司令部的绝密任务。在这些任务中,最常见的就是充当伪装部队,执行这类任务的Ri型巡洋舰在舰体各处安装了诱饵弹发射器,一艘可以携带2000枚诱饵弹。

在到达预定地点后,Ri型巡洋舰开始发射携带的诱饵弹,诱饵弹发射后就会展开发光机构和雷达反射机构,同时发射电磁波和红外线以模拟出一艘战舰。而Ri型巡洋舰在操控这些飞行中诱饵弹模拟出一支伪装舰队的时候也使用干扰系统干扰敌方的引力波雷达,让敌方无法有效辨认伪装舰队的真伪。





